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产业融合的调查研究

2023-11-04 01:35王苏琪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调查研究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县域经济发展不仅直观反映了乡村产业融合的现状,也将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要素凸显出来。河南西峡、栾川、卢氏三县地处山区,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上不掉队,利用产业融合走向共同富裕,调查研究给出了具体的对比分析和路径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调查研究

一部华夏史,根脉在中原。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中原腹地,是全国有名的农业、矿产、人口大省。在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上,河南居全国第5位,但省内地市发展不均衡,乡村振兴任务在豫西山区更为紧迫和繁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十四五”规划到了中段关键期,为了解城乡融合、乡村产业融合的进展状况,调研组抽取南阳、洛阳、三门峡3个地区的西峡、栾川、卢氏3个相邻县域为调查对象,开展问题研究。

一、西峽、栾川、卢氏三县自然禀赋与现实状况

西峡属南阳市下辖县,县域面积3 4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9万,为河南第二区域大县,辖1乡15镇3个办事处,299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林地410万亩,是河南第一林业大县;水域属长江-丹江水系,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占河南水源区总面积的40.2%,人均水资源为全省人均的6倍;地下矿藏丰富,红柱石储量全国第一;建有伏牛山、恐龙蛋化石群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2家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是全国旅游百强县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形成了“菌、果、药”三大主导产业。同时,还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

栾川属洛阳市下辖县,县域面积2 477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下辖1个街道、11个镇、2个乡,213个行政村;全县地形以山坡为主,可耕地只有17.6万亩,人均不足0.6亩,称之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主要由中、低山和河谷沟川组成,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3.5%,居河南第一,有“中原之肺”之美誉;县域大部分属黄河水系,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导致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1 700立方米,处于严重缺水警戒线上;矿藏丰富,其中钼、钨、黄金储量占据亚洲前列,有“中国钼都”之称;建有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2家5A级景区、8家4A级景区;栾川山茱萸和栾川核桃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同时,还是国家第一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卢氏属三门峡市下辖县,是河南面积第一大县,南接西峡,东连栾川,处于伏牛山深山腹地,县域面积4 044平方千米,总人口31万,下辖9镇10乡,232个行政村;山丘河谷纵横,称之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河南人口密度最小、海拔最高县域,森林覆盖率达70%,有“天然氧吧”“河南的小西藏”之称;植物资源丰富,有“一步三药”之美誉;矿产资源中钼、锑、锂矿较为丰富,为河南特色矿产;拥有3家4A级景区,10多处温泉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景区,是中国百家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县。

二、西峡、栾川、卢氏三县在产业融合中的共同点与特色

(一)三县在产业融合中的共同点

三县共处于豫西山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发展规划,靠山吃山,表现出山区共有的优势。第一,林区面积大,植被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天然中药材、林木、林果丰富,森林经济基础好。第二,山水相间,高低错落,风景旖旎,地表天然风光资源丰沛,地下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富饶,具备旅游开发、矿藏开发加工原始资源。第三,县域、乡镇、行政村人口较疏散,环境承载负担小,人口密度小,人均空间大。但同时,也表现出共有的劣势。第一,耕地少,粮食产量较低,三县粮食都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地储粮食存在短缺。第二,交通不够便利,三县都没有高铁站、火车客运站,交通出行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及省道。第三,城镇化率不高,外出人口多,属于人口净流出县域,人口出生率负增长,外出年轻人比例大,留守人口老龄化严重。

(二)三县在产业融合中的显著特色

西峡是2020年前秦巴连片特困区中唯一的非贫县,率先利用三大主导产业“药、菌、果”从第一产业中突围,成为实现三大产业融合的典型。第一,利用天然中药材开发制药,形成仲景宛西集团等7家中药品牌,引领产业与就业“双业共赢”。利用地产矿藏,进行特钢冶金制造和生产保护材料、耐火材料,推动汽车零部件深加工,促进产业联动,打造上市的“头雁”公司,使其成为财政纳税大户。第二,培育优势农副产品香菇,推动精深加工,形成研发、种植、加工、分级、购销一条龙经营模式,实现香菇产业标准化,打造出了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交易市场。目前,全县菌类加工出口企业300多家,年交易额超过200亿元,年创汇超13亿元。除了食用菌,还积极发展猕猴桃果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推行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林果的经济效益。第三,开拓菌果采摘旅游业。利用现有条件建成了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208国道旅游长廊三大特色农业观光带,实现农游一体化,带动农民就业增收。2022年,西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 088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905元,增长6.6%。

