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认证的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探讨

2023-10-30 01:04王燕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分银行高职院校

【摘要】本文阐述学分银行的定义及运行规律,针对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制度体系建设不健全、具体实施过程复杂、认证成果普适度低等问题,提出以成果认证为基础的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策略,认为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为突破口,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学习成果动态准入体系、信息平台服务系统,促进高职院校学分改革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成果认证 高职院校 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64-04

建設学分银行制度和开展学习成果互认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学分银行制度和体系的建立,希望能借此推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完善注册学习和弹性学习制度,畅通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转换渠道”。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以成果认证为基础的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实现路径,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进全民终身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分银行的定义及运行规律

要对学分银行进行研究,必须厘清学分银行这一概念。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学分银行,就是以学分的存储为主,同时处理以学分存储为基础的其他有关业务的银行。目前高职院校多以学分制衡量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当学生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了规定课程和内容的学习即获得学分,达到规定的分值即可获得相应的文凭或者证书。学分银行是学分制在内容和功能上的延伸,同时模拟或借用银行运行模式的一种管理制度。其以学分为基本单位,进行转换、存储、积累、兑换等,实现学习者通过不同教育或学习经历获得的学习成果与标准学分之间的转换。学习者将学分存入个人账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进行相应证书兑换。

现实生活中的银行具有存、兑、贷三大功能,理论上,学分银行也应具有这三大功能,但因学分银行存储的是“学分”,而不是真正的货币,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现实的银行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贷的功能,因高职院校对学分银行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而贷分功能要考虑的现实因素相对复杂,故先进行存、兑两大功能的研究。学分银行的运行按照学习者“账户注册—学分获取—学分互认—学分存储—学分积累—学分兑换”的一系列程序进行。第一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先在学分银行注册一个唯一个人账户,且个人账户的注册要以个人真实身份信息为唯一认证信息,不可重复注册。第二环节,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获得的学分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标准性学分,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通过考核并获得学分;一类是非标准性学分,是指通过其他培训机构课程学习或者技能证书考取、技术技能比赛等多种方式获得的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第三环节,将获得的学分进行互认,标准性学分不需要互认,本环节主要针对非标准性学分,通过前期制订的学分互认标准,将非标准性学分根据一定的规则转换为标准性学分。第四环节,将获得的标准性学分存储到学生在学分银行的唯一账户,这一环节要以高职院校的学制相关规定为基础,超过学习期限的学分不得存入学分银行。第五环节,对学生存储在学分银行的学分进行积累和分类管理,利用信息化后台的操作,将学生存储的学分自动分类,如公共学习类、专业学习类、技术技能类等。第六环节,当学生的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学生可根据兑换规则将学分兑换为各类证书,如毕业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等。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

(一)制度体系建设问题

国内学分银行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案例可以借鉴,比如上海市的学分银行建设,是以上海市全民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以上海开放大学为纽带,实现各学历学分的衔接和转换;北京市推出的“学分银行计划”建立了弹性学习制度、学分累积制度、学分当量替换制度等,实现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与相应课程学分的转换;浙江慈溪市建立的市民“学分银行”机制,构建了以市社区学院、街道社区中心、市民学校和家庭学习点为一体的四级市民学习网络,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市民学分储存、兑换、消费和诚信系统。从国内学分银行的发展来看,学分银行的实施均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协调涉及的各个部门,分层次进行。而目前要想实现学分银行在各省市的均衡发展,恰恰缺少的是各层机构的支撑、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赞助。高职院校要建立学分银行,其实是借鉴一种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的制度体系建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不够强的问题,二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1.政府相关政策和措施制定不到位

从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各项政策性纲要来看,多次提到职业教育要改革现行的学制和学分管理制度,为学分银行建设打好基础,而从国内现行案例来看,学分银行的建立并不单纯是高职院校的事情,而涉及多个相关机构,甚至是整个教育体系都要参与和支持的庞大工程,需要政府主导进行建设和协调。目前,各地政府仍然存在对学分银行建设的导向性不强这一问题,出台的各类指导性意见较少,给予的配套设施不齐全,这些问题仍然是高职院校建设学分银行的难点。

