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

2023-11-29 08:43任俪濒
文化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艺术

◎任俪濒

■播音与主持艺术的独特性

在18世纪末,席勒的学术研究使美学发展初具雏形,其追求人性的完满。20世纪初,蔡元培致力于在国内推动美学发展,进行艺术学科建设。此后,对美学的探究伴随着各类艺术教育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音乐、绘画、戏剧等,上述学科都属于人文教育范畴。

自传统美学在我国出现以后,各艺术类的学科建设都有较大的革新。相较于音乐、美术、电影等艺术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特性。中国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发展是以中国独特的审美意象群为基础的。其扎根于传统美学,形成了多样的审美形态。我国历史上庞大的审美意象群,如以杜甫为代表的沉郁儒家文化,以李白为代表的飘逸道家文化,以王维为代表的空灵禅宗文化,都以其意境之美深刻影响着如今播音与主持艺术审美形态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意境”理论形成于唐代,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意境”就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或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有哲理性的感受。

这里所提及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便是近年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以“语言”为象传递出的意境美。突破原有的“传递信息”功能,引发无限的情感感受,这便是语言艺术的力量。

■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概述

北京大学教授叶朗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所谓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播音的起源

起初,我国的播音工作承担着及时传递前线战报和宣传政党宗旨的政治使命。之后,随着电视的普及,播音工作得到了新的发展。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于1958年被调入中央电视台。当时,沈力承担了台里国内外新闻节目、文体节目、专题节目等的播音任务,以及天安门节日庆祝实况、大型文艺晚会等的转播任务。由当时的节目及活动性质可见,这一时期,播音与主持的审美形态并未过多注重语言的美感,更重视消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

播音主持传播观念的发展

张颂先生在《回眸播音主持专业30年》一文中提到了播音主持的传播观念的转变,即“政治氛围越来越宽松,经济环境越来越宽裕,文化传承越来越彰显”。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播音与主持工作在上传下达的基础上逐渐衍生出了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工作内容。当时,播音与主持工作的形式主要为有稿播音,并逐渐形成了齐越的“朗诵式”、夏青的“宣读式”、林田的“讲解式”、费寄平的“谈话式”四种审美形态。

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演变的过程中,曾出现主持人为了彰显个性,语言过于生活化的现象。张颂先生这样描述这一现象:“走上了‘口语至上’的邪路,言不及义、囫囵吞枣现象比比皆是,传播效果受到极大损害。”

现代的播音与主持艺术

随着现代化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收听率、收视率稳步提高,因此提升播音与主持工作的传播质量成为首要任务。1994年起,国家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2002年,《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这一系列措施推动着播音与主持工作朝着深化语言内容、强化语言美感的方向发展。

现今,在播音工作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已成为行业标杆,并形成了“庄重大方、质朴含蓄、睿智沉稳、高雅丰满”的审美形态。

在新兴媒体行业中,up主、播客等群体的语言表达不断深化。与播音与主持艺术相关的大部分语言表达都在发展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语言风格,并不断探寻新的符合大众审美的语言形态。不论是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还是新兴媒体行业的语言表达,都已逐渐摒弃固有腔调,通过灵活运用语言形成播音员主持人的特性。

■播音与主持艺术多元审美形态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分支发展迅猛,兼具比赛竞争性的朗诵作品展齐越节、传播优秀文学作品的《朗读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诗词大会》、提升业务能力的央视《主持人大赛》等,都以播音、主持为核心,辅以多样化的形式拓宽语言的边界。

齐越节的主题跨度

1997年,第一届齐越节以“永不消逝的声音”为主题,旨在纪念以齐越老先生为首的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传承和发扬以“齐越精神”为代表的播音事业优良传统;2000年,第四届齐越节旨在追寻两岸同源文化;2005年,第八届齐越节的主题是“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纪念辉煌,用声音展现风采,用声音创造明天”。多年来,齐越节的主题由单一标榜朗诵的政治性,到由朗诵切入两岸文化,再将重心迁移至用声音抒发对历史、未来的情感。这一变化有效避免了作品的情感表达重复、单一的问题。上述变化正反映了前文所述的“以‘语言’为象,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有哲理性感受和领悟”这一审美形态。

《中国诗词大会》的意境营造

《中国诗词大会》利用电视推广诗词文化,节目的主持人、选手和评委以语言为基石,缩短了古诗词与当代人之间的审美距离。在第一季至第四季中,主持人董卿与选手、评委一起通过语言消解了古诗词的精英文化形态。在节目中,主持人董卿以温婉大方的形象站在舞台上,将与诗词相关的一切娓娓道来,既避免了机械式报幕的乏味,又将诗词中抽象的意境意象转变为通俗的审美形态。在节目中,董卿扮演的角色包括竞赛的主持者、诗歌意境美的传递者以及观众的释义者。

