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不同针刺治疗干预时间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3-11-27 04:08赵艳飞吴剑利
浙江医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急性期上肢针刺

赵艳飞 吴剑利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系指患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软化或缺血性坏死。急性期脑梗死系指发病两周以内的脑梗死,此时患者脑梗死病灶周围有缺血半暗带,脑细胞功能丧失,但尚未完全坏死,若在急性期进行治疗,有可能恢复原有功能,减少患者遗留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引起残障的可能[1-2]。老年人是脑梗死的高发人群。目前对于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大多根据病情采取溶栓、手术等治疗方式[3-4]。除了在急性期给予患者规范的药物治疗外,针刺干预疗法也越来越多地在临床中应用。针刺疗法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将毫针刺入患者的体内穴位,使用提插、捻转等手法来治疗疾病[5-6]。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不同针刺治疗干预时间对其肢体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20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建德中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90 例,男47 例,女43例,年龄61~71(66.39±4.4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 例。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 检查确诊为脑梗死[7];(2)60~85岁。排除标准:(1)有恶性肿瘤病史;(2)有器质性脑损伤;(3)有心、肝、肺功能障碍;(4)有精神病史或认知障碍。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批准文号:202006LL1)。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表1 3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药物治疗 3 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发病4.5 h 之内且符合溶栓适应证者使用阿替普酶(规格:50 mg/支,国药准字:SJ20160055,丹麦诺和德公司)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6 h 者使用尿激酶(规格:50 万U/剂,国药准字:H51021402,成都通德药业有限公司)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发病时间>6 h者给予阿司匹林维C 肠溶片(规格:25 mg/片,国药准字:H23023502,哈药集团制药六厂)或硫酸氢氯吡格雷(规格:75 mg/片,国药准字:H20203269,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口服治疗。对于轻型脑梗死患者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包括阿司匹林维C 肠溶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21 d 后改为一种抗血小板药,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规格:20 mg/片,国药准字:H20051408,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抗动脉硬化、稳定斑块。此外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1.2.2 针刺干预治疗 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患者分别于发病3~6 d 和7~10 d 接受针刺干预治疗。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症状进行处方,一般选择头针,顶颞前斜线,上肢穴位选择手指井穴、极泉、上解痉穴尺泽、内关、合谷,下肢穴位选择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位。两组患者针刺干预治疗均1 次/d,连续10 d 为1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5 d,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2.3 治疗效果评估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针刺干预治疗效果评分量表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运动、生活、语言、后遗症等4 个维度,每个维度5 个问题,共20 个问题,运动包括眼睛运动功能、面瘫、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生活包括吃饭、穿衣、如厕、洗漱和活动,语言包括言语、构音障碍测试、表达能力测试、声音和音叉测试;后遗症包括偏瘫、感觉减退、麻木、口角歪斜和认知功能减退,每题5 分,总分100 分。≥90 分为显效,70~89 分为有效,<70 分为无效,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越好。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15,重测信度为0.808。

1.2.4 肢体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价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上肢(33 个评估项目)和下肢运动(17 个评估项目)[8]。每个项目评分区间0~2 分,各单项评分:不能完成记0 分,部分完成记1 分,全部完成记2 分。上肢、下肢运动的评分满分为66 分和34 分,合计100 分。量表效度为0.805,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12。

1.2.5 表面肌电指标检测 采用美国DMS 公司的Mbody3 肌肉活动检测与运动表现分析仪测定患者患侧肌肉或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包括肌电积分值(integral electromyography,IEMG)、肌肉最大收缩力(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MVC)、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

1.2.6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运用Baethel 指数对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9]。Barthel 指数的记分区间为0~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分数≤40 分说明患者存在重度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不能独立完成或需他人帮助;41~60 分说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中等,有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60 分说明患者有轻度的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能独立地完成部分日常生活,仅需部分协助或帮助。量表效度为0.803,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11。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疗程干预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早干预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晚干预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11.429,均P<0.05),见表2。

表2 3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3 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比较 3 组患者干预前FMA 评分(上肢)、FMA 评分(下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 组患者干预后FMA 评分(上肢)和FMA 评分(下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患者干预后FMA 评分(上肢)和FMA 评分(下肢)均高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患者干预后FMA 评分(上肢)和FMA 评分(下肢)均高于针刺晚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3 组患者干预后FMA 评分(上肢)、FMA 评分(下肢)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3 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分)

