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3-11-06 23:23成马丽
农技服务 2023年9期
关键词:毕节市养蚕桑园

谢 婷,成马丽,郭 军

(1.毕节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贵州 毕节 551700;2.毕节市植保植检站,贵州 毕节 551700)

蚕桑产业是毕节市的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开始,毕节市部分乡镇群众一直都有种植和养殖习惯,并有传统加工业,成为当地农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1]。新中国成立后,蚕桑产业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心支持下,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有效促进了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经历3 次大发展,栽桑和养蚕数量逐步增加[2],蚕桑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年来,由于政策支持不足、缺乏技术、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原因,部分县区桑园面积逐年缩减,养蚕数量逐年下滑,蚕桑生产呈萎缩态势。为推进毕节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介绍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提出推进毕节市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 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桑树种植

毕节市蚕桑产业主要集中在七星关区、大方县、织金县、纳雍县、赫章县、威宁县等6个县区,主要栽种桑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14号等嫁接良桑和桂桑2 号、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 号等优良杂交桑,均为目前国内推广的优良品种。目前,毕节市桑园面积6 713.33 hm2,其中七星关区2 766.67 hm2、赫章1 913.33 hm2、纳雍1 193.33 hm2,占总面积的87.48%。另外,毕节市有连片6.67 hm2以上桑园基地43个,总面积1 646.67 hm2。

1.2 养蚕产茧

毕节市主要蚕种有贵蚕4 号、贵蚕7 号、贵蚕10 号、华康2 号、华康3 号、两广二号、菁松×皓月、781×7532 等,都是丝质优、产量高、抗性强的优良品种。2022年毕节市发种量1.87 万张,产茧量601.7 t,鲜茧平均价格约50 元/kg,质量好的达60 元/kg,总产值约3 000万元。

1.3 主体培育

毕节市有蚕桑产业经营主体36 家,2022年经营桑园面积1.79 万hm2、用种量1.21 万张、产茧量436.81 t、产值2 459.44万元。现有加工企业12 家,其中七星关区5 家、大方县2 家、织金县1 家、纳雍县1 家、赫章县3 家,加工产品主要是蚕丝被、生丝、丝棉等。全年加工用茧量405.97 t,占产茧量的66.75%;生产蚕丝被1.9 万床,产值2 618.4 万元;生丝、丝绵、绸布、蚕蛹酒等其他产品加工产值1 199 万元。加工产品除在当地销售外,还销往广东、广西、福建、北京等地。

1.4 发展模式

一是党支部引领。由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负责建设桑园基地,并配套建设蚕房,通过提供技术指导或组织农户外出学习种桑养蚕技术,吸纳周边群众到合作社参与养殖,或统一发放蚕种给农户养殖后按市场价格收购鲜茧。如织金县茶店乡龙井村,以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引领群众种桑养蚕,群众将土地按4 000 元/667m2折价入股村集体合作社,目前种桑87 hm2,带动200 多户群众参与发展。二是企业带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公司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种植桑树,公司统一建设催青室、小蚕共育室,统一共育小蚕到3 龄或4 龄后分发给农户饲养,最后由公司统一收购蚕茧进行缫丝加工。如赫章县引进贵州丝路兴蚕纺织有限公司,公司投入资金2 935 万元在野马川工业园区建成占地面积3 993.6 m2的加工区,带动全县12 个乡镇种桑养蚕。三是群众散养。由部分有养殖技术的大户或有养殖传统的农户独立养殖。如大方县东关乡合中村某蚕农,成立大方县合中森众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桑100 hm2,养蚕1 000 张,产茧约21 t,其妻通过外出学习掌握了蚕丝被生产技术,目前还自行加工蚕丝被,当地销售976 元/kg,对外销售1 116 元/kg,供不应求。再如威宁县玉龙镇某蚕农种桑1.3 hm2,年养蚕50多张,年收入约12万元。

2 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优势

2.1 有历史传承

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据《毕节县志》载,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湖南商人廖某迁来现在的七星关区小吉场定居,引种湖桑,当地群众逐渐养成栽桑养蚕习惯并掌握传统缫丝技艺,目前七星关区亮岩镇、威宁县玉龙镇等地农户还在使用这些传统技艺。经过长期发展,部分地区已形成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相对稳定成熟模式。

