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道路就地冷再生试验及检测

2023-11-21 10:22唐文
运输经理世界 2023年22期
关键词:骨料碾压路面

唐文

(赣州市交通工程试验检测中心,江西赣州 341000)

0 引言

道路维修和养护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众多内容和流程。在道路养护工作中,就地冷再生技术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在老旧道路养护和美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高路面的平整度,保障理想的行车体验。加强对该技术的研究,进而更合理地应用该技术,有助于为道路养护工作提供指引。

1 沥青道路就地冷再生施工技术分析

沥青道路就地冷再生技术可合理改善道路现状,提高旧路的改造质量,但整个施工流程涉及内容较多、比较复杂。沥青道路就地冷再生施工需要应用专用的再生机,实操中需要合理应用转子(带有硬质合金刀具),使其运转时不断向上对铺层材料(道路现有的)进行切削,还要有效控制道路铣刨工艺。在转子切削材料的同时,实施新材料的搅拌与添加,利用再生机推动前行水车,在施工进程中还要借助软管,将相关混合料送进拌和壳内。在具体施工中,喷水量是关键,由再生机系统控制,确保混合料的含水量处于最佳状态。泡沫沥青由与再生机配套的泡沫沥青制造系统制备,产生泡沫沥青后,由输送及喷洒系统将其直接喷洒进拌和壳内,为后续施工提供便利。

水泥的添加也至关重要,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将固态粉状水泥(科学介质)直接撒布在路面,并实施碾压。再生机经过时,完成对先前切削材料和新材料的拌和,起到修复道路的效果。第二种是将专用水泥稀浆直接喷洒进再生机,然后进行冷再生施工。第三种是采用专用水泥撒布车,完成水泥布料,在这种方式下,撒布车为再生机组的一部分。

现实施工中,无论选择哪种方式,计算掺加材料用量都是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的关键。实践中,新增混合骨料用量(m3/m)的计算方式如下:骨料用量(m3/m)=路宽(m)×压实厚度(m)×最大干密度(kg/m3)×压实度(%)/[1+水泥剂量(%)]×掺料量(%)/新增混合骨料堆积密度(kg/m3)。

2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实施步骤

现阶段,随着旧路改造要求的逐步提高,就地冷再生技术的普及更广,在旧路维护中通过添加稳定剂和新材料,能够提高道路的强度,确保道路使用的稳定性。其中水泥和泡沫沥青属于主要添加物,在就地冷再生技术的辅助下,可有效强化施工效果。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实现方法是在旧道路的破碎阶段,合理加入稳定性材料,经充分混合搅拌后实施碾压成型。就地冷再生技术实施步骤如下。

2.1 铣刨调平

进行就地冷再生技术施工时,需要封闭交通,并结合现实需求,重新规划行驶路线,对需要施工的路段进行保护。实施就地冷再生的第一步是铣刨调平,施工过程中需要对路面大于5cm 的波浪处(凹凸不平处)采取合理方式进行铣刨调平处理。此外,道路中的凹陷处也是重点处理对象,需要用旧路材料进行填充,精准控制厚度,保证再生厚度满足路面行驶需求。翻浆路段也需重点处理,以水泥稳定砂砾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向面层填充相应材料,为后续施工奠定基础。实际操作中要精准控制施工段内的地下管线等,确保埋深、涵顶标高等符合要求,同时要调查清楚排水情况,为冷再生机连续作业提供保障。

2.2 骨料撒布

骨料撒布为重点施工环节,在实际施工中需根据设计的路幅宽度、拌和料堆放距离、新骨料(碎石)厚度等进行骨料撒布,撒布骨料时要控制好形状,最好呈梅花状撒布,确保撒布均匀。此外,需及时用平地机摊匀,对于缺料处要用铲车运料找平,确保撒布厚度、均匀度符合施工标准。

2.3 水泥撒布

在实际施工中要根据再生层厚度,对实际应用的水泥剂量进行合理计算,得出准确的水泥用量。将每幅路面的再生宽度作为重要指标,准确计算水泥袋的放置间距。在实际施工中,要注意低撒、边线整齐,且水泥撒布的时间越短越好。施工环节需保证水泥储备量充足,以免施工中断。完成水泥撒布后要实施铣刨破碎拌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路面整型,按照技术要求在拌和好的路段内,应用相关设备按标高进行整型,科学调整横坡度。

2.4 洒水碾压

在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中,压实度是重要参数,其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再生路面的性能,对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使用就地冷再生技术时,想要取得好的施工效果,要控制好含水量,并合理使用压路机,确保理想的压实状态。可采用12t 双驱双振压路机,低幅振压2 遍,在碾压过程中轨迹重叠1/2 轮,时刻监测碾压质量。之后采用20t 胶轮压路机,在上述碾压基础上碾压2~3 遍。在此过程中,需要适量洒水,施工中以混合料不黏轮为准,确保施工质量。终压环节需要采用12t 双驱双振压路机再次碾压,碾压至无轮迹,意味着就地冷再生技术施工结束。

碾压过程中需注意如下事项:第一,碾压操作需要按照规范进行,在破乳(沥青混合料由褐色变黑色意味着破乳)之前全部完成,以确保工程品质。碾压应匀速进行,中途不能停顿或掉头,严禁机械长期停放在施工面,以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第二,横缝处理要按照技术要求进行,且应尽量避免出现横向接缝。同时,为保证接缝处理效果,当天2 个工作段的衔接处要预留4m 不碾压,与下一段同步碾压,这样操作可确保接缝整齐。