2.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学分银行的建立对高职院校现行的管理制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首先,实现完全学分制管理是学分银行建设的最理想条件,“完全用学分来衡量学习成果”“实现教学和学习自由”“满足学生‘自助餐’式的学习”是完全学分制的三个关键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体制机制决定了其运行的稳定性,仅对学分制的改革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缺少做出根本性变革的勇气和机会。其次,实现弹性学分制管理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必要条件,允许学生确定自己“个性化”的学习年限,达到修业标准即可提前毕业,而目前高职院校一般以计划管理为主,虽实行3—5年的学制期限,但仍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多数学生达到3年的学习年限和修业标准后即可毕业,并未实现完全的弹性学制。最后,要制订相应的学分认证和转换标准,这是学分银行建设的基本条件,所涉及的参与主体范围广、转换方式复杂,特别是在非标准学分转换为标准学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而目前并未有主导部门将各相关机构协调一致,对涉及的学习成果之间的认证和转换进行专门研究。

(二)具体实施的复杂性问题

学分银行的建立与运行,其根本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终身教育的落地实施需要各类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推进各主体以“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姿态参与到沟通与衔接中。目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立和实施存在两方面的复杂性:一是主导主体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各主体职责任务不明确的问题。

1.管理主体、主导主体不明确

高职院校建立学分银行,从表面上看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评价改革,但从深层次来看,是为终身学习型社会学分银行的全面建设做准备的。目前,高职院校学分银行的建设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对是政府主导还是高职院校主导仍存在观念上的分歧,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少,对学分银行建设的实际指导不足,高职院校建设学分银行的资金短缺,涉及的部门、机构等因运行模式和利益诉求不同而不配合、不主动,究其原因,是学分银行建设主导主体归属不明确造成。

2.各主体职责任务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建立学分银行时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要以怎样的内部机构建设为依托才能解决将多渠道学习成果与学校学习成果公平对接这一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是学分银行建立所涉及的部门、机构等的协调一致、目标一致才能达到最优化的组合和运行状态。从当前的情况看,仍然存在学分银行所涉及的其他教育部门、培训机构、技能鉴定机构等相关主体职责任务不明确,各主体之间沟通不畅,行业企业评价参与度低等问题,造成学分银行建设困难重重,即使已经建立,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各方推诿扯皮的现象,未能将学分银行真正落地实施。

(三)认证成果普适性的问题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对接受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并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如果实施学分银行,那么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证书必然是通过学分银行的学分转换、认证获得的,这就从两个方面造成了大众对毕业证书普适性产生疑虑:一是对学分银行认可度的问题,二是对认证学习成果认可度的问题。

1.对学分银行认可度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分银行建设虽有了一些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但仍未在大范围内推广实施,很多学生对学分银行是什么、是如何运行的都比较陌生,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听过“学分银行”这一词,社会宣传较少、可信度低造成了学习者在真正使用学分银行时产生畏难情绪,更加不会主动建立自己的学习账户并使用学分银行存储自己的学分。另外,因学分银行的建设需要各利益相关者组成一个目标统一的联合体,而相应制度支持和管理体系建立不到位,各利益相关者不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造成了学分银行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学分银行的功能因认知、技术等因素受到很大的限制。

2.对认证学习成果认可度的问题

学分银行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学分的认证和转换。理想状态下,学分和成果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积累的学分可以转换成毕业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学生不仅能用这些证书证明自己的学历水平、职业技术等级和能力,而且在参加其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时,可以免试部分内容。但从现状来看,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学分银行兑换出的成果含金量存疑,普遍认为学习者自身能力和所持证书水平不对等,对认证学习成果的含金量存疑。

三、以成果认证为突破口构建学分银行

(一)构建学分银行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学分银行的建设,单凭高职院校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需要政府主导下的整个教育系统、培训机构、技能鉴定机构的参与,同时涉及高职院校的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各二级教学单位间的协调合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牵头组建学分银行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以高职院校作为学分银行建设的载体,做好顶层设计,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与学分银行建设相适应的包括师资团队建设、学习成果互认标准制定、资源配置、财务管理等在内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对学分银行建设存在的困难进行探讨,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积极探索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构建包括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学生在内的四级管理内部保障机制,制订适合本校学分银行建设的有关学生评价、成果认证和转换的制度等,为学分银行的建设提供保障。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对分层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进行了有益探索,組织建设了以学校教务处为牵头部门,人事处、学生工作处、财务处等部门联动协作,二级学院具体实施的管理机构,围绕已有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制度,创新了评价、课程、教学三位一体的运行保障机制,制订了第二课堂管理制度、社团活动成绩单制度、“1+X”证书成果认证转换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构建适应学生成长积累的保障机制。同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双高”建设的考评指标,保证评价改革真正落地实施。