2.2 有适宜气候

海拔800~1 600 m、温度25~30 ℃区域较适合发展蚕桑产业。毕节市夏无酷暑,属于偏高海拔蚕茧产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使全市很多地方都适合发展蚕桑产业。每年5—9月为养蚕最佳时间,只需对春蚕第一季和秋蚕最后一季适当加温。所产蚕茧个大、层厚、色白、光亮,解舒率在60%以上,单茧丝长普遍在1 100 m 以上,纳雍县勺窝镇所产单茧丝长甚至达1 800 m 以上,明显超过广西、浙江等地800 m左右的长度。

2.3 有坡地资源

全市坡耕地约80.52 万hm2,其中,15~25°约23.05 万hm2,25°以上约14.50 万hm2。桑树适应能力强,在坡耕地上也能种植,还可抑制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利用坡耕地特别是25°以上坡耕地种植桑树,发展蚕桑产业,既不与粮食生产争优质耕地,又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4 有市场前景

我国不同区域在丝绸生产不同环节各具优势,随着“东桑西移”,茧丝绸产业形成了西部茧丝原料基地和东部丝绸加工中心分离的空间格局。一方面,以广西为代表的低质蚕茧生产规模快速扩张,目前已过剩;另一方面,以江浙为代表的生产高品质丝绸产品所需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则持续以每年递减超13%的速度萎缩[3]。据行业分析,目前国内每年有20 亿元左右的优质蚕茧缺口,高品质蚕丝供不应求,毕节发展优质蚕桑正好可抓住这一机遇。

2.5 有发展效益

蚕桑产业属“短平快”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且蚕桑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群众只要掌握一定养蚕技术,即可在家自行养殖,中老年和妇女劳动力均能操作管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群众就地就业。如织金县熊家场镇白马村,通过种桑、养蚕、蚕丝被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每年解决当地务工7 000 余人次,累计为群众增加劳动报酬50 余万元。另外,近年来,市县相关部门利用上级支持项目和对口帮扶政策,出台了桑园管理补贴等一系列鼓励措施,在一些地方建设了标准化小蚕共育及大蚕饲养技术试验示范点,为蚕桑产业在局部地区健康发展提供了示范、奠定了基础。

3 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管理方式粗放

从规模发展上看,毕节市连片6.67 hm2以上的桑园基地面积仅占24.53%,经营主体桑园面积仅占26.71%,大部分桑园属于农户利用退耕还林政策种植,以及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的零星种植。不少桑园管理粗放,未及时进行剪枝、除草、施肥等,桑树田间长势差,病虫害发生较普遍,桑叶产量不高。

3.2 基础设施欠缺

毕节市很多地方只是利用退耕还林等政策种植桑树,少数地方在对口帮扶单位支持下建设了部分养蚕设施,多数地方没有及时配套相应的养蚕设施和设备,投入不足,设施简易,养蚕条件差。小蚕共育室、大蚕房、省力化蚕台、方格蔟等养蚕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很多桑叶闲置浪费。由于散养多,蚕房不标准、养蚕条件差等问题普遍存在,蚕病防治困难,养蚕成功率不高,单产较低,总体效益未充分发挥。此外,需要升温时,多数群众目前只能采用煤火。

3.3 精深加工滞后

毕节市仅有2 家缫丝厂和11 家丝绵加工企业,缫丝加工能力有限。尤其缺乏全产业链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和支撑,大部分地方仅停留在种桑养蚕卖茧环节,产加销一条龙体系没有形成,综合开发不充分,对当地税收的贡献不大。毕节市内加工的蚕丝产品以初级产品丝绵、蚕丝被为主,优质蚕茧的产业效益未得到充分挖掘。此外,蚕蛹、蚕砂、桑叶等资源综合利用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3.4 技术力量薄弱

毕节市仅有涉及蚕桑产业的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15 人,但按目前的桑园发展规模,以每人最大限量服务66.67 hm2桑园面积计算,至少应配备专业技术指导人员近100人。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公司会派技术人员免费指导,一些市外公司也向合作社或蚕农提供免费技术服务,但所产鲜茧必须按公司规定价格返销。一些合作社则出资聘请外援,如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沙乐村按8 000 元/月聘请六盘水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多数蚕农主要靠外出务工所学技术或长辈口口相传的经验开展种桑养蚕。

3.5 宣传营销乏力

缺乏对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利好机遇以及毕节发展蚕桑产业比较优势等方面的宣传,抓点带面示范效应较小,群众参与人数还不多。对毕节优质蚕茧及蚕丝产品还缺乏整体营销策划,尚未形成毕节蚕丝特色品牌,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因缺乏品牌营销,尽管蚕丝质量好,有广州、杭州企业批量预订蚕丝被,但也只能依托外部品牌贴牌销售。

