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神经黑色素MRI、11C-CFT PET及18F-FDG PET联合诊断PD及评估其严重程度

2023-10-31 14:35姜双士刘力硕冯洪燕卜丽红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亚区尾状核纹状体

姜双士,刘力硕,冯洪燕,王 科,卜丽红,涂 宁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1)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全球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1]。PD好发于中老年人,以中脑黑质含神经黑色素(neuromelanin, NM)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不可逆变性、坏死为特征[2]。目前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等诊断PD,但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给早期诊断PD带来困难。11C-CFT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ansporter, DAT)PET显像和18F-FDG脑代谢PET显像可反映人体内与P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靶向示踪剂的分布及活性情况,对于早期诊断PD及评估严重程度具有独特优势[3-4]。NM-MRI能反映黑质NM含量,可用于监测含NM的神经元存活情况[5]。本研究观察联合应用NM-MRI、11C-CFT PET及18F-FDG PET诊断PD及评估病情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3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疑诊PD并接受NM-MRI、异机融合11C-CFT PET/MR和18F-FDG PET/MR检查的68名受检者,后经临床确诊原发PD患者(PD组)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33~79岁,平均(63.0±10.0)岁]及健康人(对照组)16名[男5名、女11名,年龄31~84岁、平均(66.6±13.1)岁]。根据Hoehn-Yahr(H-Y)分级将PD组分为早期亚组(H-Y 1~2级)和中晚期亚组(H-Y 2.5~5级):早期亚组(n=29)男14例、女15例,年龄33~77岁、平均(61.5±10.3)岁;中晚期亚组(n=23)男14例、女9例,年龄39~79岁、平均(65.0±9.6)岁。排除标准:①其他帕金森综合征;②脑卒中、头颅外伤或颅脑手术史;③严重心、肺等其他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19-X-70)。

1.2 仪器与方法

1.2.1 PET/CT检查 检查前嘱受检者停用抗PD药物12 h以上、禁食6 h以上。采用GE Discovery 710 PET/CT机。经静脉注射355~740 MBq11C-CFT后,嘱受检者于避光环境中安静休息1 h,之后仰卧于检查床;先行头部CT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层厚3.75 mm,矩阵512×512),再行PET脑显像,采集时间15 min;采用衰减校正及迭代法重建获得脑三维CT、PET及PET/CT融合图像。扫描结束后使受检者休息3.5 h以上,确认空腹血糖<7.0 mmol/L后,经静脉注射18F-FDG 3.7~7.4 MBq/kg体质量,嘱其于避光环境中安静休息1 h后接受PET/CT扫描,采集及重建方式同上。

1.2.2 MR检查 采用 GE Discovery MR750W 3.0T MR仪、24通道头颅专用线圈。嘱受检者仰卧,采集矢状位T1W BRAVO全脑图像;参考所获图像,以中脑为中心,自双侧大脑脚至双侧桥臂采集NM-MRI(TR 600 ms,TE 10 ms,FOV 22 mm×22 mm,矩阵288×192,层厚2.5 mm,层间距0,采集时间6 min 32 s)。

1.2.3 PET/MR图像融合 将DICOM格式的PET/CT及MRI导入GE后处理工作站,手动配准PET与MR图像并进行融合后存储,得到异机融合11C-CFT PET/MRI及18F-FDG PET/MRI。

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分析NM-MRI、11C-CFT PET/MRI及18F-FDG PET/MRI,意见不一致时经协商达成共识。于11C-CFT PET/MRI显示纹状体各亚区(尾状核、壳核前部、壳核后部)最清晰层面手动勾画双侧ROI,记录其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 SUVmax);以同侧小脑半球作为本底,计算双侧标准化CFT(standardized CFT, sCFT):sCFT=靶区SUVmax/本底SUVmax,并计算纹状体各亚区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ASI):ASI=(高摄取侧sCFT-低摄取侧sCFT)/双侧sCFT均值。将18F-FDG PET/MR图像数据导入GE后处理工作站,手动勾画尾状核及壳核ROI,测量其SUVmax;以同侧大脑皮层作为本底,计算双侧标准化FDG(standardized FDG, sFDG):sFDG=靶区SUVmax/本底SUVmax;于显示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 SNc)最清晰且最大层面手动勾画SNc,记录双侧SNc面积。除ASI外,其余参数均取双侧均值为最终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7.0及MedCalc 20.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以±s及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符合或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以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1.1 组间比较 PD组纹状体各亚区sCFT及SNc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壳核前部ASI、壳核后部ASI、尾状核sFDG及壳核sFDG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见图1、2。

图1 对照组受试者,男,70岁 A.11C-CFT PET/MRI示纹状体各亚区放射性摄取未见减低; B.18F-FDG PET/MRI示纹状体各亚区放射性摄取未见增高; C.NM-MRI示SNc面积为48.60 mm2 (圈示纹状体各亚区,三角内为SNc) 图2 PD组患者,女,69岁,H-Y 2级 A.11C-CFT PET/MRI示双侧壳核前部CFT摄取稍减低,后部摄取明显减低; B.18F-FDG PET/MRI示双侧壳核FDG摄取增高; C.NM-MRI示SNc面积为36.92 mm2 (圈示纹状体各亚区,三角内为SNc)