《主持人大赛》的审美标准

《主持人大赛》比赛环节的设置最能体现出大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评价标准开始改变。近年来,比赛被划分为新闻类与文艺类,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要逻辑缜密、思维清晰,做到时刻冷静地应对突发事件;而文艺类节目主持人则需要确保自己的主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要通过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引起观众的共鸣。字正腔圆地传递有效信息只是对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要求,能否评论新闻、传达受大众认可的价值观才是评价主持人工作是否出色的关键。读稿子、顺流程是主持人工作的基础内容,语言的凝练、逻辑思维的缜密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才是主持人形成个人风格的关键。

■“互联网+”时代下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展望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由传递政治信息向如今的发挥审美价值转变,其通过展现人性、深化美学范畴的审美标准,推动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不断完善。笔者认为当下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发展有以下特点。

审美标准的严苛化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常混淆主播、播音员、主持人的概念,这反映出部分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中功能性过强、个人风格不鲜明的问题。在观众看来,播音员主持人与网络主播共同承担着通过镜头传递信息的工作。但从根本上说,二者有着天壤之别,大部分网络主播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涨粉、点赞、刷礼物等获取经济效益,其是经济产业链中的一环,而播音员主持人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要精准地传递信息。

此外,目前还有播音员主持人和主播身份重合的情况。例如,浙江卫视主持人潘小蓉除了在浙江卫视担任播音员之外,还经营着自己的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粉丝数量足够后便开始在工作之余直播带货。当她把工作重心向网络主播转移时,播音员工作的个性化程度就相对减弱了。

播音员主持人可以基于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本职工作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例如,撒贝宁在节目中活泼机灵,康辉沉稳大方,尼格买提感性温柔。这些特点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注意到播音员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后,观者便会在心中形成一种固化的感受。而主播往往是昙花一现,观众的热度不会持续太久。但是不论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主播,都要热爱本职工作,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走进观者的内心,从而成为某种正向引导的标志。

综上,未来大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审美标准会越来越严格,大众将更注重播音员主持人所传之情是否深刻、所达之意是否准确。

语言风格多样化

现今,网络语言层出不穷。相较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网络语言通过简短的词语传达丰富的信息,更能满足人们口语表达的需要。网络语言出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某一时期带有共鸣性的语言现象。在新的语言环境中,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形成自己的特点。这一方面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积极创新,另一方面要求他们保持自身语言的审美形态,进而强化个人风格。比如,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中脱颖而出的王嘉宁,一改央视审美,跳出前辈温婉大方的语言风格,以干练利落的语言略微强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呈现形式多元化

1.新型传播模式

在传统传播模式中,信息由专业的媒体工作者进行采集和编辑,然后通过审核部门的层层把控,最后由播音员主持人进行播报。而在新型传播模式中,短视频以个人社交账号为辐射点进行信息传递,因此短视频作品的信息编辑和剪辑的专业程度远不及传统媒介产物。

但是在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新型传播模式中,主持人的形象更加饱满与立体,这一点巧妙地填补了新媒体传播主体专业程度低的不足。在传统模式中,播音员主持人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专业地传递信息方面,对受众的关注度较低,也无法及时有效地了解受众需求。而新型传播模式是传统媒介的一种自救方式,在传统媒体没落的背景下,以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传播优质内容,同时了解受众的想法和观点,可以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

在新型传播方式中,播音员主持人走出演播室,迈向真实的生活场景,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2.新型比赛内容

199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一届主持人大赛,率先立下了行业的选拔标杆。2000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以为观众提供一个实现当主持人梦想的机会为目的,推出了新栏目《挑战主持人》。2019年,《主持人大赛》卷土重来,在赛制上进行了诸多创新。此外,东方卫视于2021年推出的《主播有新人》节目,以“新”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节目可以看出,在主持人选拔赛及挑战赛中,播音员主持人的风格逐渐增多,对选手身份的限制逐渐减少,更注重多方位地考察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播音与主持艺术经过近6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传递信息到传情达意,直至“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表达,始终紧扣“艺术”二字。

“艺术创造始终是一个意象生成的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在思考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发展时,不能只思考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声技巧和情感传达方式,还应该注重提高播音员主持人的审美能力。不论是“齐越节”的作品展演、文艺节目的主持,还是不断更迭比赛形式的央视主持人大赛,都具有提高大众审美意识的作用。

综上,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吸引受众,播音员主持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新型传播媒介不同于传统媒体,其曝光度更高,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如今,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审美形态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用语言精准地传达信息,直击受众的内心,给受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猜你喜欢
播音员主持人艺术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纸的艺术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