3 试验及检测

在就地冷再生技术施工中,需注重试验和检测,先对道路材料的强度进行科学检测,再结合原有沥青道路结构和材料成分,对新材料性能进行检验,掌握新旧材料的差异性,便于合理确定施工参数,提高旧路面改造质量。检测环节要选择水泥剂量大的样品,并确保试验检测频率合理,以获得最优的配比,保障就地冷再生技术顺利实施。

3.1 材料配比

通过冷再生机取样,对现场的铣刨料进行检测,从而得出最佳的配合比。以复合硅酸盐水泥为检测对象,对材料的组成等进行细致分析,为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提供数据指标,水泥试验指标如表1 所示。

表1 水泥试验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为确保试验检测的精确性,可以参照砂石厂集料类型,精准实施通过率试验。相关操作步骤如下:

将铣刨完毕的旧料按照技术要求、骨料类型等级和冷再生技术执行标准,在完整工艺流程下实施压碎,借助科学手段获得相应的压碎值,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综合检验含水量,借助高效的技术手段和严谨的流程,得出旧料级配参数,以此为依据绘制集料级配曲线。通过实操可以证实,骨架密实型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好,不仅抗压能力强,抗劈裂性能也很强。在实际施工中,可根据水稳基层结构对材料添加比例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最佳的级配范围。为了更好地发挥就地冷再生技术优势,强化施工效果,在实际施工中要控制好水泥剂量[1]。

3.2 抗拉强度检测

试件抗拉强度试验至关重要,需要借助试验对相关性能进行检验,并完成抗拉强度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式(1)中:R为抗拉强度,是该试验检测中最后要得到的重要参数,对施工有指导意义;a 为压条实际宽度;P为试件破坏压力;d 为试件直径;θ为圆心角:h为浸水高度。

在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实际应用中,要严格控制旧料添加比例,这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该比例越高,意味着抗拉强度越小。最终试验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试验结果

通过表2 可以看出,在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应用中,水泥剂量是重要的参数标准,在水泥剂量相同的状况下,想确保理想的抗压强度,可适度提高旧料添加比例,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基层材料性能。其规律是,水泥剂量越大,所生成的抗压性能越理想,两者呈正比例关系,试件的抗压强度等级也越高。

材料的劈裂强度变化规律十分鲜明,经多方对比发现,养护时间在7d 时,劈裂强度相对理想,可以达到65%~85%,呈上升趋势[2]。28d 后,该指标接近85%~95%,可满足路面强度需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养护周期内和不同水泥剂量下,材料的劈裂强度表现不同,在实际施工中,新料添加比例的变化可引起相关参数值的变化,从而改变劈裂强度。

3.3 基层耐久性研究

除了抗拉强度,基层耐久性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不可忽视。对基层耐久性的分析,需结合施工现场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基层耐久性可借助室内加载试验的方式进行合理分析。搭配使用UTM 设备,全方面把控不同路段的抗疲劳性能,进而分析基层的耐久性。在室温条件下,k 值(截距)越大,意味着材料的抗疲劳性越高,即耐久性越高[3]。

此外,新料添加比例持续增加,达到50%~80%范围时,会明显看到无侧限抗压强度出现放缓的态势[4]。由此可以推断出,新料添加比例达到50%节点时,无侧限抗压强度最为理想,超出该范围,无侧限抗压强度无明显上升变化。

4 就地冷再生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4.1 施工中的试验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试验,保证相关技术参数合理,控制材料含水量与水泥剂量是关键。结合现实经验可知,含水量的控制试验要遵循以下操作要点:

第一,为快速获得精确的含水量数据,要采用燃烧法测定试件的含水量,其中低温烘干法应用较多,而高温烘干法所得到的测试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第二,含水量测试需要考虑环境等因素。

水泥剂量测定试验也是关键,如果发现水泥剂量大于考虑的损耗指标,需要对破碎的材料进行滴定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关数据。滴定是一种定量分析的科学方式,可准确测定水泥剂量。试验中主要是通过两种溶液的定量反应精准计算出某种溶质的含量。

4.2 施工后的检测

施工后的检测也非常关键,可保证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实施效果。施工结束后对相关指标进行一一测试,如道路压实度、路基路面强度和弯沉检测,以科学评估旧路改造升级后的整体效果。经过施工后的检测,可掌握道路的真实数据,能够为今后的道路养护工作提供借鉴。路基路面强度和弯沉检测一般采用常规检测技术,而道路压实度检测一般要使用旧材料的数据,如水泥粉煤灰砂浆(m3)材料用量等,对压实度的高低变化进行正确评价。国家规定的水泥粉煤灰砂浆(m3)材料用量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水泥粉煤灰砂浆(m3)材料用量

道路压实度检测,需要结合多次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做好取样和数据对比分析,通过正确的方式获得准确的数据。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形势下,旧路改造和升级要求逐步提升,为保障旧路修缮和美化效果,需合理使用就地冷再生技术,改善原始路基、路面状态,提高道路质量。同时,在实际施工中应用就地冷再生技术时,需要加强试验和检测,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提高施工质量,通过施工后的试验检测准确评估道路改造前后性能变化情况等。

猜你喜欢
骨料碾压路面
二线碾压一线的时代来了 捷尼赛思G80
低品质再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
砖混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应用技术指标系统化研究
被命运碾压过,才懂时间的慈悲
用艺术修补路面
碾转
欢迎订阅《碾压式土石坝设计》
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及其控制技术探讨
一款透水路面养护车
BFRP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配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