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设计

2023-10-30 10:06汤霞
天津教育·下 2023年9期
关键词:作业素养音乐

汤霞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限延伸和补充,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手段之一。作业要为学习者的未来提供具有生活价值的行动方向和力量,音乐学科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

一、音乐作业现状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作业是游戏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苏联凯洛夫认为作业是教学巩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国杜威、克伯屈重点强调作业是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泰勒、布鲁姆則界定作业是评价任务,能客观反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上海教育委员会王月芬博士立足课程视域重构单元作业,指出作业的本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传统的小学音乐作业大部分属于“巩固课堂教学”的性质,传统作业的目标是督促学生进一步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业内容如背熟或是抄写音乐知识,反复练唱直至记牢歌词,练习吹奏竖笛、口琴、口风琴、陶笛等乐器。作业类型以独唱、独奏或音乐知识的记忆为主,强调独立完成,较难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传统的音乐作业较多关注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少有个性化设计,忽视了创意实践,无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经常出现“学了一门技术毁了一门艺术”的现象。音乐学科一般每周2个课时,音乐教师一般要担任2个以上不同年级的教学,受传统音乐作业的目标和内容限制,作业评价和作业辅导不能及时开展,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内涵

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属于学生自主学习大概念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毅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意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强调突破音乐学科的局限,探索学科融合如何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启迪智慧。在单元主题学习中,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作业等方式培养其好奇心和创造力,既能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又能增加“作业”本身的评价效能。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具有开放性,能促使学生主动探求。作业答案需要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一般没有标准答案。戴维·珀金斯在《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中指出,开放性的答案能够为对话提供焦点和探究性主题。开放性作业能产生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假如不是呢”“还有其他方式吗”,多样态的答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其次,具有情境性,能关联生活价值。在真实性的问题中发现值得尝试的各种可能性,如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音乐,启发学生用撕、搓、拍、抖、吹等方式,使不同质地的纸发出丰富多样的音色,再结合多种节奏,用“纸”为不同情绪的乐曲伴奏,提升学生表现真、善、美的能力。

最后,具有整合性,能关注寻找答案的过程。探求答案的过程需要每个学生个性化思考,打破经验主义寻找答案。音乐本身的不确定性可以激发学生寻找更佳证据和全局性理解,在不断思考和整合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全局性理解,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

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应减少机械练习技能,增加个性化编创内容;减少枯燥记忆基础知识,增加与伙伴合作表现的形式;减少短时间量化测评,增加长时间观察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静心观察周围奇妙的世界,能够多角度思考与声音关联的现象,并乐于与伙伴分享自己的收获。

三、指向核心素养音乐作业的类型与形式

201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为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的作业类型与形式指明了方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更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如独立完成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书面类型与活动实践相结合、巩固练习与创意实践相结合,在兼顾大部分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需要为少数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个性化作业。教师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可以尝试以下类型。

(一)精心设计基础类

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前提,跨学科设计“双基”作业有助于整合知识,综合运用,如用绘图的方式制作猜猜卡:关于一个有趣的音乐记号或音乐故事。请小伙伴分组做一做、猜一猜、辨一辨,然后安排“闯关游戏”,比一比谁答对的卡片多,在画画、玩玩中复习演唱(演奏)学过的歌曲和记忆相关音乐知识。又如,通过拍“演唱(演奏)”视频,送上节日的祝福。学生为了展现自己的艺术风采,主动构思拍摄场地和道具,邀请小伙伴设计演唱表演动作。两分钟的歌曲有时需要拍摄两天,为了获得满意的效果,在反复看演唱视频,不断完善与小伙伴的合作表演过程中,提升艺术表现能力,再使用相关编辑软件加入字幕介绍演唱者、拍摄团队或歌词。开展跨学科学习的基础类作业超越了学生唱(奏)好旋律、牢记基础知识的“双基”模式,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美术、音乐、舞蹈、数字媒体艺术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巧妙安排实践类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带领学生到音乐厅聆听一场音乐会,或者通过网络观赏音乐类节目,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收获。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建“艺术寻宝小分队”,通过访问家乡的音乐大师,聆听大师的作品写下感悟,制作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向小伙伴介绍家乡音乐大师的生平、作品等。还可以关注大自然中的奇妙声音,如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音乐》四年级上册《亲爱的回声》一课,学生在歌曲演唱中能体会山谷回声现象的声音力度变化,在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双回声”的特点,思考生活中的声音反射现象与演唱力度改变之间的关系,体验大自然奇妙的声音。通过一学年的实践作业,学生用录音笔、手机等电子设备录制不同季节的声音,涉足菜场、公园、山林、图书馆……有夏日的雷声的轰鸣、海洋中不易被听到的海豚鸣叫、沙漠星空下的万籁俱寂、侗族阿婆们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等。实践类作业激发了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和兴趣。

(三)大胆尝试探究类

音乐来源于生活,鼓励学生探究身边的音乐。尝试用生活物品制作乐器,探索乐器不同的音色和多样的演奏方式,如在相同的碗中注入不同量的水,通过对比得知,同一只碗中注水越多,音越低。思考制作一组带着不同音高的“水碗琴”,演奏喜欢的歌曲。在探究过程中可以从简单歌曲开始,如先演奏只有sol、mi、do三个音组成的土家族民歌《乃哟乃》,逐步挑战sol、mi、re、do四个音组成的童谣《白云》,学生在制作“水碗琴”的过程中耐心听辨、调试音高,有利于学生建立音高的准确概念和不厌其烦地“试错”。又如,用竹子制作“蛙鸣筒”:砍下竹筒,对半剖开,在半个竹筒两侧边分别凿出一排“小缺口”,用羊肉串吃剩后的小竹棒,刮奏竹筒兩侧的“小缺口”,模拟大自然夏天的青蛙大合唱。也有的学生将听到的“皮筋在不同张力下发出的声音”与制作乐器相结合,自制了七弦琴,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乐器并演奏旋律。探究类作业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信心和创意实践的灵感。

