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好三化”劳动教育树人育才

2023-11-17 13:33何宇昌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3年9期
关键词:课程化劳动教育

何宇昌

摘 要:劳动教育课程化得到很多教师、家长的认可,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趋势。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设置课程,结合地域、气候特征建设“六好三化”劳动教育体系,以立德树人为原则,追求劳动教育的多维目标,形成“规范化”“日常化”“服务化”的劳动课程内容。融合语文、地理、生物、道法、劳动等科目,理论联合实践,助力劳动教育效果,升华劳动精神。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化;农业劳动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但是对拥挤在城市内的学校来说,怎么开展劳动教育有很大的挑战性,也是对教育者落实劳动教育的考验。

我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与深圳相邻,学生多在城里生活、成长。大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与体验比较缺乏,劳动技能相对偏弱。面临劳动教育的新形式和大中城市的问题状况是大同小异的,如学校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劳动教育面临“无位”“无为”的窘况。当前,劳动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更新、完善的前提下,在“双减”政策铺开后,在社会各界关切劳动教育的大背景下。不少教师、家长在呼应甚至行动上响应推行劳动教育,于是,为改善劳动教育的现状,我校因地制宜,主动开拓学生劳动实践渠道,就地取材开展劳动教育。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劳动课程的定位和育人目标,依据地域学情,确定劳动教育具体目标,制定具体劳动课程方案和实施的计划,鼓励学生从“课本”中走向农业生产劳动,走向社區服务劳动,走向“日常生活”的劳动,同时又带着新的体验和感悟再走进校园的文化学习中,让劳动教育在校园里、生活中生根发芽,达成多维的育人目标。

一、农业劳动课程“规范化”

农业生产劳动的课程设置,具体参照《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利用地域资源向着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农业生产劳动课程接近,并结合语文、生物、地理、道法等科目教师的教学经验、能力形成劳动教学体系。逐步规范我校农业生产劳动课程,规范教育、教学过程、目标等。通过实践劳动,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明确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树立“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观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思想意识。

(一)建设一块“好地”

立足校园,依据开展劳动教育的实际形式,解决劳动教育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实际状况,学校领导班子分析研判,决定由德育处、地理、生物科组根据劳动教育要求选择一块土地,开发成校园种植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对校园地理位置的分析,日晒时长的计算,土质酸碱度的衡量、讨论,将学校东南方向处的向阳的绿化长廊改造为一块约150平方米的种植园地,种植园土壤特征符合岭南土壤的性质,适合岭南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为打造出更加自然、传统的种植园,扩大种植园的建设参与度,道法科老师组织学生将种植园用竹条筑起了篱笆,形成符合改造要求、符合种植要求的校园种植劳动教育基地。

语文科组根据校园种植劳动教育基地的功能要求,结合生物科组建议、考虑部分热心教师的意见,制定《惠阳一中校园种植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并展开讨论、修改、通过,按照劳动基地的实施方案,德育处依据面积、土质、阳光等因素对劳动教育基地进行分类规划,人文布置,生成一块“好地”。师生参与建设过程,共同体验劳动的过程,动手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筑篱笆具有一定的工艺制作性质,讲究手法和耐心,劳动教育的生成,既有体验感,又有美的感悟。

(二)翻土课堂“好玩”

翻土是常见的农业劳动项目,枯燥乏味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几乎固定的统一的动作和要求、传统的翻土工具、规定的翻土目标。如何激活翻土劳动趣味,打造“好玩”的翻土过程?德育处组织,班主任动员,组建班级种植劳动兴趣小组(翻土组、管理组、记录组等),在劳动课上(大课间、课后服务时段),班主任和生物教师带着学生有组织、有秩序、有指导地进行劳动技能的传授和示范。于是,学生就举着锄头、握着铁锹,按照课堂要求和目标进行翻土劳动。随着劳动的开始,七嘴八舌地说着、乐着,这种快乐的劳动场面在每个班都是如此,挖沟、填陇、松土、翻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或者是共同的目标。翻土项目过程既有组合又有分工,虽然有些学生最初做的不符合要求,在同学们的建议中也要自己动手改善,似乎快乐就在其中。快乐的土壤在劳动中培育,在劳动中形成劳动素养的维度及内涵,逐步养成健康、快乐、正确的劳动观念,对劳动、劳动者及劳动成果有新的看法,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和喜悦的劳动情感,在翻土劳动中品尝“好玩”的乐趣。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好学”

理论是生物学科学习,实践是劳动学习,生物学与劳动课程形成“好学”新劳动课程。由生物科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制定种植指引课堂教案、PPT课件,从生物学科层面指导学生学习种植理论,分别介绍药草(艾草、车前草、百合等)、蔬菜(珍珠菜、秋葵、豆角、黄瓜等)、水果(西红柿、玉米)的种植知识,比较系统的教导学生种植的一些基本劳动技能,指导种植过程的关键事项。在此基础上,布置种植任务、分配种植区域,实施种植实践操作,于是,劳动课上(大课间或者课后服务时段),班主任、生物科教师带领学生亲临学校劳动教育基地,进行现场讲解、指导。生物科组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分发种子、菜苗,学生一手握着菜苗或者种子,一手拿着劳动工具,有的学生拿着小锄头,有的学生拿着小铁锹,有的学生提着小水桶,还有的在一旁仔细观察。劳育与智育并进,以理论为基础,拓展实践劳动,又以劳动为纽带,带动生物学科的趣味性,逐步形成更加有效的学习途径,向着劳动课程的多维育人目标进发,如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学会学习等。在实践种植中,劳动课上的学生按照教师教导的步骤一步一步模仿着,有些种得颇为规范,有的则担心种得太深,有的则觉得太浅,其实,种植效果相近。于是,教师一一指导,快乐和期待就在其中发生。劳动课程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喜悦的情绪场,带动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管理种植课程“好种”