栾川利用矿产和林业资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第一,从矿产起步,加工钼、钨、铜、铌,不断提升采选、冶炼和深加工技术,打造全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的国际型上市企业,成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第二,开发旅游资源,自然风光、红色教育、科考研学等相关资源协同开发,建“路”串“景”,首创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合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的全景“栾川模式”,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第三,深度挖掘农业潜力,培育健康养生的优质杂粮、特色林果等新品种,开发130余种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养殖、林下经济、林果种植等特色农业,促进县域农业规模化和品牌化。2022年,栾川人均可支配收入27 043元,增长5.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413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43元,增长7.3%。

相较于西峡和栾川,卢氏在产业融合中起步较晚。受制于深山区沟壑纵横、村落分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只有2家企业在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无上市公司。乡村振兴战略给卢氏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以差异化为主导、本土化为主调、联动补缺为主打、合作社为主体的发展路径,使经济排名落后的卢氏,2022年成为三门峡地区增速最快的县域。第一,将以连翘为主的“卢五味”(连翘、艾草、黄精、五味子、苍术)打造为支柱中药产业,发挥特种药材的规模、效益和品牌集聚效应,建成豫西中药材集散地;差异化开创药花、药果、药膳、药浴等旅游新通道,拓展药材产业链条,形成“中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第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讲好卢氏境内的仰韶、龙山、裴李岗文化故事,与洛阳联动,跻身“河洛文化”区域,讲述2 000多年来县名未改、县城未迁的“双千”历史;利用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路线,讲好“一双草鞋”故事,深化校地合作、院企对接,深耕文化旅游产业。第三,实现人口聚拢搬迁合村,突破人口制约,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增长。2022年,卢氏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87元,增长4.5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285元,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383元,增长6.67%。

三、西峡、栾川、卢氏三县产业融合的现状

产业融合是农业提质增效的大势,我国对产业融合“内核”已形成基本共识:因地制宜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从农村的自然禀赋和发展现状出发,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范围,促进产业功能转型。融合的关键是技术关联和管理提升,融合的目标是“以人为本”,融合的结果是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发展方式的转变。

西峡、栾川、卢氏三县既是豫西产业融合的突出典型,也是我国中西部省份“三农”经济状况的代表。整体来看,西峡产业布局结构较为合理,产业融合状况较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栾川占据中间,农业不断发展,产业融合潜力正在逐渐发挥;卢氏农业占比较大,二、三产业不突出,产业融合刚刚起步。但总体上三县的产业融合在融合领域、融合深度、覆盖面、惠及面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

(一)產业链延伸没有形成全链条、全域集聚态势

三县的自然禀赋和农产品极为相似,但都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西峡的中药材产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并没有将栾川、卢氏的深山药材纳入培植、加工、制造、销售产业链;栾川的矿产加工和全球产业链环也没有将西峡、卢氏的有色金属和稀有矿藏集聚成综合体;三县的地理标志“果”“菌”“杂粮”农产品没有充分把特色种类全部囊括进去,尚未形成驰名优势农产品品牌效应。三县各自为战,分头开发,农林资源尚未整合和优化,产业链条的精细加工、产供销一体化没有纵深开发,全链条价值有待提升;产业经营品种不够丰富,地理空间和技术空间有待提升,规模亟须扩大,物产转化率和生产效率有待提高。

(二)产业功能内外融合不够

三县的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目前旅游业态多局限于乡村休闲、旅居、度假等功能,尽管也涉及采摘、药膳、药浴体验等,但业态不够新颖、功能不够全面。第一,三县的“四季经济”缺乏整体规划,春季观赏药花的“美丽”经济、夏季消暑纳凉的“清凉”经济、秋冬果药的“甜蜜”经济,都没有催生专业化的农旅新业态。第二,三县天然具有的历史延续、姓氏演化、地质演变等历史资源,整合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旅游的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三,文旅资源利用不够充分,西峡的恐龙地质园、屈原谏王的屈原岗、王莽夜奔的王莽岭等,栾川的世界级文化遗产第一部法典《禹刑》、医著《神农本草》、国家图书馆“金匮石室”、烹饪全书《本味篇》等,卢氏的仰韶、裴李岗等515处遗址,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资源,然而系统梳理、功能挖掘还不够。第四,三县的红色教育资源、山区野外生存培训资源,以及沉浸式“药、菌、果”生长观摩、应用测试等上下游体验消费没有整体开拓,新型消费业态培育不足,消费增收缓慢,由产业功能激发的社会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人才短缺成为产业融合的痛点

