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视域下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2023-11-08 09:37徐璐班悦赵芮黄洁刘钰曦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9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数字化数字

徐璐,班悦,赵芮,黄洁,刘钰曦

(广东医科大学 人文与管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数字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政策的支持,使教育信息化发展驶入快车道。《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步入数字化转型阶段。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这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方向和重点任务之一。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历史机遇,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2]。

健康信息管理被许多高校列为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涉及健康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等知识,旨在向学生传递健康信息管理的方法与系统理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均提出要推动健康信息化建设,以引领支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康信息管理课程建设目标与国家数字健康战略目标一致,课程与数字化技术融合的意义日益凸显。当前,鉴于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健康信息管理作为与数字化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有必要探讨数字化转型视域下的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健康信息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促进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转型。

1 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1.1 健康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3-4]。一方面,医学影像诊断、药物研究、智能诊疗及医联工程等医学健康领域的数字化应用越来越多,对传统的计算机编程领域与教育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健康信息管理课程的教材品种有限,出版年份多为2020 年及以前,所涉及的健康大数据与智慧医疗等内容也主要为知识与应用科普方面,缺乏前沿的技术、理念与方法。因此,数字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与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

1.2 课程体系缺乏融合支撑,知识难以衔接

教学体系缺少数据挖掘与分析课程,因而,在健康信息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没有提前学习过数据采集、回归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知识点,教材也没有提供相应的概念和案例。教师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介绍数据挖掘与分析的基础理论,进而压缩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学生对基础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尤其对统计学、经济学、社会调查与方法等相关课程的知识点掌握不牢,数据分析与使用的能力较差。课程间衔接安排不合理,医院信息系统的构成、电子病历与电子健康档案等内容,需要教师提前讲解基础知识,耗费授课时间。

1.3 数字教学实践较为缺乏,课程学习深度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应用技能,无法满足当前健康信息管理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当前,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多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有14 个章节,需40 学时以上的教学时间。但很多高校将其缩减至30 学时,理论课程学时较多,实践课程学时较少,且主要使用SPSS 等单一统计分析工具。此外,教材内容仅包括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方法,缺少实际案例。

1.4 课程评价方式缺乏创新,学生积极性难以被调动

健康信息管理课程实践性强,课程评价方式缺乏创新。当前,健康信息管理课程的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有考勤、课堂表现与期末考试评价三种方式。对于实践性课程,评价方式未评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这类实践课程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方式进行教学,课堂实践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较低。在课程评价方式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高校应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2 教育数字化视域下的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高等教育数字化意在通过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据驱动、人机结合、跨界开放的新型教育生态[3-4]。

2.1 数字化视域下教学内容改革

2.1.1 “数字+健康信息管理”融合

数字技术与健康信息管理课程的融合,不仅是将数字技术与健康信息管理课程相结合,更是要将数字技术的新理念融入教学[5-6]。本文提出数字技术与健康信息管理相融合的“ABCM&H”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即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数据)、Cloud(教育资源云存储)、Multiple scenarios(多元场景)与Healthcare(医疗保健)。教师应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与软件,培养学生健康数据分析能力。同时,校内外课程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教学、VR/AR 虚拟场景技术和元宇宙技术的使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临床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模拟和理解医疗数据分析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1 概念模型

2.1.2 多学科知识融合

在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夯实传统专业理论基础,还需将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尤其是能熟练运用聚类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解决实际的健康数据分析与管理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教师可以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调查与方法、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和健康信息管理课程融合,形成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各个知识点有机衔接。此外,高校可邀请校外专家或医学工程学院教师开设数字技术课程,比如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以及深度学习等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术。

2.2 数字化视域下教学方式改革

2.2.1 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

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数字资源的连接与共享,以及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任务之一[7-8]。高校应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平台,将课程资源、案例分析、在线交流等功能整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在健康信息管理课程中,教师可以上传病例分析视频、讲授医学数据库搜索技巧的PPT、分析疾病流行趋势的数据报告等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实践能力。

2.2.2 数字化产教融合

高校应突出课程数字化特色优势,聚焦以高标准校企合作驱动高水平产教融合,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目标,从专业校企实习基地、合作用人单位等项目出发,将实际健康医疗数据融入教学实践[9]。一方面,高校以项目形式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数据捕获、分析与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提供科技、人才支撑,企业为师生教学提供实训平台与项目资源,学生可依托企业参与“健康服务与管理模拟沙盘”“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创新创业赛事,取得学习与实训成果。

2.3 数字化视域下课程考核改革

2.3.1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学生的健康信息分析与利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指标,高校应建立阶段性、多元化的能力评价体系,除了考勤、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外,引入开放健康数据分析项目、翻转课堂以及案例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10-11],从课堂表现、自主学习与测试题、实践作业、翻转课堂以及闭卷主观题目5 个方面进行课程评价,注重考核学生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信息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信息管理课程,采用了开放式课堂、项目实践、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2.3.2 数字化教学评价工具应用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成为常态,教师充分利用超星、雨课堂、钉钉、ZOOM 等线上平台,上传课后实践题目、视频与课件资料,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线上教学情况、随堂测试、线上作业、线上资源浏览情况,获得智能、实时、准确的课程数据报告,据此了解学生实时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12-13]。

3 结语

教育数字化对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该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滞后、前后知识衔接困难、健康信息实践课程深度不足、教学评价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本文分别从数字视域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考核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路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注重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衔接以及校企融合,结合多元数字化教学场景、教学平台、多元数字化教学评价等方式,不断提高健康信息管理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数字化数字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