2.3 3 组患者表面肌电指标比较 3 组患者干预前IEMG、MVC、RMS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 组患者干预后IEMG、MVC、RMS 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干预后IEMG、MV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干预后IEMG、MVC 水平高于针刺晚干预组;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干预后RM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干预后RMS 水平低于针刺晚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3 组患者干预后IEMG、MVC 水平均升高,RMS 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3 组患者的表面肌电指标比较

2.4 3 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3 组患者干预前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 组患者干预1、2、3 个疗程后Barthel 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干预1、2、3 个疗程后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干预1、2、3 个疗程后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针刺晚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干预前比较,3 组患者干预1、2、3 个疗程后Barthel 指数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5。

表5 3 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治疗的目的是挽救发生缺血但未梗死的细胞,这时只有给予及时、正确的治疗,患者才有可能较好恢复。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针刺干预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式,在治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刺干预治疗能够刺激体表穴位,促进神经、血管的再生,并通过全身经络传导,调整气血脏腑的功能,促进脑组织的供氧,改善脑部局部供血障碍[10]。针刺时机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普遍认为,越早介入针刺治疗脑梗死对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越好,理论上来讲,早期针灸可改善脑循环,增加受损组织的血氧供给,建立受损组织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但目前仍缺乏大量临床证据,张弓等[11]研究证实,发病3~5 d 开始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故本研究分别于发病3~6 d、7~10 d 进行针灸干预,围绕针刺干预时间对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展开探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早干预组总有效率优于针刺晚干预组、对照组,说明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及早采用针刺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张智慧[12]等研究结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及早采用针刺干预治疗能够更早地刺激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作用,帮助患者调理血液循环,促进患者脑组织的供氧情况,逐步改善大脑局部血管的缺血、缺氧或坏死状态,有助于建立病灶区域侧支循环,改善患者的运动、生活、语言、后遗症,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组间进行比较,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患者干预后FMA 评分(上肢)和FMA 评分(下肢)均高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患者干预后FMA 评分(上肢)和FMA 评分(下肢)高于针刺晚干预组,表明及早采用针刺干预治疗有助于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更快、更好地恢复肢体功能,与李瑞雨等[13]研究结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在于,及早进行针刺干预治疗,医务人员通过针刺患者相应穴位,可增进患者神经传导功能和中枢神经的联系,疏通经络,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肌张力,增强患者肢体自主活动功能,从而达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例如,脑梗死患者出现上肢的痉挛,可以通过针灸患侧手指井穴、上解痉穴位,进行治疗,手指井穴可以治疗中风的急救穴,同时针刺患侧上解痉穴可疏通经络,改善血流,从而达到解痉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干预后IEMG、MVC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干预后IEMG、MVC 水平高于针刺晚干预组;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干预后RMS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干预后RMS 水平低于针刺晚干预组,说明及早采用针刺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表面肌电指标。探寻其原因在于,表面肌电图信号可反映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其不仅能够评估肌肉收缩力,还能反映肌肉痉挛情况。患者出现脑梗死的状况时,其机体生理活动调节受到限制,及早进行针刺干预治疗,对患者的脉络活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肌营养及功能状态,更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早干预组、针刺晚干预组干预1、2、3 个疗程后Barthel 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针刺早干预组干预后1、2、3 个疗程后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针刺晚干预组。分析其原因在于,针刺干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使被抑制的神经细胞逐渐觉醒,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使患者大脑持续接受感觉和运动的信号,这些信号对患者各项功能障碍的改善起到推动作用,促使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或恢复[15]。

本研究的创新点包括针刺干预时间的选择及表面肌电图指标的应用。既往研究多比较发病10 d 前与10 d 后进行针刺干预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进一步将干预时间具体明确为3~6 d、7~10 d,能够更准确地判定疗效差异是否来自针刺干预时机。目前应用表面肌电图指标研究脑梗死后功能受限的报道仍较少,不仅可反映脑梗死后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状态,还可对肌肉力量、肌张力等功能特性进行检测分析,是一种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安全无创的评估手段,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不同肌肉功能状态的变化差异,可以及时指导、调整、优化康复治疗方案。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由于样本量较少,未能按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划分,后期可扩大研究对象例数,同时对脑梗死的全部分期或各个阶段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及早开始针刺干预治疗能够提高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表面肌电指标以及日常生活功能,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急性期上肢针刺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