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3-11-06 23:23胡庭坤
农技服务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药材贵州省基地

胡庭坤

(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贵州 贵阳 550081)

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天然药物宝库”等美誉,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现有药用植物资源种类5 304 种。贵州省的天麻、白及、半夏、太子参、杜仲、金钗石斛等中药材品种资源闻名全国,以施秉县为代表的太子参、赤水县为代表的金叉石斛、黔南地区和遵义市为代表的刺梨等品种的种植规模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贵州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增长、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黔药”品牌影响增强等特点凸显。同时,贵州省在基础设施改善、基地建设、科研等方面加大投入并开展大量工作,但随着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如资金投入短缺、科技支撑不足、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欠缺等问题。为贵州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对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及主要推进措施进行介绍,指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1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发展情况

“十三五”以来,贵州省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增加,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每年新增种植规模均在15 万hm2以上[1],初步形成了天麻、太子参、黄精、钩藤、白及、石斛、半夏、薏苡仁8 个重点单品及金(山)银花、艾纳香、淫羊藿等特色品种为特点的“8+N”产业发展格局。贵州省中药材专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贵州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2.944万hm2(其中林下种植8.957 万hm2)、产量290.21 万t、产值271.6 亿元,与2018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1/3,居全国第二,产量、产值均实现翻番。从单品规模来看,单品种植规模达666.67 hm2的有47个,21个单品种产值上亿元,其中石斛、天麻、白及、太子参等特色优势品种种植规模位居全国第一,13.33 hm2以上基地达639 个,连片规模效益凸显。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省中药材重点县(区)共有38 个,各地(州)均有分布,规模在6 666.67 hm2以上的种植大县有黄平、大方、剑河等县(区)25 个。从基地结构来看,全省6.67 hm2以上规范化示范基地1 814 个,66.67 hm2以上规范化示范基地330 个,666.67 hm2以上规范化示范基地28个[1]。

1.2 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主要以“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主,龙头企业带动成效凸显。成功引进中国药材总公司、中国中药集团、香港培力集团、广州医药集团等一批全国知名药企投资贵州中药材产业,打造了汉方、百灵、健兴、信邦、拜特、泰邦等6 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成立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协会,培育或壮大49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专门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企业和合作社2 000 家以上。截至2022年底,全省通过国家中药材GAP 认证的种植基地5 个,“定制药园”39 家,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6个,“黔药”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安龙白及、大方天麻、赫章半夏、剑河钩藤、黎平茯苓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基本形成,以天麻胶囊、天麻酒、灵芝破壁孢子油、白及面膜等为代表的特色保健产品和旅游商品广销国内外,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2]。

1.3 主要推进措施

贵州省以“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全产业链、全方位、全要素纵深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019年2月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中药材产业为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2]。为统筹推进贵州省中医药产业发展,贵州省相继印发了《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文件,全产业链谋篇布局、全方位精准推进、全要素强化保障。一方面,将前端基地种植、中端产地初加工、终端加工的中药材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统筹谋划,重点以规范化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实施重点项目为主要抓手,推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鼓励省内外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建立“定制药园”,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汇聚,大力推广“一县一业+企业集群+合作社+农户”“品种+市场+企业+协会+农户”“政府+科研团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共享模式。同时,有效地将中药材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进行统筹谋划。推动中药材产业与医药制造业、医药流通服务业、大健康产业、各级医院用药等有效衔接,打通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新产品研发销售全环节。坚持“绿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路径,集中力量抓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优先发展道地药材,推动药食同源中药材及其产品发展,聚焦重点品种和优势区域,带动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2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优种良苗供应能力不足

截至2020年贵州省已完成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91 个,基本实现种子种苗自产自给,但仍然存在种子种苗采购来源不清、渠道混乱、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方面,目前贵州省还未明确出台有关中药材种子种苗的标准和管理办法,各药材生产地的种子种苗来源仍是以自留种和药市采购未经核验的种苗为主,导致基地生产的中药材品质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省内一些具备条件的中药材种苗生产基地,因宣传推广不到位、管理和生产能力有限等客观因素,也导致一些优良种子种苗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推广[3]。

2.2 产业链延展度不深

近年来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作了很多基础工作,但因时间短、缺乏大型交易市场等因素,产业链延展度还不深,仍需继续发力。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多数原料药被药材商收购或销售到中药材交易市场,经济效益不高;二产连两头不紧密,药品、保健品、日化品等精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三产发育不足,产业融合层次低,产业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还不紧密;贵州省内药企需求品种与种植企业发展品种不匹配、关联度不高,如贵州益佰、贵州百灵、神奇制药等大型药企主打药品的原材料大多不在贵州省道地大品种目录[2]。

