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激趣浅谈

2023-11-19 19:57陈诗婷
关键词:成语教师应笔者

陈诗婷

作文已成为语文学科的“半边天”,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却时常听到教师抱怨“作文难教”,学生感叹“作文难写”。究其原因,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没能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想写出优秀作文,必须做到:有作文动机(兴趣、欲望)、有内容可写(丰富的素材)、能够写出来(表达的技巧)。如果学生有“作文动机”,就会积累素材,从而“有内容可写”,通过调动自己的素材储备,最终“能够写出来”。反之,如果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就会逐渐产生畏难情绪,消极写作,敷衍了事。

新课标明確要求,5、6年级学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作文进行互改。基于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他们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多方面的素材,同时积极思考、写作,并反复修改,养成乐于切磋交流的习惯。

一、多创新,多激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动、好奇、好问、好胜、好想象,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好作文教学资源,进行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的作文教学。作文教学贵在创新,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吸引学生,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单一,缺少社会经验,教师要尽可能地突破这一制约,创新教学模式,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思想、情感的触动点、兴奋点,并不失时机地激活,从而帮助学生从写作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打开心灵,发现新的乐趣,进入写作的最佳状态,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真正体现“寓作于乐”。例如,在“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作文指导中,笔者便讲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那神奇的人物、曲折的情节、精彩的对话,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迸发出积极思考的动力,进而打开写作思路。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学生对孙悟空的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再如,在指导话题作文“残疾人的感动”时,笔者精心搜集了一些典型人物,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开幕式上的“半身男孩”加尼姆·阿尔·穆夫塔,中国版海伦·凯勒失聪少女陈悉妮等,并讲述了他们的励志事迹。然后,笔者采用对话、讨论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创设令人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看到或经历过的事。有的学生讲了启东“板凳姑娘”苏晓琳的励志故事,也有学生讲述了盲人音乐家阿炳凄凉的一生,还有学生讲述了自己生活中的遭遇……从学生深情的话语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感情是发自肺腑的,学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紧接着,笔者便顺势给出写作要求——实话、真情、活写。

二、多观察,多积累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一定要带着思维和感情去多多留心身边的人、事、物、景等,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的原始素材,或要求学生亲自去“干”,或带领学生到现场去“看”,也可从图书、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介中找寻信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保存下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材料仓库”。

要写出好作文,就如蜜蜂“采蜜”一样,应首先积累丰富的素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素材,即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学生才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因此,教师应要求并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写作素材,既要博览群书,从书本中积累;也要洞明世事,从生活中积累。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通过创设某种贴近学生生活且能引起学生情绪变化的情境,能够有效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与经验,使其产生写作的冲动,投入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的创作之中。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积累素材耗时且费力,一个比较省时有效的做法是,教师搜集资料、编创材料,并及时向学生提供优秀范文、作文素材和具体细致的作文指导。比如,在梁晓声《慈母情深》一文中,作者采用“特写镜头”,通过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含辛茹苦、朴实无华、宽厚仁慈、性格直率的母亲形象,深刻诠释了何谓“慈母情深”。按照读写结合的原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这篇文章中自己获得了怎样的写作启示,并印发相关主题的作文素材。或者提供梁晓声的其他优美文章,如《我的第一支钢笔》,通过对其赏析批注,要求学生学习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并独立创作一篇体现母子情深的作文。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无论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还是积累素材,都必须提醒他们要结合自己的思考,只有融会贯通,学会迁移,学生才能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多活动,多体验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念,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切身体验。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教师可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相关活动,融趣味性与竞争性于一体。这样的活动既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验和钻研乐趣的过程,更是他们互相较量和竞相提高的过程。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抓住学生想获得奖品以及集体荣誉感极强的心理,适当予以奖励。比如,每次开展语文活动时,笔者都会事先分组,制定评比方案,设立个人一、二、三等奖以及小组团体奖,并提供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小奖品。此外,笔者还经常借鉴综艺节目的新颖形式,开展汉字听写会、成语接龙会、故事讲述会、朗读听写会等语文活动,既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又能锻炼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比如,仿照《王牌对王牌》这一综艺节目,创设“成语大比拼”活动,笔者设计了四种方式:心领神会(竞猜成语);一气呵成(接龙成语);出口成章(表演成语);根据主题,运用成语写作文(升华成语)。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兴趣高涨,写作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对这一活动的回忆,训练学生有效积累成语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的能力。课堂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比如拔河比赛、放风筝、包饺子等,通过体验,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的“米”,作文便被赋予了真情实感。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个不停息。”只有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多活动,多体验,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学生为生活而写作,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只有如此,作文才不会成为一件苦差事,写作才不会变得如搜索枯肠一般。

四、多模仿,多练笔

熟悉范文、模仿范文,正是写作的起始。模仿名作、优作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学习先进,借鉴先进,扬长避短,缩短自己与先进的差距,学生才有可能也变为先进。练习书法讲求临摹,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正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勃的“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中脱化而来。因此,在写作之初,教师应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拿来主义”和“移花接木”,学会“化用”别人的佳作。此外,教师可采取“一题多文,一材多用”等办法,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模仿训练,包括思路的模仿、材料的模仿、语言的模仿……但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不能一味模仿,自己也要进行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学生在课堂中练习写作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平时多练笔,强调每天一练、每周一记,可以写日记,也可以写作文片段,内容为心事、逸事、家事、校事、国事、天下事……比如周记,笔者称之为“个人创作”或“个性创作”。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心意、灵感展开创作,不限体裁,不求内容,不分长短,不记字数,随心所至,随意而记,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然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写的所有文字集中起来,形成个人文集,并配上插图、文字等,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并互相评比打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交上来的东西越来越多,图文并茂,学生笔头熟了,素材丰富了,感情真挚了,写作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通过在班级中定期展示,学生可以就自己收集的素材和创作的文章与同学互相交流,同时每个学生都能获取班上其他同学的信息,使得他们深刻感受到“处处留心皆成文,时时积累皆美文”。

五、多评改,多鼓励

传统的作文批改,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效果不明显。因此,笔者综合运用了形式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既可教师当面批改,精评细改,也可学生互相评改,取长补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让学生互评互改,就要统一作文评改的要求和方法,并确保学生知晓。在相互评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深入学生中间,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评改:要认真修改,写好评语,指出作文的优点,同时也要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提升,和学生一起打造美文。在讲评课上,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写作能力的长远发展,收集并整理优秀作文和问题作文,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发自内心地产生写作的兴趣和冲动。比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师要更多地给予正面评价,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因为他们虽然年龄小,但上进心强,荣誉感强,教师应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在具体评改作文时,教师要体现长辈的慈爱,以朋友的语气与学生交流,善于发现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和美的享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经常给学生推荐课外美文,让他们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感受美、欣赏美,在心灵产生震撼、共鸣的同时,激发自己的写作兴趣。同时,笔者也鼓励学生开展文学创作,参赛投稿,推荐学生佳作发表在校刊和其他报刊上,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确定适当的写作目标,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广辟渠道,引来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中主动写作,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兴趣是驱动学生写作最重要的动力。教师只有切实遵循新课标要求,不断探索,抓住作文教学规律,把握儿童心理,顺应儿童天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让写作成为他们的需要和爱好,最终进入想写、爱写、乐写、会写的最佳作文境界。

猜你喜欢
成语教师应笔者
老师,别走……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拼成语
猜成语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