2.1.2 PD组内亚组间比较 中晚期亚组尾状核sCFT、壳核前部sCFT及SNc面积均明显小于早期亚组(P均<0.05),而壳核前部ASI及壳核后部ASI大于早期亚组(P均<0.05)。见图3、4。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2.2.1 组间比较 组间壳核后部sCFT、ASI及SNc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壳核后部sCFT及ASI建立的PET模型诊断PD的AUC为0.946[95%CI(0.863,0.986)]、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100.00%,基于SNc面积建立的MRI模型的AUC为0.864[95%CI(0.759,0.935)]、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87.50%;基于上述3个参数建立的PET/MRI模型的AUC为0.948[95%CI(0.866,0.987)]、敏感度为82.69%、特异度为100%,其AUC明显高于MRI模型(Z=2.079,P=0.038)而与PET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90,P=0.928)。见图5A。

图5 MRI模型、PET模型及PET/MRI模型诊断PD及评估病情的ROC曲线 A.诊断PD; B.评估PD严重程度

2.2.2 PD组内亚组间比较 亚组间壳核前部sCFT、壳核后部ASI及SNc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壳核前部sCFT及壳核后部ASI建立的PET模型评估PD严重程度的AUC为0.754[95%CI(0.615,0.863)]、敏感度为78.26%、特异度为68.97%,基于SNc面积建立的MRI模型的AUC为0.822[95%CI(0.691,0.914)]、敏感度为91.30%、特异度为72.41%;基于上述3个参数建立的PET/MRI模型的AUC为0.882[95%CI(0.762,0.955)],其AUC明显高于PET模型(Z=2.127,P=0.033)而与MRI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01,P=0.271)。见图5B。

3 讨论

11C-CFT PET可反映黑质-纹状体下游区域DAT含量[6],18F-FDG PET可显示各脑区葡萄糖代谢分布变化[7],NM-MRI则有助于观察中脑黑质区NM含量[8]。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上述三者对诊断PD及评估其严重程度具有较高价值。

有研究[9-10]观察黑质NM高信号区对比度、对比度噪声比、宽度、面积和体积等指标,发现PD患者SNc的NM显著减少。本研究中,PD组SNc面积小于对照组,且PET/MRI模型诊断PD的AUC大于单独MRI模型;原因可能在于NM-MRI主要通过检测中脑NM变化以反映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而无法直接显示纹状体下游区域多巴胺含量变化。11C-CFT为靶向DAT分子显像剂,可通过揭示纹状体区DAT分布而反映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系统退行性变演化过程,进而早期诊断PD[11-13]。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PD组纹状体各亚区sCFT均降低且以壳核后部为著,而壳核ASI显著升高,与LIN等[14]研究结果一致;同时,PD组纹状体sFDG高于对照组,与既往研究[15]一致,提示联合应用NM-MRI与多分子靶向PET分子影像学技术不仅能用于发现黑质区NM变化规律,还可灵敏且直接地观察纹状体DAT分布变化、提供各脑区摄取葡萄糖的信息,有助于早期诊断PD。

在PD早期,壳核后部最早出现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表现为双侧壳核CFT摄取降低、不对称性增高而尾状核CFT摄取下降不明显;随病程延长,由壳核至尾状核,摄取CFT逐渐降低[16]。因此,根据壳核改变可较敏感地发现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而出现尾状核CFT摄取降低则提示疾病进展。韩贵娟等[11]报道,晚期PD患者尾状核及壳核CFT摄取对称性降低。本研究中晚期PD患者壳核ASI显著高于早期患者,且双侧不对称降低,可能与本研究因纳入晚期PD患者较少而未能对中期与晚期细分有关。PD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前已存在SNc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且神经元数量随疾病进展而进行性减少。GAURAV等[17]通过手动勾画ROI方式比较不同分期PD患者SNc体积,发现SNc体积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本研究早期与中晚期PD患者SNc面积存在显著差异,且总体呈随疾病进展而减低趋势。本研究PET/MRI模型评估PD严重程度的AUC明显优于PET模型而与MRI模型无明显差异,原因可能在于PD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黑质区域多巴胺能神经元已死亡至少50%、纹状体下游区域多巴胺含量减少80%以上,且随疾病进展,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程度高于纹状体下游多巴胺含量变化,而11C-CFT PET能间接反映纹状体下游多巴胺含量,故PET/MRI模型的诊断效能高于PET模型。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NM-MRI、11C-CFT PET及18F-FDG PET有助于诊断PD并评估病情。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小样本研究,采用手动勾画ROI方法,可能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偏倚,均有待后续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亚区尾状核纹状体
合成磁共振技术联合T1-MPRAGE序列在帕金森病患者尾状核改变中的探讨⋆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尾状核头的弥散峰度成像研究
英语词块研究的进展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对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影响
浅析福建深部高温岩体地震异常响应
阿尔茨海默病前扣带回亚区体积与认知损伤相关性
基于海马亚区的阿尔茨海默病磁共振结构和功能连接研究
纹状体A2AR和D2DR对大鼠力竭运动过程中苍白球GABA和Glu释放的调控研究
纹状体内移植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可升高帕金森病小鼠纹状体内多巴胺含量
1H-MRS检测早期帕金森病纹状体、黑质的功能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