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实践和启示

2023-11-08 09:37高珊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9期
关键词:学士学位跨学科交叉

高珊

(南京大学 本科生院,江苏南京 210023)

双学士学位与单一学位相对应,是指本科学生在攻读一个主修专业的同时习修另一个门类的专业学位,修完后获得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1-2]。2019 年7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可在本校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设立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3 种学位类型,并分别规定了设置条件和授予要求[3-4]。《办法》从国家层面提供了双学士学位制度的政策依据,为高校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统一标准和实施路径。

本文对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5 所综合性大学的双学士学位项目进行专门分析,从设置背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总结相关经验,以期对推进双学士学位项目建设、提高双学士学位培养质量有所启示。

1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设置背景

截至2022 年8 月,本文选择的5 所综合性大学设置双学士学位项目的数量为:清华大学22 个、上海交通大学15 个、四川大学8 个、复旦大学3 个、南京大学2 个。从设置背景来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亟需掌握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思维的交叉复合型人才。2022 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数字经济等关键领域加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5-6]。很多企业也倾向于招聘具备多学科背景,并且能够处理复杂问题的高校毕业生。综合性高校在设计双学士学位项目时主要遵循需求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将优势专业进行强强联合。

1.2 推进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高校推进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动力[7]。双学士学位项目要求跨学科组建教学团队,在学科交叉领域开展课程建设,实现学生联合培养管理,是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有效实践。综合性大学设计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学科类别,符合新时代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例如,清华大学立足新工科建设,设置“数理基础科学+工业工程”等21 个“理学+工学”类项目;南京大学立足新文科建设,设置“德语+法学”项目;四川大学立足新医科建设,设置“法医学+法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

1.3 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本科教育是学生系统性积累科学知识、形成科研能力的起步阶段。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教育,各层次均已开展不同类型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并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8-9]。在本科阶段设置双学士学位项目,以学科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路径。综合性大学设置双学士学位项目,需要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重要培养环节体现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特性。例如,南京大学“德语+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在课程中安排法律德语、德国法导论等融合课程,在实践环节安排业界专家实训、联合科研项目,以及开展面向涉外法律场景的毕业论文设计等,使学生能够得到全过程的跨学科学习体验,为进一步深造夯实跨学科基础。

2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培养目标

与传统学科专业相比,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培养目标具有两个特点:在知识结构上,更强调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知识背景;在能力素质上,更强调能够运用跨学科工具解决复杂系统性问题的能力。表1 是5 所大学部分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培养目标。

表1 综合性大学部分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培养目标

2.1 强调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知识背景

系统掌握两个或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知识整合创新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的前提。5 所大学的双学士学位项目在培养目标中普遍强调扎实的跨学科背景。

2.2 强调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能力

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复杂系统问题,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能力,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素质。5 所大学的双学士学位项目在培养目标中普遍强调在未来社会特定场景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3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课程体系

从5 所大学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培养方案来看,双学士学位项目的总学分要求一般为160~200 学分,比依托专业的单学士学位要求高出7~26 学分。课程体系一般遵循学校要求,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自由选修课程4 部分。与传统学科专业相比,双学士学位项目在课程设置上具有以下特点:

3.1 注重专业课的广度和学科交叉性

双学士学位项目需要体现两个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达到两个专业的学位授予要求,并融入跨学科的内容。在专业课上,双学士学位项目不仅要覆盖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还要专门开设跨学科课程模块,满足交叉培养的要求,表2 为南京大学“计算机-金融工程”双学士学位项目专业课程体系。

表2 南京大学“计算机-金融工程”双学士学位项目专业课程体系(2021 版)

3.2 注重以项目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训练

跨学科的科研项目和实践训练,是培养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前沿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提升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双学士学位项目在专业实践环节注重构建科教融合、产教协同的创新育人平台,打造面向具体应用场景、以项目为导向的跨学科实践训练体系。如南京大学“计算机-金融工程”双学士学位项目,设置了“项目制课程”——金融科技实践,由校内金融科技方向教师和一线金融科技机构的资深项目负责人共同组成导师组,依托金融机构实训平台,指导本科生小组(2~3 人)进行实践训练,最终小组成果为成型的软件产品。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设计双专业交叉融合的毕业论文(设计)制度,实行由金融专业、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业界导师共同组成的多导师指导的项目制[10]。