(二)构建以成果认证为基础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建设学分银行表面上是为了满足多种学习成果“多接口”接入,其根本是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以成果认证为基础的学生发展性多元开放评价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将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主体进行研究,以学生的个性差异特征为研究基础,对学生进行动态化、发展化、过程化的多元元素评价研究,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素质发展、个人成长发展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将学生的多元元素增值评价内容纳入评价主体体系,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界定个体增值评价内容,将学生知识学习成果之外的情感、能力、态度等其他元素的增长纳入评价体系,考量学生人际交往、内省等方面素质的提升,构建多元开放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学习账户、学习画像、就业推荐个性化的良好局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有普高统招类学生、对口单招类学生、自主单招类学生(高中生源)、自主单招类学生(社会招生)等,生源来源多元化,不同类型学生差异较大,教育教学开展相对灵活,教育质量不易评价。改变以分数为主导的结果性评价方式,充分考虑过程性评价,利用学分评价的方式对各类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并将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转换,注重考量在竞赛、活动等过程中学生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升,让学生对自身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

(三)构建融入最新学习成果的动态准入体系

高职院校建立学分银行,并真正实现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必然要制订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标准。从目前的情况看,学习成果大概率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取得: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加各类技能比赛获奖、参加各类技能培训获得证书等。近年来,职业院校对“1+X”证书的探索不断深入,有效推进了专业标准和证书标准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考取“1+X”证书成为学分银行中成果认证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分银行建设的深入,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可以对接标准学分的学习成果获取方式,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建立开放的学习成果动态准入体系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鲜活动力,通过评估,将适合进行认证的学习成果大类动态调整纳入,将已经不适用于当下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学习成果淘汰,有利于快速判断可认证的学习成果,缩短认证流程,持续推进学分银行建设优化。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对学分银行建设中的成果认证范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1+X”证书纳入成果认证体系,积极开展各专业“1+X”证书试点建设,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根据“1+X”证书初级、中级、高级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证融通”教学改革,使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证书获取结果对接课程考核结果。同时,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制订“1+X”证书管理办法,明确学分认定标准,符合学分认定和转换条件的学生,可在规定时间内提出转换为人才培养方案内相关课程及学分的申请,经过二级学院初审、专家组评审后确认转换,确保学生学习成果认证落地实施。

(四)建设功能强大的信息平台服务系统

要将学分银行落地实施,必须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系统。要实现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数据的记录,需要建立多层次、多通道的信息平台和强大便捷的数据库信息系统。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接省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已经成熟的OA办公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基础,建立与学习成果认证有关的信息化系统,使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转换和学分积累最大限度地成为可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历史记录和当前状态进行对比,揭示学习者在学习状态、兴趣偏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学习预警,同时搭建学习者学习力数据模型,完善学习者画像的覆盖面。近年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第二课堂学分进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系统采用学分式评价和记录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经历和成果进行记录和管理,具体记录包括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参加此类活动或获得相关荣誉,均可在系统中进行申报,经审核合格后计入个人评价档案,系统评价结果在毕业时装入学生档案,真实反映学生在校综合素质水平,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高职院校建设学分银行,应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以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作為学分银行建设和实施的保障,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带动下开展长期的探索,不断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促进学生个人可持续成长,为高职院校构建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从而为构建区域型学分银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社玲.韩国、欧洲学分银行实践及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朱龙博.赋能终身学习力发展:个人学习账户的意涵嬗变与未来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2(17).

[3]于倩.国家资历框架下区域性学分银行标准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0).

[4]刘红星,王国富.终身学习视域下学校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2(9).

[5]武洁水.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6]韦雄沣.广西继续教育学分银行构建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成果认证的高职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桂教科学〔2023〕1号2023B299)、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产教融合治理体系研究”(桂教科研〔2022〕2号2022KY0969)、2023年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1+X’证书制度下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研究与实践”(桂职院﹝2023﹞121号2332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燕(1983— ),山西阳泉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管理。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学分银行高职院校
双证制嵌入学分银行社会服务体系策略研究*
试析“学分银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学分银行—信息化时代学习体系变化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简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