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11-17 14:38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27期
关键词:探究实验设计

丁 媛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问题引导法是指在课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新课改要求等,合理设置课堂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时训练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目标.问题引导法是一种基于学生主体的、具有一定探究性、互动性的高效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借助问题驱动实现深度学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其学习方向和目的更加明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问题设计的原则

1.1 难易适度原则

合理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是提升问题引导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难度过低或过高的问题,会弱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入手,合理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需由浅入深与循序渐进.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对于难度较高的个性问题,发挥班级集体的力量去讨论解决.

1.2 提问多角度性

教师充分把握提问的角度,避免提出中规中矩与无效的问题.以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或者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始终维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教材中寻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实验中寻找提问的切入点,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探究与分析实验,进而有效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价值.

1.3 有序性原则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采用分层设计的原则,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依据教学目标与进度安排,由易到难进行问题的分层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顺利突破学习的难关,扎实掌握课程知识,为后续问题探究、实验操作打好基础.教师还要重视学生问题探究与思考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和紧张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交流中,找出问题的本质与解决问题的关键.课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从而发散其思维[1].

2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现

2.1 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未来发展的影响较大.在教学中设置引导性的问题,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新课探究[2].但问题设置不能一蹴而就,需具有启发性与挑战性,符合学情与教学内容.

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方法,比如利用化合价升降来判断,或者从电子转移角度来判断,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原理等.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等.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及本质.课前教师设计预习单,让学生在预习中初步掌握学习内容,降低课上学习的难度与压力.采取知识储备与温故知新的方式学习化合价与反应类型.要求学生阅读文本,填写“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变化”等相应的内容.通过预习学生发现氧化还原反应总伴随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标准有着充分的了解.课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设计“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氧元素参与的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等判断对错的问题;设计“下列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选择性问题等.通过简单的测试,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重难点,分析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将其作为课程教学中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更利于学生轻松攻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2 设置探究性问题,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训练活动,是提升其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教师在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一定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与探究,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潜移默化发展.

如在学习“酸”相关的知识内容时,设计“如何在标签丢失的情况下,判别实验中一瓶溶液可能是氨水、硝酸或者硫酸”的探究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设计鉴别瓶中物质的实验方案,思考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和操作步骤等.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保障.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获得独到的见解,避免学生处于应付了事的态度.再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思考与分析,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思维碰撞与集思广益,得到完整性的结论,最终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3].虽然基于问题引导法的化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教师的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身份也不能忽视,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注意安全.在判别物质时,需先判断其是否有毒以及酸碱度,再合理设计实验操作方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问题探究,发展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求知欲望,促使探究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3 设置创新性问题,帮助其了解实验的意义

实验操作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有效教学手段,但教材中的实验操作普遍存在诸多的问题,可将实验操作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操作的方式去验证理论知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问题引导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结果的分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铜与硫酸反应”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实验操作的自主性,使其在动手操作与探究中加深对化学反应相关性质、产物等的认知.在实验操作中,让学生带着“实验过程中持续加热的必要性是什么?”“去除这一实验条件后实验是否可以顺利完成?”“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不回收处理行吗?”等问题展开实验,让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的方向和目标,有目的地进行实验设计、操作与思考探究,确保实验成功.

其次,加强对过程与结果的重视,切实提升实验成效.实验操作需契合资源节约、减少污染、缩减操作率等原则与要求.实验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见证与理解化学反应的方式,而不是体验化学的无趣与繁琐.学生在“铜与硫酸反应”的实验操作中,常出现药品浪费与环境污染等问题,不利于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甚至传播了陋习.需积极改进实验操作,利用长铜丝缩减反应物的大小,取代铜片的位置,在胶塞一侧开出凹槽,引导铜丝从此口伸出.反应结束后,将铜丝抽出液面即可停止反应.在实践中鼓励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如胶塞穿过铜丝后,气密性随之降低,易产生气体不足等问题,弱化了实验效果.虽然节约了药品,但实验效果不尽理想.还需将学生的意见想法作为改进教学设计的依据,在后续的实验中积极做出改进.用注射器插入单孔胶塞,用支管取代大试管,增强气压差以便导出,从而有效提高气密性.用细铜丝系在注射器的柱塞末端,另一端系上便于反应的螺旋状粗铜丝,通过推拉可轻松掌控操作的反应.

2.4 设置反思性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教师设置具有反思性的引导问题,促使学生总结所学的知识,找出知识吸收内化中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学生的不足加以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强化其综合能力.学生在反思性问题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度理解知识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并做好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扩充知识面,提升其自身的化学综合水平.比如,在进行有关“烃的含氧衍生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层次化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反思所学习过的饱和一元醇通式、饱和一元卤代烃通式等相关内容的掌握度,有效分类与总结此类内容.对于基础层次低的学生,布置低难度、封闭性的问题.而针对中等生教师可以设置半开放性的引导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实现本课所学知识的触类旁通.通过反思性问题引导学生查遗补漏,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连接各个知识点,区分知识点之间的不同点.针对优等生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引导问题,通过知识的多维度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的新旧知识去解决问题,完成其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问题引导促使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更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实验报告的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梳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在下次的实验中积极改进,在反思性的学习中避免放任自流.让学生在一题多变的训练活动中,逐步养成善于提问和会提问、有效提问的意识与能力,在课上师生的互动中与小组讨论交流中及时解决思维障碍问题.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使其在评价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错误,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互评中分享有效的学习策略,尽快实现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将学生的错题作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直观地指出学生在解题中常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内化与学以致用[4].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法,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教学成效.但问题引导法的应用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还需在设计原则、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使其可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广泛收集学生的反馈,促使教师在化学课教学工作中多思考,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顺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猜你喜欢
探究实验设计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个怪怪长实验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