(四)注重普及生活类

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真空,推进知识到能力的延伸,重点关注未来生活中音乐的价值。通过对比体验音乐在劳动中的感受,有效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如一年级学生学唱《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感受劳动歌曲的节奏明快,边唱边洗衣服、擦桌子、叠被子动作变得轻快,能够缓解劳动的疲劳感。四年级学生演唱江苏靖江民歌《打麦号子》,合作劳动时用演唱鼓足干劲,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能协同打麦动作的一致,感受团结就是力量。学生用《打麦号子》的旋律编创演唱,根据打扫教室时的情境填入擦窗、扫地、一起抬水等歌词,在劳动委员的分工号召下,“小公主”“小皇帝”们分别投入热火朝天的集体劳动中,主动成为劳动小能手、班级小卫士。再如,编创《地球妈妈》情景剧,用演唱、演奏、舞蹈等形式呼吁“保护青山绿水”“减少空气污染”“低碳生活”等,在表演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意识。生活类作业架构了课堂与生活的桥梁,赋予了音乐生活价值。

以上类型的音乐作业往往相互融合,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年龄、个性等差异,围绕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形式,充分发挥艺术课程以美育人、以美培元、以美润心的独特功效。

四、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设计策略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强调作业活动的设计原则是“从简单到复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作业要与生活相关联,通过作业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和意志力。所以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作业时,要结合生活场景,使学生与生活对话,教师作为作业的观察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可以根据以下策略开展音乐作业设计。

(一)丰富作业的真实情境

培养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作业要结合音乐学科的生活价值关联真实情境,如用音乐的方式表现春天的美好,作业围绕“诗韵咏流传”开展音乐实践。通过听赏评述、独唱与合作表演、编创与展示的方式,感受经典诗词与音乐是如何巧妙融合表现春天的?反复吟诵《春晓》,感受诗中的意境,学生尝试用搓手、弹舌等声势营造春雨绵绵的场景,侧重表现田野中忙碌播种的画面……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观察,从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等多角度,用多种艺术表现来演绎古诗词的韵味,分组为古诗编创不同风格的旋律,有的选用活泼的二拍子,富有弹性的节奏表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有的选用舒展的三拍子,用浅吟低唱娓娓道来春雨的润物细无声……结合真实情境的设计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打开作业的对话模式

家长和教师布置的作业较难促动学生自主完成,学生需要与知识对话,喜欢与同伴交流,在学习共同体中作业可以成为对话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如由学生根据“单元主题:校园里的民歌风”分组设计作业内容,选择喜欢的傣族、苗族、藏族、布依族、土家族等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开展研究。分阶段交流作业,第一个月分小组交流演唱不同民族的民歌,第二个月用“载歌载舞”的形式编创表演富于民族特色的歌舞,第三个月分享不同民族的器乐曲,第四个月围绕“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组织庆祝活动,第五个月沙龙研讨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根据学生的能力,完成作业的时间可以为3—5个月,作业从单一形式到多样态呈现,如歌舞表演、器乐合奏、音乐剧、海报等。“对话模式”的设计策略,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参与作业的建构,从被动完成到自主设计,真正实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升华作业的思想表达

立德树人是音乐学科的根本任务,所以作业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载体。音乐作业在设计时应该为学生表达正确的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等提供途径,如作为新时代少年如何传承、创新家乡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用长期作业的形式关注家乡的音乐文化“宜兴车水号子”“青狮舞”“十番锣鼓”等。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采访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形成采访稿或新闻报道,成为“中华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员”;也可以通过学习演唱、演奏、表演等形式自信地传承和推广家乡的音乐文化;更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自主创新传统音乐,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气息,被更多的青少年喜爱和推崇。立足思想表达的设计策略,在传承家乡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爱音乐、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怀。

(四)关注作业评价方式

作业能够反馈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作业是作业设计的关键。可以通过视听表演、编创作品等进行成果性评价,同时开展相关素材收集、创意构思、海报策划等过程性评价,如评价“校园里的民歌风”各组的作业情况,可以邀请家长、小伙伴和教师共同参与小组评价,以累计五角星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在量化评价的同时,评价主体给予改进作业质量的建议和意见;也可以由小伙伴拍摄小组合作表演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推送,多渠道获得鼓励和评价。评价指向核心素养的音乐作业需要关注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多种形式演唱和演奏的可观赏性、民族文化宣传海报的美观性、庆祝民族节日实践活动的创意性等。在评价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接受别人的评价,也学会了评价他人。

五、结语

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作业是音乐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师要根据作业目标有侧重地开展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难易程度、作业形式、作业结构、作业批改与辅导等方面的研究,全方位实现艺术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注: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中小学课程基地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临津兴学:新时代乡村老校育人方式创生行动”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jj202216—wx039)。

猜你喜欢
作业素养音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音乐
我想要自由
音乐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