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帝传说:从蚕丛到开明王朝

2023-11-18 02:25黄剑华
月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望帝古蜀杜宇

◎ 黄剑华

古蜀历史上,有关于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的记载,通常认为是古蜀国的五位蜀王,都建立了各自的王朝。传世文献中对蚕丛、柏灌、鱼凫的记载文字特别简略,而且具有较浓的神话传说色彩,未解之谜甚多。尽管文人学者历来已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其真实情形却一直笼罩在迷雾之中。

扬雄《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柏濩、鱼凫、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又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说:“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又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

按照《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的记述,可知古蜀历史上确实有过蚕丛、柏灌、鱼凫三个王朝,但这三个王朝的史迹却比较模糊,汉代的扬雄和晋代的常璩都所知甚少,只留下了一些传说的影子。

要揭开古蜀历史之谜,考古资料就成了很重要的依据。从考古发现看,成都平原上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遗址群,揭示了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蜀地就已出现了早期城市文明的曙光,可见传说中的蚕丛时代并非子虚乌有。

根据古代文献透露的信息,蚕丛是古蜀国的开创者。蚕丛之前,有蜀山氏。古代文献中就有黄帝与蜀山氏联姻的记载,说明古蜀的历史确实是非常久远的。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就记载了黄帝与古蜀的两次联姻,先娶西陵氏女嫘祖为正妃,又为其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在《帝王世纪》《世本》《大戴礼·帝系篇》等古籍中,亦有类似记载。在《山海经·海内经》中,也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如果说《山海经》等书记述的是神话传说,那么《史记·五帝本纪》就是史家之言了。关于西陵与蜀山氏,后世学者通常认为西陵是一个地名,蜀山氏应该是族名,都和古蜀有着密切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西陵的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呢?

据学者们研究,西陵就在古蜀的岷江河谷,如邓少琴先生认为,西陵就是蚕陵,黄帝所娶西陵氏女当为蚕陵氏女,蚕陵就是今天的四川旧茂州之叠溪。叠溪西面有蚕陵山,根据当地口碑流传,据说叠溪城北山上有蚕丛墓,蚕陵山之名便与此有关。由于年代久远,蚕丛墓究竟在蚕陵山的何处,已难以寻觅。但民间传说由来已久,绝非凭空杜撰。后来的文献史料,对此也有一些明确的记述。例如《蜀水考》卷一就记述说:岷江“南过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蜀中名胜记》卷六对蚕丛的遗迹也作了记述。现代学者们也大都认为叠溪与“蚕陵”很可能就是蚕丛的发迹与建国之地,蒙文通先生就说:“可能古代蚕丛建国即在蚕陵。”任乃强先生也认为:叠溪发现古碑有“蚕陵”字,“可以肯定蚕丛氏是自此处发迹的”。蒙文通、任乃强、邓少琴等几位先生,都是近现代研究古蜀历史的权威学者。他们认为以茂县为核心区域的岷江上游河谷是蚕丛故里,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岷江河谷的叠溪“蚕陵重镇”遗迹,传说与古蜀蚕丛有关

岷江上游河谷是蚕丛的故里和崛起之地,联系到后世传说的蚕丛事迹大多在岷江上游,可知蚕丛起初可能是栖息于岷江河谷地区以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与养殖的部族,后来才由岷江河谷逐渐迁入成都平原。考古发现也揭示了岷江上游河谷曾是古蜀先民的栖息地,譬如营盘山的考古发现,以及岷江上游河谷发现石棺葬多达上万座,便给予了充分的印证。蚕丛后来迁徙进入成都平原之后,岷江上游作为蚕丛故里,依然是古代蜀人心目中的圣地。在后来的古蜀王朝中,祭祀活动非常兴盛,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祭祀神山。例如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就刻画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而神山指的就是蜀山,因为蚕丛是从这里崛起并创建蜀国的,所以蜀山便成了古代蜀人心目中永恒的崇拜象征。

蚕丛为什么要举族迁徙?为什么要离开祖居之地、放弃岷江上游河谷,而选择了成都平原作为新的定居之地呢?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发展所需,二是灾害迫使。首先从发展所需方面来看,随着古蜀族人口的增多与势力的扩充,必须开拓疆域,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选择了生态环境更为良好的成都平原。其次从灾害迫使方面来看,很可能发生了大地震,促使蚕丛下决心率领族人迁出了岷江上游河谷。《古本竹书纪年》就有相关地裂、地震的记载,《太平御览》也有“岷山崩,壅江水”的记述。岷江上游河谷自古就是地震多发地段,例如20 世纪30 年代发生的大地震,曾形成叠溪海子,堰塞湖溃决后对下游造成很大的危害。大地震应是促使蚕丛避灾迁徙的关键原因。

岷江上游的叠溪河谷

茂县牟托石棺葬墓地遗址

蚕丛进入成都平原之后,开始择地筑城而居。迁徙和筑城,都是蚕丛时代很英明的举措,不仅改善了各部族的生存环境,也为古蜀带来了兴旺。成都平原上发现了许多早期古城遗址,有新津宝墩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古城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城遗址等多座,其年代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大约有4500—3700 年历史。古代蜀人在成都平原上修筑城市和都邑,最初是从靠近岷山的西北部边缘地带开始的,然后沿着岷江支流河道两岸台地逐渐向平原腹心地区推进。最初修筑的早期城市规模较小,后来不断扩展,到殷商时候的三星堆古城已蔚为壮观,商周时期的金沙遗址更是规模宏大。这与不同时期古蜀国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强弱有着较大的关系,也揭示出当时散居在成都平原与西南地区的部族很多。有学者认为,早期古蜀国的构成,可能就是通过部族结盟而建立起来的酋邦式国家,从而形成了共主政治局面的出现。蒙文通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蜀就是这些戎伯之雄长。古时的巴蜀,应该只是一种联盟,巴、蜀不过是两个霸君,是这些诸侯中的雄长。”“可见巴、蜀发展到强大的时候,也不过是两个联盟的盟主。”古蜀国部族众多,结构比较松散,这种多部族联盟的形式,正是古蜀国与中原地区在社会结构方面的不同之处。蚕丛显然就是当时获得诸多部族拥戴的盟主,结盟建立了蜀国,成了首位蜀王。

