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践路径

2023-10-30 10:06陈碧玉
天津教育·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视域文本课文

陈碧玉

随着学习任务群概念的提出,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开展逐渐受到较多的关注,并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重点之一。主题阅读教学是指将阅读和主题单元结合在一起,以更有目的地开展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引领,结合单元任务情境对阅读内容、形式以及过程进行合理设计,确保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实施。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个性成长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那么,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又有哪些实施路径呢?笔者结合平时的阅读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创设主题阅读情境

实际上,大部分小学生并未形成较强的语文阅读意识,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不是很高,不愿意主动参与。而新课标明确提出,有效、合理的生活情境可以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主动阅读。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创设语文主题阅读情境,针对语文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关的情境。在该情境的辅助下,学生将会产生较大的阅读兴趣,这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而且能够展现出语文阅读的乐趣,端正学生的语文阅读态度。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排了《猫》《母鸡》《白鹅》三篇课文,教师根据单元主题创设任务情境:聊聊我的动物朋友。教师从现實生活入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养小动物的经历呢?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呢?能不能尝试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呢?”对学生来说,这一情境并不陌生,纷纷主动分享。有的学生说喜欢小狗,有的学生描述了猫的特征,在不断分享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布置另一个任务:作家笔下的动物朋友。带着对动物极大的探究欲望,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本单元“动物”主题的阅读,仔细咀嚼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家对动物朋友的喜爱之情,获得审美体验。

二、明确语文阅读主题

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核心在于主题,唯有确定好主题,才能保证最终的开展效果,否则整个语文阅读教学将会变得十分混乱。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明确主题:第一,选择类型相同的语文阅读文本;第二,选择作者相同的语文阅读文本;第三,选择内容相同的语文阅读文本等。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同一主题的语文文本,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语文阅读面,有利于学生的语文进步。

比如,在开展《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主题阅读教学时,为了保证最终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阅读主题的明确。第一,针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深入研究。经过分析得知,四篇课文都是以“神话”为主题,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神话中主角的形象和精神。然后将其设定为本次语文阅读主题,明确学生的阅读方向。第二,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这四篇课文,使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再局限于一篇课文,更能加深学生的阅读领悟。此外,在确定主题时,还要结合学生对神话的认知程度,使语文阅读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这样明确语文阅读主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进而推动学生主动开展有效的语文阅读。

三、设计主题阅读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还未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导致他们在阅读时经常会出现盲目阅读的情况,不清楚语文阅读的意义。这时,教师的引导十分关键。而有效的问题是引导学生的直接方式。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灵活设计语文主题阅读问题,针对语文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学生实际的语文知识水平提出适当的问题,指明学生的语文阅读方向,这不仅可以推进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和探究,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在开展《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主题阅读教学时,为了启发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语文阅读,教师可以针对这四篇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系列的语文问题,如这四篇课文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这四篇课文的作者和写作对象分别有什么写作特点?是否存在不同之处呢?能否尝试概述一下四篇课文的内容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将开展有目的的语文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剖析,找到正确答案。倘若发现学生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还可以针对这篇课文进行提问。通过这样设置语文问题,启发学生剖析四篇课文,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

又如,革命文化类题材的课文具有很强的年代感,学生往往觉得无趣。在学习这一类文章时,教师要抓住单元语文要素,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助推学生更好地进入单元主题阅读。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在“家国情怀缘何弥足珍贵、生生不息”这一单元大主题下,教师抓住“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不同的问题。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提出“面对爱子牺牲的噩耗,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毛主席的极度悲痛而又超越凡俗的伟大情怀?”这一问题;学习《军神》时,提出“课文为什么要具体描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这一问题;学习《清贫》时,提出“文题是否能改为‘贫穷’?为什么?怎样理解‘清’的含义”等问题。学完本单元的课文,教师再让学生链接已读的故事,思考“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此时,革命者的高尚品格、高雅气质和伟大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学生,他们纷纷表达了对革命英雄和仁人志士的崇敬之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获得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审美品位。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有效地提升了革命文化主题阅读教学效能。

四、丰富主题阅读形式

如今关于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是始终没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大部分教师所采取的阅读教学形式十分单一,只是单调地带领学生阅读,整体的语文阅读氛围比较枯燥。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面对单一的语文阅读很难有积极性,更不愿主动参与语文阅读,即使阅读也只是为了应付教师,完成阅读任务,并未形成深刻的阅读领悟。而小组合作形式可以解决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弱的短板,让学生相互交流,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组织这一形式,保证学生最终的阅读效果,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给出合适的小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

比如,开展《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鸟》主题阅读教学时,为了丰富语文阅读形式,教师可以尝试组织小组合作阅读,使学生之间相互带动。在合作阅读之前,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依据互补的分组原则,将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中,并给出小组阅读任务:共同阅读这四篇课文,探究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之后,将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小组,让小组共同开展语文阅读。与以往的独立阅读相比,这种小组阅读形式更能吸引学生,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语文阅读,获得不同程度的语文成长。

在小组主题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促进主题阅读深入、持续地开展。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提出思辨性话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可以组织排练课本剧,小组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创编剧本,将文字转换为活动场景,在分角色表演中更好地品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五、营造主题阅读氛围

环境是一种隐形的教育因素,尤其是小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而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影响最终的语文阅读效果。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语文主题阅读氛围的营造,以阅读环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推动学生主动阅读。一方面,在墙壁上增添一些阅读内容;另一方面,专门在教室里开辟出读书角。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结合语文文本内容创设相应的氛围,吸引学生,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效果的逐步提升。

比如,开展《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主题阅读教学时,这四篇课文分别出自四大名著。由于学生对四大名著并不是很了解,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阅读四大名著的良好氛围。首先,播放四大名著的电影片段,让学生尝试将课文描述与视频内容联系在一起,学生不用再凭借文字想象,因此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注意力很容易被抓住,进而主动参与课堂。其次,在教室开辟出读书角,并摆放上四大名著,让学生主动阅读。通过创设四大名著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兴趣骤然提升,不自觉地参与其中,最终的语文阅读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六、组织主题阅读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应该适时为学生设计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阅读实践活动中习得阅读之法。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趣味的阅读活动,如“我为书中人物代言”“书香童话城堡”“阅读分享会”“小小辩论会”“与作家对话”等。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且能够推动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比如,在开展《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主题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阅读交流会活动:学生提前阅读这三篇课文,并在交流会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也可以提出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在活动前还是在交流会上,学生都要围绕三篇课文进行仔细分析,包括课文内容、人物特点、写作手法、中心思想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三篇课文的理解将会逐步加深。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交流会心得,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这样的交流会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而且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更具有持久性的行为。

七、完善主题阅读评价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评价过程和结果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与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任何一节成功的语文课都离不开完善的教学评价,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学生阅读完文本后课程就算结束了。实际上,缺少了评价这一环节,学生的语文阅读不够完整,无法升华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他们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也只会停留在表面。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主题阅读评价的完善,多多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尽可能设计多维度的评价标准,放大评价学生的某一优点,对学生形成激励,使学生更认真地面对语文阅读,真正实现“以评促阅读”。

比如,在开展《匆匆》《那个星期天》主题阅读教学时,为了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及时制定多元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能力等。阅读时,学生表现十分积极,那么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放大性評价,起到激励作用,使学生今后更认真地对待语文阅读。反之,如果学生没能主动阅读,教师应当及时端正学生的语文阅读态度。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其他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获得发展。通过完善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语文阅读过程,更能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八、结语

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力提升、思维发展、素养培养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因此,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主动改变自身的阅读教育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语文主题阅读教学路径,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语文阅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推动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视域文本课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