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2023-10-31 10:33高阳孙德建王旭磊黄亚博崔节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应用型

高阳,孙德建,王旭磊,黄亚博,崔节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材料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1-2]。专业学位研究生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并通过校企联合,为社会培养高端应用型专业人才,具有学术性和职业性相统一的特征[3]。2009 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3 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提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目标[4]。到2015 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占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45%。预计到2025 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将扩大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总体来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逐渐扩大,正在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变,研究生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化。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过近15 年的发展,仍然以理论研究为主,不注重实践应用,这与国家设置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不符。2015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基于这一背景,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优势,有必要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5-7]。校企联合是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受到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校企联合培养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体系,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以上问题,各高校纷纷在现有教育体系上进行改革,探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高校积极联合企业,在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构建新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健全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建设规范灵活、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教育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强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全面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满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与国外高校相比仍有差距,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创新。

1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问题

1.1 联合培养不具有可持续性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刚兴起时,校企双方主要围绕某一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设立研究课题,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高校依靠这种合作模式,承接企业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此为纽带实现校企联合。在此过程中,研究生作为项目的实际参与者,在项目执行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8]。但是,校企双方很难实现长久持续的合作,通常开展1~2 个具体项目之后,合作关系也随之终止,这就导致联合培养不具有可持续性。

1.2 校企联合培养的目标不一致

对企业来说,保证利益最大化是其核心目的。研究生进入企业后,很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负担[9]。企业由于实际经营状况等原因,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高校的核心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当校企双方目标不一致时,难以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1.3 实践内容具有局限性

校企联合培养往往依据与高校联系紧密的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依靠某一具体项目,共同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在企业参与的实践课题与企业的具体业务密切相关,所接触的实践内容相对单一,只能参与和研究课题相关的实践内容,导致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内容具有局限性[10],不利于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4 双导师制执行不到位,收效甚微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普遍采用双导师制度[2,11]。但是,校企双方没有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激励措施。而且,企业导师日常主要忙于企业岗位的工作,不愿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指导研究生科研。企业没有把指导研究生的任务归入企业导师的工作范畴,也没有制定必要的激励措施,致使企业导师缺少参与指导的动力,不能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得不到企业导师的有效指导,脱离生产实际,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

1.5 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制度不完善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制度已初见成效,但管理制度依旧不完善。具体来说,教育管理责任不明确,缺少长期规划,学校无法深入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日常管理。而对企业而言,由于研究生的学生身份,很难用企业管理员工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另外,校企联合培养也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导致研究生的培养缺少评估标准,难以评估培养效果及教育目标达成度[12]。而且,校企双方在技术合作、知识产权归属、导师互聘和人员流动等方面也缺少相应的制度支持[13]。另外,高校也缺乏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及与企业的沟通协调机制,多数情况是双方的合作仅限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

通过构建面向国家需求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使学生到国内外大型企业实习,从而了解企业先进的管理与技术,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全面的了解,对产业的发展前沿及关键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应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而解决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针对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的不足,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革思路:

2.1 高校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高校通过与企业联合创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搭建校企双方联系纽带,对接科研项目开展合作。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开展技术研究、工程设计等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工作,通过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工作流程,能够在毕业后快速就业并适应工作[14]。而且通过与企业开展具体实践项目合作,研究生可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因此,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一种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可以促使研究生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2.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可以实施的培养计划;以训练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以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或管理人才的需求。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在校内跟随校内导师做科研课题,开展理论研究,没有真正参与校外生产实践。因此,有必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培养目标、学习课程、实践活动等方面加以创新,要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应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2.3 健全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举措。校内外导师通过科研项目合作、共同申报课题的方式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充分利用双导师制的优势,安排企业导师参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设计和研究工作。另外,校内外导师参与从研究生复试、培养方案制定、课题选定,到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及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同时,加强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断强化校企双导师的相互协作和交流,充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要严格执行企业导师的遴选制度,对不符合招聘条件、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导师不予聘任,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导师遴选、退出和激励制度。

2.4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体系建设

校、企双方应探索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共同建立健全专门管理部门和团队,实行专人管理,并建立有力的校企沟通与协调机制。高校应建立适应校企联合的针对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制度;明确校企双方在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的权利、义务,提高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双方还要明确联合培养期间获得的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

3 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这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在可持续性、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创新培养模式,激发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应用型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V eraW an g
导师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