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大师们

2023-11-23 10:13书遁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46期
关键词:顾颉刚傅斯年学者

傅斯年的一句名言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与理论兴起于西方,而該项学科与实践进入中国,大致起于清末。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社会调查形成一个高潮。

1928年,锐气十足的北大学者傅斯年激进地抛出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并不孤单,当时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

顾颉刚的“动手动脚找东西”

早在三年前,傅斯年的同窗好友顾颉刚便开始“动手动脚找东西”了。顾颉刚1912年就已进京读书,不过悠悠十几载,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扑在典籍之中。直到1924年暮春,顾颉刚游览西山,正逢农历四月初八妙峰山进香的季节。他发现进香的人摩肩接踵,在茶棚周遭击着磬,唱着喝茶喝粥的歌谣,并不时磕头,而各种数不胜数的香会会帖贴满山道两边,这不禁引发了他的好奇与思考。次年,会帖又出来了,“这个好奇心再也不能抑制,就请求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先生派我们去调查”。沈先生只给了考察组微薄的50元作为经费,故他们来回首尾仅三天时间。不过这丝毫未影响顾颉刚的兴致。

顾颉刚此次上山,立下坚强的志愿,争取一张不落,要将会帖抄录一个全份。但他平素是位极内敛甚或害羞的读书人,他最终克服了这份羞怯,并感觉“我真是非常快乐!”想必他此间的“快乐”,不仅是满足于抄录这么多会帖,恐怕还包括战胜自己羞怯个性的那份自豪吧。

抄会帖不单要克服自己的性格,还十分考验体力。顾颉刚与组员早上四点半就起身抄录,一直要忙到傍晚。这令本来身体孱弱的他颇有些吃不消,“在半山亭抄录,忽左足曲筋,痛甚”,晚间“用烧酒擦足甚久,终不愈”。第二天下山之际, 他脚痛得厉害,“步履极艰难”,“ 至玉皇顶,即唤肩舆趋三家店”。待到了返回住所的路上,他不禁“又起愁怀,心酸下泪”。可见“动手动脚找东西”之代价,着实不菲。

有付出,则必有回报。通过会帖,顾颉刚统计出当年99个香会的名称、地域分布、会费募集方式、会规、组织结构、物品用途甚至香会的历史及民俗变迁,可谓收获颇丰。无怪乎其弟子钟敬文评价:“这种巨大的民众活动,除了受鄙薄之外,恐怕不会更牵动读书人们的心……这几位书呆子,竟假充了朝山的香客,深入圣地去了。他们用科学的智慧之光,给我们展示了那一角被黑暗蒙着的民众的行动和心理。”

作为当事人,顾颉刚的体悟更值得参考:“我们知识阶级的人实在太暮气了,我们的精神和体质实在太衰老了,如再不吸收大量的强壮的血液,我们民族的前途更不知要衰颓成什么样子了!强壮的血液在哪里?强壮的民族文化是一一种,自己民族中的下层社会的文化保存着一点人类的新鲜气象的是一种。”

对今天的启示

现如今是个资讯大爆炸的全媒体时代,只要你拥有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甚至敲入一个问题去向人工智能进行咨询,便可获取海量信息。作为学者,各式各样的电子数据库也使得研究日益便利。不过纸上、屏上或掌上资源的发达,也无形中将研究与现实区隔为两个世界。

从某种程度上看,无论人文科学,抑或自然科学,在倡导理性的同时,依然需要养成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更多要依靠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得来。

(摘自《同舟共进》 书遁/文)

猜你喜欢
顾颉刚傅斯年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傅斯年
学者介绍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是我的运气不好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学者介绍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
傅斯年:我们不是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