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浅析

2023-12-01 20:14沈为奇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江南地区江南发展

沈为奇

(苏州科技大学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时期,中央集权衰落,藩镇频繁征伐,政权快速更迭,损害社会经济和国力民生。当时江南小国林立,摆脱了供养北方的经济负担,君主普遍较为重视生产发展,孕育出数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贸中心。

一、外部环境有利于江南地区发展

五代时期的频繁战乱、政权更迭,给北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处于和平地区的南方却迎来了有利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安稳的外部环境

安稳的外部环境是社会经济能够安稳发展的核心要素。首先,战争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1],五代十国期间的征伐损耗了北方政权的国力,导致它们难以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伐南方,形成了南北长期对峙的稳定局面。其次,北方政权内部矛盾较多,军队哗变、将校作乱、节度使反叛现象常见,据《资治通鉴》记载,后梁建国17 年叛乱29 起,后唐建国14 年叛乱27起,后晋建国11 年叛乱24 起,后汉建国4 年叛乱12起,后周建国11 年叛乱5 起,频繁的叛乱大大分散了政权的力量。最后,江南地区环境复杂,以水域、山岭为主要分界线,分割了政权之间的联系,难以形成大规模战斗。此外,当时主要的少数民族势力如契丹、沙陀、靺鞨等均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于江南地区的影响和侵扰微乎其微,蜀国、吴越、南唐等国家能够连续享受数十年的和平环境红利,安心发展经济。

(二)江南供养负担降低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繁华城市已超越北方,“扬一益二”说法流行。安史之乱后,江南八道几乎独立承担了唐朝中央的财政供给,韩愈指出“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2],吕温称之为“天宝之后,中原释耒,辇越而衣,漕吴而食”[3],杜牧则在书信中明言“天下以江淮为国命”[4],先后有多名宰相重臣坐镇江南,更有韩滉征集粮食二百万担、楼船万计驰援长安的故事。随着朱温废唐开启五代十国乱局,北方地区军阀混立,中央政权、北方政权对于江南地区的实际统治力和影响力持续下降,南方政权逐步摆脱“包袱”,轻装上阵、快速发展,不再尊重北方政权,懈怠了对北方地区的经济供养,实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良性循环,将充足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用于自身社会经济发展。

(三)形成可供江南安心发展的空间

五代十国期间,北方政权之间的激战引发了“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5]的骇人现象,“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南方地区在五代之前未出现过成熟的大一统王朝,受实力、地域、思想观念等影响,江南政权首要目标是“保境安民”,在统治区域内发展自身经济。五代后期,虽然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却依旧受到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综合实力的限制,缺乏统一中国的野心,大部分势力几乎未用兵北方,对于中原战争多持观望态度。

二、江南地区人力资源充足

(一)战乱造成北方人口损失

在唐朝中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随着中央政权衰微,各镇节度使“皆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6],朝代更迭、军阀混战残酷激烈,直接导致人口死亡和损耗。

五代之前唐武宗在位期间,全国人口496 万户,五代后期周世宗在位期间,全国人口120 万户,人口死亡损失率高达75%。915 年的梁晋大战中,“梁步卒凡七万,晋兵环而击之,败卒登木,木枝为之折,追至河上,杀溺殆尽”[7],且以“灭亡殆尽”为目标,晋兵趋汴州,与梁军战,梁兵死亡近三万人,晋军亦受挫,“两军所丧士卒各三之二,皆不能振”[8]。同时,战争频繁波及无辜百姓,后梁攻青州博昌县时,“友宁乃下俘民众十余万,各领负木石、牵牛驴,于城南为土山。既至,合人畜木石排而筑之,冤枉之声,闻数十里。俄而城陷,尽屠其邑人,清河为之不流”[9]。契丹进入中原“打草谷”攻相州,悉杀城中男子,仅存活七百余人。永兴城被围“经年粮尽,遂杀人以充食”,人口从十余万锐减至一万。战争致使北方劳动力资源重度损耗。

(二)战争促进人口由北向南迁移

北方地区一方面藩镇混战,另一方面自然灾害频发,农业萧条,而各路军阀为了筹集军费,不断增加徭役税赋。诸多百姓为了躲避战火、赋役,纷纷前往江南,出现“徭役频仍,租赋繁重,馈挽不已,疲敝益深。既不聊生,率多逋窜”[10]的现象。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北方河中府“开元户七万二百七。元和户一万九千六百”[11],处于江南地区的浙西苏州“开元户六万八千九十三。元和户十万八百八”[12]。当时的蜀地、江浙、南唐是移民首选之地,从湖北荆襄之地到江南的湘越地区,移民约有百万之众,使当地户数增加量超过十倍,“南投襄汉”的襄州、鄂州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甚至是“三倍于前”,洪州、泉州等地增加人口接近七成,为后期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