4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运行机制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两个主修专业一般来自不同的院系,为确保培养质量,高校需要对现有培养体系、资源要素、管理模式进行革新,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

4.1 跨院系协同管理机制

双学士学位项目主要有两种学生管理模式:一种是第一院系负责制,主要依托第一主修专业所属院系培养,两院共同成立管理团队。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设置在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由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共同成立管理团队,由两院教学主管院长、本科专业学术主任、系主任、责任教授、教务负责人组成管理团队,负责项目招生、培养方案制定、日常运行监督等工作[10]。另一种是书院制,以书院构建学生跨学科培养的成长社区。例如,清华大学依托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三大书院,专门实施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三个专业方向的“理学+工学”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由书院牵头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负责课程的协调,单独编班,执行单独的教学计划,并联合工程衔接方向的相关院系,完成对学生的双学士学位培养[11]。

4.2 跨学科教学组织机制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课程体系涉及两个及以上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需要跨学科组织课程资源和教师团队,创新课程共享机制和教学组织机制。一方面,教师需要依托主修专业的课程资源,采用单独编班或者与主修专业班级合班上课的方式开展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组织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教师组建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团队,完成交叉融合课程的建设。例如,南京大学“德语+法学”双学士学位项目,主要由外国语学院的德语专业和法学院的法学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依托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共同建立的“中德法学研究所”,开展交叉融合实践和贯通培养,发挥其科教融合的优势。

4.3 多层次学位授予机制

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学分要求、课程难度、修读压力往往高于传统的学科专业,为了降低项目实施难度,高校一般会将双学士学位项目与其他交叉复合培养模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位修读通道。例如,复旦大学依托本校的辅修学士学位、本科荣誉项目、本科学程项目等,针对学生修读的不同层次,设置多种层次的学位机制。学生完成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可以获得双学士学位证书;满足双学士学位项目荣誉项目要求或辅修学士学位要求,可分别获得荣誉证书或在学士学位证书上加注辅修学士学位信息;仅达到第一主修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获得相应学士学位;所修第二主修专业课程达到相关的本科学程项目修读要求,获得相应的本科学程证书[12]。

5 双学士学位项目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项目

当前,许多高校积极设立双学士学位项目,将其作为吸引生源、优化资源的方式之一,并集中在计算机、经济等热门学科领域。高校在设立双学士学位项目时应遵循“社会发展+本校特色”的原则,充分调研社会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结构、教育资源条件等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同时,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理清交叉复合培养的发展方向,将双学士学位项目与辅修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跨学科课程、跨学科项目等培养形式相结合,整体协同推进教师流动机制、课程共享机制等的改革,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5.2 激发教师动力,建设跨学科课程

跨学科课程是双学士学位项目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目前很多双学士学位项目的跨学科课程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受限于当前高校的院系学科机制,部分教师参与跨学科教学的动力不足,认识不够清晰;另一方面,很多任课教师并不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缺乏方法论层面的认知与指导,课程设计创新与教学能力提升得不到专业支持[13-14]。高校应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平台,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高水平、跨学科、跨院系的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与跨学科课程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教金。

5.3 落实学生中心,确保培养质量

双学士学位项目是为学有余力、综合素质高的拔尖学生提供的跨学科学习平台,学生面对的课业压力、学习难度、学业挑战度比其他学生更高。目前,面向双学士学位项目的质量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高校应加强双学士学位项目相关制度建设,对设置标准、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项目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对学生做好过程性跟踪,落实学业导师制,建立动态进出机制,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为学生成长成才全程护航;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学业评价体系,突出对学生跨学科能力的评价;强化校院两级质量保障协同机制,实现双学士学位项目的高质量和持续改进。

猜你喜欢
学士学位跨学科交叉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商务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论文词块使用特征研究
国务院:取消第二学士学位授予 设立辅修学位或双学位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连一连
2016陕西普通高校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专业名单公布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