2.3 各层次人才短缺

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仍存在人才资源总量和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一方面,专家团队力量薄弱。据贵州省中药材专班统计,全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百人,高校、科研机构中药材种植专业研究人员仅40 余名,与其他中药材大省差距较大。另一方面,从事中药材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当前,全省各级基本都没有专门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部门和机构,基本都是以抽调人员组建专班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代管的方式进行推进。从业人员多数为农业方面技术人员,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同时,贵州山区中药材种植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中药材生产多以中老人和留守妇女为主,导致劳动力成本较高[4]。

2.4 加工水平不高

贵州省各地中药材种植规模增速较快,但因受品种繁多,基地初加工水平相对滞后、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等因素影响,贵州中药材销售绝大多数还是以基地采收后经简单处理销售为主,包装简单、缺乏精深加工、衍生产品种类不多、产品转化率、附加值低、产业链较短的特点比较突出。据初步统计,在全国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施秉太子参初加工能力也仅为全省总产量的9.0%左右,剑河钩藤初加工能力也仅占总产量的13.0%左右[1]。同时,省内达一定规模的中药材加工企业也较少,生产水平较低,精深加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2.5 流通体系不畅

贵州作为全国四大药材产地之一,却没有该类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虽然规划了诸如龙里县、大方县、正安县、玉屏县、安顺西秀区等地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但因投资大、回报慢及其他多方原因,目前均尚未建成或运营不好,严重影响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当前贵州省中药材销售仍然是“农户到药贩,药贩到药商,药商到市场”的模式,最终通过北上川渝、南下闽粤、东进皖赣谋销路,全省只有约25%的药材直接供给当地,甚至还出现省内医药企业远赴外地采购省内出产的中药材的现象[5]。

3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提升中药材基地建设水平

一是大力支持发展优种良苗基地。在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黔东南州等区位优势好、产业发展规模大、科研院所较集中的地区,大力发展规范化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满足区域内生产基地用种、用苗需求,同时辐射周边区域。二是打造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项目引领示范的作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产地初加工能力,大力支持如剑河县、安龙县、施秉县、大方县等中药材种植大县发展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全省中药材产业化水平。三是支持各地州加快“定制药园”和道地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为加快构建贵州省中药材标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2]。

3.2 加大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加强基层中药材生产、初加工等环节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力度,打造一批中药材产业前端种植及后端产地加工的人才队伍,确保基地和车间都有专业技术工人。二是积极探索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引、用、育、留”机制,引进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中药材科研技术人才。三是打造各级中药材产业现代化智囊团,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紧密联系,加强有关中药材生产、中成药研发以及大数据在中药材领域应用的合作力度,形成强大的中药材专家团队。

3.3 提升中药材加工水平

从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区域饮片加工、药厂精深加工三个环节着手,提高药材加工水平和能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产地初加工方面,围绕一些大品种、大产区合理布局、扶持建设或提升一批中大型产地初加工基地,同步配齐仓储、流通环节设施设备等。在饮片加工方面,以市、州为区域,在一些单品发展规模较大、市场较成熟的区域,依托重点或规模较大品种,如黔东南地区的太子参、钩藤,毕节地区的天麻,遵义正安白及等,重点扶持发展一批中药材饮片企业。在精深加工方面,以贵阳市、遵义市、黔南地区等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提高民族药、苗药等中成药及保健品、日用品等精深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水平,延伸中医药衍生品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开发,提升产业竞争力[1]。

3.4 加快流通体系建设

推进特色食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符合要求的贵州苗药等民族医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支持贵州加快建立现代物流体系的重大政策机遇,利用好贵州省地处西南出海大通道、全国大数据基地以及中药材资源丰富等优势,在贵阳、遵义、毕节、黔东南等地区建立各级各类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积极在黔中地区新建一个辐射周边各省的全国性大型中药材集散中心,有效扩大广大种植企业及农户药材交易面,降低物流成本,为省内外各大药业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真正助力“黔药出山”[3]。

3.5 增强部门协作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归口于农业,由农业部门具体负责,卫健部门和林业部门参与较少,绝大多数分地(州)、县(区)都没有专门的中药材机构来具体组织中药材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应明确或设立一个具体牵头组织实施的部门或机构,统筹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建设步伐[6]。

猜你喜欢
中药材贵州省基地
贵州省种公牛站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我的基地我的连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