(三)战乱使得江南地区汇聚了优质人才

《鲍防碑》称,“自中原多故,贤士大夫以三江五湖为家,登会稽者,如鳞介之集渊薮”,迁移人口中的手工业者、知识分子等优质人才群体到达江南后,迅速适应环境并繁衍生息、兴修水利、改善设施,诸多不毛之地得到合理开发,“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13]。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从中原向江南迁移,兴建学校、鼓励私学,搜集整理文献,编撰典籍,推动科举。“大历十才子”的赵郡李端,登进士第,“移疾江南,授杭州司马而卒”[14]。南唐李昪“宽刑法、推恩信,起延宾亭以待四方之士,引宋齐丘、骆知祥、王令谋等为谋客,士有羁旅于吴者,皆齿用之”[15]。繁荣的社会经济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为更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农业快速发展

(一)鼓励农业生产

五代时期江南虽存在军阀割据,但大多政权注重恢复发展生产。吴国杨行密统治江淮地区初期,“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自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16],他招合遗散,轻徭薄敛,与民休息,政事宽减,致使“淮甸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17]。南唐建国后息兵安民,革除额外租税,鼓励种桑开垦,江淮之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18]。福建、岭南地区“五十年来,岭表无事”,闽国王审知“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一境宴然”[19]。楚国坚持退兵休农,奖励人民植桑种茶,“利尽南海公室大富”。蜀国“劝课农桑,轻省徭赋”,致使“仓廪充溢”,后蜀财币充实,斗米三钱。《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宋初由江南各地转运至京师开封的粮食数量,“发运司岁供京师米以六百万石为额:淮南一百三十万石,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荆湖北路三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通余羡,岁入六百二十万石”[20],这一时期江浙地区转运京师粮食总额,占据全国粮食供给的八成以上。

在南方,诸多读书人开始关注农业生产,总结气候规律、耕作习惯和地域特点,编纂了《四时纂要》《茶经》《耒耜经》和《司牧安骥集》等著名农书,《山居要术》为最早记录指导南方农业生产的书籍,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了当时江南地区所使用的主要农具的构造和功用,《四时纂要》按月记载各种天文、占候、丛辰、禳镇、食忌、祭祀、种植、修造、牧养、杂事,增添了茶、薏苡、薯蓣、荞麦、棉花、食用菌等的栽培技术,并首次记载了蜜蜂养殖技术。这些著作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兴修基础设施

中唐时期,太湖地区大兴水利建设,形成“畎距于沟,沟达于川……浩浩其流。乃与湖连,上则有涂(途),中亦有船”的沟渠路系统,基本做到水旱无忧,旱涝保收。

南唐“野无闲田、桑无空地”,吴越“境内无弃田”。钱镠统治吴越时期,在钱塘江北岸修建有名的“钱氏捍海塘”。南唐和吴越根据区域河水高、田地低的特点,修建圩田,变贫地为沃土。吴越国特设专业水利工程部队——“撩浅军”,管理太湖塘浦圩田,保证了以吴淞江为纲,东北、东南通江出海河港为两翼的排水出路的通畅,使塘浦圩田得以发展,有效减轻了水旱灾害。闽国大力修筑海堤以御海潮,保护农业生产。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江南地区的自然灾害得到有效防范,耕地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三)商品作物开始出现

大量北方传统手工业者涌入江南,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良及创新,除戽斗、桔槔、辘轳等传统农具外,还推广使用了水车,改进的翻车也得到广泛普及。江南道蕲春县有“翻车水”“翻车城”,五代时期又发明和使用了筒车,它是利用水流推动转轮提水灌溉。同时诞生了半机械的灌水装置“机汲”和结实耐用的“江东犁”。

工具升级换代提高了农业生产耕作的效率,在粮食等作物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后,经济作物开始大量出现,楚国重视茶叶、桑蚕、棉花的发展,闽国则把茶叶作为重要的出口物资,“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21],南唐境内就有产茶州府县二十多个,建州腊茶每年对外输出五六万斤,“江左李氏别令取茶之乳作片,或号京铤、的乳及骨子等。是则京铤之品,自南唐始也”[22]。湖南地区每年向中原朝贡的茶就有二十五万斤,同时期的水果、蔬菜、花卉等也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化的交易状态,商品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显现,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前期征兆。

四、江南手工业赢得发展契机

(一)冶矿业传承未绝

北方多战乱,诸多矿坑在战火中被损毁遗弃,但江南地区的冶矿业却有突破发展。

南汉、吴越、南唐向中央政权进贡的金银器物数量巨大,一次即有金银饰陶器十余万件、金银饰龙凤船舫二百艘、银装器械七十余万件。吴国节度使秦裴在湖北开启鄂州大冶县青山矿场,使得“工家仰足”,马殷在湖南“铸铅铁为钱,商旅出境,无所用之,皆易他货而去,故能以境内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货,国以富饶”[23]。南唐建设的铅山铜场年产接近四十万斤,是全国三大铜场之一。南唐置饶州德兴县管理矿产开采,宋朝设置德兴场每年收银一千二百四十五两,是当时重要的产银地之一。同时,江南地区发明了淡水浸铜法,提高了铜矿纯度。

(二)雕版印刷大放光彩

五代十国时期是印刷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最发达的雕版印刷技术在巴蜀、江南地区,印刷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突破,范围从传统的经书拓展到四书五经等,行业也实现了流水线专业化分工发展。正是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蜀中文化实现了“复盛”,对宋朝文化的普及与繁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都和杭州的刻书业最为发达,宋代时“蜀、杭本最上”,就是传承五代的印刷技术而来。