岭南土壤普遍偏向酸性,有些土壤过于肥沃导致叶苗比较旺盛,“果子”收获不尽人意。分析土壤特征,土壤质量决定植物的种植状态。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种植管理,如浇水,松土、搭建支架,包裹瓜果,观察记录,等等。轮流管理中出现过度管理(如过度浇水、过度松土等),于是,安排“指挥员”以避免损害。在管理种植的劳动过程中,其中以搭建支架,包裹瓜果(预防害虫),观察记录最为积极主动,许多学生兴趣盎然,有些还自带竹枝、绳子,教师在教导搭建过程中虽然发现有个别是歪歪扭扭的,但是稍作指正就端正了,快乐依然满满。劳动教育的“好种”课程,帮助学生感受持续性劳动的艰辛和不易,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劳动品質,形成亲近自然、亲近土地的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实践劳动中体会到农业生产劳动的特点和价值。

(五)珍惜劳动成果——花“好看”,果“好吃”

珍惜劳动成果,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语文、生物、道法科的跨学科融合,共同达成花“好看”、果“好吃”的课程目标。

语文、生物、道法学科融合,形成跨学科综合的收获过程指导方案,结合学生的记录,先在课堂与学生一同重温植物的生长过程知识点,总结劳动过程的经验和教训,明确种植劳动成果的路径。然后才带领学生在劳动基地讲解实践采摘技能。一些学生在瓜果下拍照晒美、一些学生仔细规范采摘、一些学生采摘后带回家煮给父母尝鲜。学生对自己亲手种植、管理而得到的劳动成果分外珍惜,看到盛开的向日葵等植物喜不自胜,在劳动课程学习中自然诞生的审美教育,比教师的课堂解说强得多,感受更深切。

农业劳动课程的实施,为家务烹饪劳动奠定了基础,于是另一种模式下的劳动教育已经开展了。家务劳动的教育,既是校园种植劳动的拓展延伸,又是学校再次推动的劳动教育活动。家务劳动教育本着劳动创造幸福,促进和谐家庭的出发点,制定劳动教育内容,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我校结合家校共育的活动,通过借助家委会的力量,加大“日常”劳动课程教育宣传力度,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二、家务劳动教育“日常化”

(一)家校联动,制定方案

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我校为学生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课程要求,如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三大课程板块。联合家长,制定家务劳动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明确家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的要求;规定检查家务劳动教育效果的方式。

(二)制定劳动主题,贯彻劳动意识

以寒暑假、节假日为契机,制定家务劳动教育的主题,如“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快乐”“主动担当家务”“我是劳动主力”等劳动主题。目的既要直接教导学生掌握日常家务技能,也要逐步培养学生日常家务劳动意识,养成有担当、有责任、有劳动精神的新时代初中生的形象,以此作为鼓励、教育的切入口。道法、语文学科融合,布置学生在节假日里尽可能地多做家务,多一些劳动主动性,最终达到家务常规劳动教育的目的,如主动担当家务;认为家务劳动是应尽的家庭义务;形成家务劳动日常化,常态性的劳动意识。

(三)培养劳动技能,晒出劳动成果

家务劳动的主阵地在家里,也可以在学校以分享美食、烹饪大赛等形式开展,德育处联合家长制定方案,制作劳动技能教导课件,利用班会课传授家务劳动技能。如扫地讲究顺序、拖地板讲究动作、折叠衣服讲究手法、整理房间讲究次序、煮菜讲究搭配、买菜学持家等等理论知识。家长协同配合学校劳动教育,主动放手让孩子实践操作,并且拍下美好瞬间,录制劳动过程,对于各自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纷纷晒出,学校德育处组织班主任评比表扬,语文科推文宣传,形成图文并茂的“劳动成果”,引导学生明晰劳动产生美,也创造了幸福、美好生活。逐渐养成自理自立、健康生活、热爱劳动的品质。

三、义务劳动“服务化”

鼓励义务劳动、评选劳动模范,劳动课程实施不能简单地解读为在学校或者家庭实施,走出家门、校门,走进社区,甚至可以改变思路联合社区的义工团,结伴开展义务劳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甚至义务劳动周、月,组织学生走进公园、敬老院、火车站等场所,体验“我为人人”的荣誉感,品尝义务劳动的意义,感受广阔的课堂空间,收获满满的“感谢”之情。劳动课程的设置需要家长、社区的协同推进,追求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促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为此,我们研究进一步依托政策,定期开展义务劳动,更新学生、教师、家长的劳动观念,践行诚信劳动;丰富学生劳动知识,让劳动过程更加连贯、有效;增强劳动能力,包括工具操作、问题解决能力,甚至是劳动情境应变能力等;巩固劳动习惯,劳动量的积累形成劳动习惯的稳定;升华劳动精神,明确劳动者在日复一日,久久为功的劳动中创造了美好生活。逐渐建成一支团结友爱、甘于奉献、主动担当,乐于服务社会的义工队伍。

参考文献:

[1]傅小凡.美与德的张力与合力[J].中国德育,2022(11).

[2]顾建军.建构一体化劳动课程为义务教育劳动育人奠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22(07).

猜你喜欢
课程化劳动教育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对“家庭教育课程化”的认识、探索与建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班级主题课程与环境区域的有效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校园文化“课程化”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中小学主题班会异化现象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