4 推进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产业统筹

一是优化布局。除黔西市、金沙县、百里杜鹃外,其余7个县区均发展有不同规模蚕桑产业,涉及乡镇多,应加大对毕节市蚕桑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力度,对有条件和发展积极性的区域进行规划,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工作措施,规模化标准化种养,建设优势产业带。二是加强调度。参照推进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工作要求,成立市、县两级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储备、茧丝绸加工等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专职部门推动,强化跟踪调度,推动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建好桑园。应对现有桑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在病虫防治、肥水管理、树型养成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桑叶产量质量稳定。同时,可依托国储林项目政策,对已建和拟建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发展一批高效桑园。

4.2 培育经营主体

一是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蚕桑产业化、延伸蚕桑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的关键环节,加大培育和引进力度,利用其资金、加工、销售、信息等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促进蚕桑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实现产业化。二是利用合作组织带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村蚕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返乡创业人士和蚕农的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带动群众参与发展。在种桑规模较大的地方,进一步发挥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带动作用,推动抱团发展,共同应对市场需求。三是发动群众自主饲养。针对蚕桑产业种养环节投资小、易上手的特点,扶植养蚕大户、鼓励家庭蚕场建设,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在已形成养蚕风气的乡村,可由合作社集中种养方式向家庭散养或大户承包方式转变,发挥群众在桑园管理、场所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降低政府投入成本。

4.3 强化政策扶持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配套完善支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大对现有蚕区的资金投入,配齐养蚕设施设备,确保桑园能采桑养蚕,充分发挥效益。加强茧丝加工企业联系服务,制定一系列蚕桑产业惠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农村闲置的厂房、办公用房等,做好蚕种、桑苗、蚕药、化肥等物资保障。二是强化技术服务。按照生产规模和服务半径,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服务人员,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培养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在市内职业院校建设蚕桑产业实验室。采取柔性引才、科技特派员巡回指导等形式,示范推广养蚕技术,强化对蚕农的技术培训。三是强化风险防范。春夏交替时节易出现冰雹天气,导致桑田受损,无桑养蚕,应新建或利用乡镇原有发展蔬菜产业的冷库,提前储备桑叶,减轻灾害损失。同时,采取政府扶持、群众自愿、企业承保的形式,根据需要将蚕桑产业纳入农业保险。

4.4 延长产业链条

一是推动精深加工。加大对贵州丝路兴蚕纺织有限公司、毕节市汇江蚕桑开发有限公司等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依托全市各县区工业园区,围绕丝、布、衣、染、烫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从江浙等茧丝绸加工能力强的地区引进优势龙头企业,提高全市茧丝绸加工能力水平,确保从种植、养殖、蚕茧加工、成品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全部在毕节完成,提升蚕桑产业附加值。二是发展多种业态。改变蚕桑产业“一根丝”的发展思路,深度开发蚕桑资源,将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融入蚕桑产业,建设一批集生产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蚕桑产业示范基地、蚕桑文化体验基地,积极探索以蚕桑为载体的文创衍生产品,培育果桑、桑枝食用菌、桑园间套、林下养殖、休闲观光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蚕桑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种桑养蚕和种桑养人协调发展。三是促进循环发展。摆脱粗放开发、简易加工、低效利用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逐步发展以蚕茧丝为延伸的循环产业链,将单一的种桑养蚕,向饲料桑、果桑、生态桑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转变,挖掘蚕桑资源在保健、药用、食品、板材、造纸、饲料等领域用途,辅之蚕砂有机转化、蚕蛹产品研制、桑菇肥培植等资源开发,建立蚕桑生物质多级利用的主副产业衍生模式,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4]。

4.5 提升发展效益

一是打造品牌。依托毕节优质蚕桑资源优势,强化蚕桑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促进蚕桑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坚持品牌化经营发展思路,选择一些发展条件好的县区建设“全国蚕桑基地示范县”,打造国内国际知名高端丝及附属品牌,提升毕节蚕桑产品竞争力。二是开拓市场。加强市场调研分析和产品的宣传推介,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走“上连大市场搞好茧丝绸产品流通,中抓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下牵千家万户群众兴办原料茧生产基地”的一体化发展道路。同时,针对当前各地所产鲜茧销往不同地方时价格不尽相同的现状,亟待规范蚕茧收购秩序。三是带富群众。建立与农户“蚕贱保收、蚕贵随行”的利益保障机制,鼓励群众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在引进企业参与发展时,应从乡镇或村社的角度统筹考虑,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应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收益。

猜你喜欢
毕节市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养蚕记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在养蚕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