根据传世文献记载,柏灌是蚕丛之后的蜀王,是古蜀国第二王朝的统治者。柏灌在蚕丛之后是如何继承王位的?柏灌统治古蜀国的时间有多久?柏灌有些什么作为?柏灌的兴衰与去向又是怎样?《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关于柏灌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字,说得极其笼统和含糊,因此成了古蜀历史上一个很大的谜。很可能柏灌继承王位后不久便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被强悍的鱼凫夺走了王位。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铜鸟首

鱼凫是古蜀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部族,继蚕丛与柏灌之后统治了蜀国,是古蜀历史上第三王朝。鱼凫原为鸟名,是善于捕鱼之鸟,鱼凫族以此为名,透露了对渔业的崇尚,说明是一个嗜好渔猎的民族。鱼凫王朝统治古蜀国的时间比较久长,《古文苑》章樵注引《蜀纪》说“上古时,蜀之君长治国久长”,说的便是古蜀国鱼凫王朝的情形。三星堆是鱼凫王朝修建的新都城,其规模的宏大和占地面积的广阔,充分展示了鱼凫王朝鼎盛时期的兴旺景象。三星堆遗址出土有大量鸟头勺柄,长喙带钩,极似鱼鹰,通常都认为与鱼凫族有关。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大量青铜雕像和器物,也是鱼凫时代的文物,说明当时的青铜文明已经达到了灿烂辉煌的程度。关于鱼凫王朝的结束,《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都说“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这是一种含蓄的说法,当然不是成了神仙,而是突然不知去向。这应该是杜宇崛起之后,采取军事行动,击败了鱼凫王。可知鱼凫王的“仙化”失踪,实为战败而亡。

三星堆出土的陶鸟头勺把

杜宇成为新的蜀王之后,曾大力提倡耕、牧、工、商,拓展蜀国的疆域,《华阳国志·蜀志》说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在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郫县建立了都邑,并将蚕丛时代的瞿上城作为别都,成为当时华夏中国一方相当繁荣昌盛的区域。到“七国称王”的时候,“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时的蜀国疆域,是一片相当广阔的领域,除了成都平原和川西盆地的丘陵地带,还包括了汉中平原以及贵州、云南的大部分地区。由此可知,杜宇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蜀王,也是古蜀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君王。

杜宇身居王位的时间比较长久,后来蜀国发生了大水灾,《太平御览》卷八八八引《蜀王本纪》说:“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杜宇任用荆楚来的鳖灵为蜀相治理水患,其间与鳖灵之妻发生了恋情,由此而导致了蜀国王位的更替。《蜀王本纪》说:“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巂”字下也有同样记述:“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巂鸟。”《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十三州志》也说:“望帝使鳖冷治水,而淫其妻。冷还,帝惭,遂化为子规。”这其实并非是古代文人的虚构和杜撰,而是古蜀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荷马史诗中的海伦,古代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人和特洛亚人为了美丽的海伦而发生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杜宇的风流韵事虽然没有爆发战争,却也诱发了政变,导致了两个王朝的更替。到了晋代常璩撰写《华阳国志》时,也许觉得此事不雅,而略去了这一重要情节,只记述了此事的结果:“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华阳国志》是研究古蜀历史的案头常备之书,由于常璩的省略,致使后来研究古蜀历史的学者们,亦大都忽略了这个故事。徐中舒先生认为,杜宇化鹃本是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许慎是经学家,“淫其相妻”不合于儒家伦常道德,所以称其“惭,亡去”。点金成铁,实在糟蹋了这个故事。李商隐诗曰“望帝春心托杜鹃”,才是这个故事的正解。实际上,这个故事透露的信息是如此丰富,真实而又生动的历史真相就掩藏在这个故事后面。杜宇王朝更替为开明王朝,正是这件事情使古蜀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文献记载说,鳖灵即位后,称为丛帝。后来,开明王朝延续了十二代,开创了古蜀历史上另一个重要时代。

古望帝之陵

古丛帝之陵

杜宇由于好色“德薄”失去王位隐入西山后,蜀国百姓仍旧怀念他“教民务农”的恩惠,每当早春二月杜鹃鸟啼,农耕即将开始的时候,蜀人便会想到望帝,为杜宇晚年的失国逃亡而感到悲伤。怀着这种感情的蜀人便在灌县城西枕山临水的地方建起了望帝祠,以表达对杜宇的纪念。到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益州刺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到郫县,与纪念鳖灵的丛帝祠移建在一起,称为望丛祠,而将灌县原址更名为崇德庙,以祭祀李冰。移建后的望丛祠在宋朝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明末战乱中遭到破坏,清代乾隆以后又重新修复。这两座成都平原上最古老的帝陵,如今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城郊,这里古柏森森环境幽雅,已成为人们经常去游览凭吊的一处人文古迹。闻名遐迩的望丛祠,不仅是古蜀历史的象征,也是对望帝杜宇、丛帝鳖灵这两位古蜀历史上伟大传奇人物的纪念。

猜你喜欢
望帝古蜀杜宇
The Sad Zither
以学术研究为后盾的文学创作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望帝是不是无罪被冤杀的人?
光荣的“逃婚新郎”
探秘古蜀文明
锦瑟
精彩书评
昨天
为你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