人口减少、流动是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差异的“虹吸效应”使农村精壮劳动力、乡贤能人大量流失。三县的优质人口涌入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造成干事创业人才短缺。乡村振兴“头雁”阵群的村“两委”岗位人员流失或辞职变动大,老龄化明显,文化水平不高。怎样留住、招揽干事创业人才,三县政府面临较大的县域治理压力和挑战。

四、西峡、栾川、卢氏三县产业融合的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本质是为了寻求一种适用于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方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

(一)走集聚联营的产业化道路

三县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可以引导相同产业向园区集聚融合,形成区域集聚优势,突破资金、土地要素的制约。首先,省级层面可以进行大区域规划和顶层设计,突破三县分别隶属南阳、洛阳和三门峡的区域分割,进行大空间豫西区域规划,为产业集聚和差异化互补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互联互动,利用县政府的预防返贫财政、税收补贴与政策支持,强化以先带后、以城带村的工农协调、城乡一体的外部保障。其次,资金引进可以依靠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重点在于本地民间资本深度参与。优先吸纳三县内资本大户、乡贤能人等,鼓励其带资回乡或进行技术帮扶,以县政府为引进平台,进行乡镇资源对价匹配,使资本、技术与产业对价融合,引导不同经营主体分层、分类发展,向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互利互赢、风险共担的格局。最后,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加强“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和数字服务建设,加强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一方面,推动“电商+物流”不断向乡村下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外商直采、定制输出,打造集约型双向流通渠道,促使资金、项目、数据不断累积,推进农产品及精细加工品出村进城,实现城乡产供销的全链流动和循环。

(二)構建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目的是强村富民。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也是发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县强村富民乐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三县探索的村民致富特色道路,如西峡的“一村一品”“一镇一特”,栾川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和家庭农场,卢氏的合村并地、整合资源,应积极推动区域共享。以村“两委”为依托,联村联户,建设一批地头、山头分拣包装和产品初加工设施,带动留守人员就业增收,提升农产品就地转化商品的能力,扩大产能。县政府要灵活采取以补代贷、以奖代补的方式,开展最美乡红、乡艺、乡厨、乡贤、乡叔、乡嫂、乡品、乡社、乡园、乡景等“十最十乡”评选和推介,在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采取切实措施招才引智

产业融合必须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产业集聚在于人才吸纳。县政府要强化乡村人才政策供给,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健全人才引进、培养、管理、使用、激励机制,在完善人才全链条上下功夫。首先,要精心“筑巢”引才,吸引“走出去”的人才“返回来”,鼓励龙头企业“引智下乡”,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引擎”。其次,要敢于“富巢”用才,建立完善利益分配及奖励机制,产收挂钩,落实待遇,提高创收增收实效,增强各类人才的底气,以务实管用的举措,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内在驱动力。最后,要专心“暖巢”留才,促使青年人才独当一面,成为行家里手。积极拓宽人才能力提升渠道,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支持,涵养人才活水,释放人才动能。

(四)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选好干部、用好干部

要改变村干部年龄偏大、动力不足、能力不强的现状,进一步促进现行乡村振兴具体计划实施,培养既能带领县域经济发展,充当“领头雁”和“带路人”,又能以身作则、处事公平,具备服务能力的好干部。第一,对村干部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党务知识、农村基层治理、乡村振兴本领等靶向培训,全面提升村干部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第二,加大传帮带力度。利用典型带动、擂台比武、以老带新等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老、中、青干部之间的传帮带作用,提升领导班子整体的战斗力。第三,利用“引”“派”“选”“换”等政策强化干部储备,从大学生村官、优秀返乡青年、退役军人、乡土人才中挖掘培养党员和储备干部,建立村镇后备力量信息库,加强教育管理,引导他们为家乡作贡献,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第四,开展廉政教育,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村级财务审计、重大事项决策报告、民主议事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干部队伍,保证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双向成就,更好地维护乡村宜业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7.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001).

[3]孟向东,曾倩,范亚康,等.西峡:“香”飘万里,“菇”舞人心[EB/OL].(2023-03-02)[2023-03-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185242539430480&wfr=spider&for=pc.

[4]阮海峰,万正伟,张晓伟.“公路+旅游”以路为轴 栾川发展县域经济“路建”一马当先[EB/OL].(2021-04-21)[2021-04-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28887926971605&wfr=spider&for=pc.

[5]崔志坚,张海军.河南卢氏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助群众增收致富[EB/OL].(2023-04-19)[2023-04-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534312800261366&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王芳玲]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KBS017)

作者简介:王苏琪(1970—),女,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农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调查研究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