(三)陶艺技术逐步成熟

五代时期江南的官窑和民窑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色釉瓷器应运盛行。在江南有吴越国的秘色瓷和蜀国的官窑瓷,吴越国的越器技术优良。越器在烧制技术、温度掌控、选材选料以及绘画技术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最终成为名扬天下的越州瓷器,后世称之为越窑,成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

(四)纺织业实现突破

江南地区一直是传统手工纺织业的领先地区,水土条件使得桑蚕业迅速发展,蚕丝质量远高于北方,由此催生了诸多纺织业手工业者。《江南野史》记载了南唐在此方面的新突破,“城中士庶衣碧服染,时须经宿露则愈鲜,时呼之为天水碧”[24]。与此同时,以“澄心堂”为代表的纸造纸业、以蜀中“六合被”为代表的纺织印染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极大地活跃了市场主体要素的发展。当时浙江的丝绸产量巨大,向北方输送量都是以万匹计量,吴绫、越锦、蜀绣冠绝天下,后唐庄宗也曾派人到四川成都考察锦绣工艺,福建地区生产蕉布、葛布,闽国942 年输出葛布两万六千余匹,轰动一时。

(五)制茶产业绽放光彩

江南地区茶叶产业产生可以追溯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25]的上古时期。福建地区茶叶质量好、产量高,每年输出高达五万斤。湖南地区制茶业快速发展,每年销售成茶两万五千斤。五代毛文锡著《茶谱》,详细记录了全国各地的茶叶名称、制法、特点等,《四时纂要》作为农书也详细记载了茶叶栽培技术、茶园管理方法,总结了茶的“畏日”“怕水”等特性,提出了经典的“区种法”[26],详细规定了开坑、施肥、除草、防旱、防冻等措施。

(六)造船产业世界领先

这一时期的造船业同样十分发达,吴越、南唐等政权皆有和契丹、高丽航海往来的记录。各国为了战争准备,纷纷依靠水利制造战船,吴国的战船“危樯巨舰,势若云合”[27],南唐的战舰体型巨大,“长百余丈,大舰至容千人”[28],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宋朝的海外贸易奠定了交通条件基础。

五、江南成为国内外贸易新的市场

(一)北方战乱造成一定的商贸不畅

由于中原地区的长期战争,北方城市遭遇攻杀抢掠,人口流失、农田荒芜导致商业活动失去基础支撑,军阀编造名目劫掠财货,后晋节度使安从进多次派兵拦截商贾,强行充军,后汉史弘肇“淫刑黩货,多织罗南北富商杀之,夺其财”[29]“不许奇货东出”、食盐不越漳河等禁令阻碍贸易活动。割据政权之间关卡林立,诸多正常商贸活动无法开展。后唐的商税务、后汉的商税使、后周的商税院,专门对商品交易征收市税,而且无法可依,税制极为混乱,压制了商贸活动的开展质效。

(二)江南地区贸易高涨

当时,江南地区的丝绸、茶叶等运往北方,北方的战马、兵器也需要江南市场。

楚国每年贩卖大量茶叶前往开封等地,再从北方收购战马卖回南方,获利数十倍。南唐以茶叶、丝绸与北方政权交换牛羊马等牲畜,还走海路与契丹等国家进行贸易。据记载,当时广州、福州、成都、杭州、洪州、丹阳等城市不仅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经济也快速崛起,商旅辐辕往来十分活跃,交易市场呈现出专业化分工。据《五代会要》记载,每年后唐战马支付费用不低于五十万贯,国内贸易的发展依旧呈现出热情高涨的状态,南汉商业贸易“西通黔、蜀”,成都有“锦城”之称,城内有花果、蚕器、麝香、药材和著名的七宝市等,每年三月“货易毕集”,一派繁荣。在商业氛围的带动下,城市的市民阶层开始从事小规模商业活动,《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裴明礼等商人通过种植、养蜂发家致富,“累迁太常卿”的故事。

(三)江南地区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五代时期,北方地区消费能力有限,江南产出过剩,加之地处沿海,港口林立,拥有地理优势条件,便于开展海外贸易。

吴越、南吴和南唐从海外输入“猛火油”使用,王审知设置了榷货务,负责对外交易的管理并征收关税,王审邽招引外商,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王延彬担任泉州刺史期间,持续发展海上贸易,多发蕃舶以资公用,每遇惊涛狂飙,无有失坏,被号为“招宝侍郎”。这一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规模、数量远超唐朝,福州、杭州、温州、台州等新港口得以拓展。阿拉伯学者伊本柯达贝在《道程及郡国志》中称泉州为“宋元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商贸范围东自日本,西至大食(今阿拉伯地区),南及占城(今越南)、三佛齐(今苏门答腊)。民间商贾大量参与海外贸易,使得“舟楫辐辏,望之不见首尾”“江海通津,帆樯荡漾”,呈现出一番气派的海上盛景,成为五代十国时期黑暗时代最后的一抹余晖。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江南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