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成效
——以大理州“行走的思政课”为中心

2023-12-01 20:14赵善庆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大理州大理育人

李 涛 赵善庆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其中,“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为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深化学生对思想理论知识的认识、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走的思政课”对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课建设的本质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育人目标提出要求:“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作为一种以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以深化理论知识培育为遵循,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方式在理论上完全符合培育全方面发展人才的论断。针对大中小学不同的生情、学情,螺旋上升地开设“行走课堂”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培育“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更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立德树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德树人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立德树人,树的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实施“课程思政育人”、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达到“知、情、意、信、行”的统一。

第一,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形成了一种“你讲我听”的局面,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多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亲身实践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情”。理论知识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认同理论观点。实践教学的一大优势在于学生容易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在亲身体验中自我领悟增强情感认同,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第三,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意”。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对于红色教育资源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第四,有利于坚定学生的“信”。思政课教学实践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外延,与校内思政课堂传递着相同的价值立场。在实践的课堂中,思政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第五,有利于锻造学生的“行”。教学实践能够引导学生将内心深化的认知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推动一体化教学体系建设 提升教学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实践教学的开展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大中小学探索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冯刚等人认为,实践教学能够凸显思政课教学实践性向度,这种教学形式在抵制错误思想观念、提升思政课程感染力、增强大学生政治敏锐性等方面有着独特意义。[4]

现阶段,国家需要的是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从“拔节孕穗期”就注重综合能力的培育。因此,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在大中小学开设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课程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坚定的信仰,提升育人实效。在“实践教学对于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作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王金玲、卜振友认为,实践教学是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要从加强一体化实践教学顶层设计和完善一体化实践教学机制等方面入手协调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好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才能提高各学段育人育才的实效性。[5]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在打造新型育人格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晓宇提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在目标一体化、学段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实践一体化四个层面发力,而实践一体化的建设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载体,同时为全方位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建构立体化育人模式创造了条件。[6]

二、大理州“行走的思政课”实施路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大理州大中小学不断探索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整合本地独特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情境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学生骨干宣讲法等特色教学方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以实践教学的方式诠释了“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时代课题,为其他地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高校特色教学方式的运用

大理州高校在推进“行走课堂”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旨在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大理大学首创的特色教学方法——学生骨干宣讲法和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境式教学实践活动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提高了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

1. 学生骨干宣讲法的运用

学生骨干宣讲法是大理大学首创的一种有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其成功之处在于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难以全覆盖、理论联系实际效果差、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一些长期困扰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该方法主要通过组织学生骨干到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依托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情况,指导教师会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对骨干学生进行培训,在学生熟悉基地的基本建设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相应的教学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学生骨干通过访谈当地基地讲解员、向村镇干部询问等形式来增强自身感悟,并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回校做调研报告,在指导老师对报告进行修改定稿后形成宣讲稿,通过PPT(幻灯片)讲解的方式向全校进行宣讲。学生作为宣讲主体面向学生进行宣讲,一方面能够调动宣讲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其他学生通过听宣讲实现了间接实践,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全员参与。大量学生参与宣讲后对学生骨干宣讲法做出评价,“青言青语讲理论”的宣讲形式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接受度,提升了思政课的说服力和亲近力。同时,在宣讲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2. 情境式教学方法的实施

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合的场景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的培育,是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的有效手段。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到大理州祥云县银冠希望小学,通过创建情境的方式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红色”情景剧,通过与学生同台参与演出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党、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在这所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小学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五年级的施亚澜同学对记者说:“看了这场演出让我很感动,认识到王德三的不容易,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艰难,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不忘先烈的遗志,认真学习,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7]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方式,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落实了大理州“实践教学一体化”,推动了大理州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提升了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中小学“行走课堂”的建设实施

中小学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是这个时期青少年成长的“关键营养剂”。大理州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运用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中小学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一致好评。

大理州民族中学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和多民族学生的实际校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发展的历史结合起来,探索打造特色“石榴花”校本课程。学校通过创建校园文化长廊的形式以小见大地将校园变化与民族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校的发展变化,在校园实践中感悟共同体意识,确立爱国爱社会的理念。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时,下关一中的思想政治教师汤力注重学生的切身体验,将思政课堂搬到了古生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来过的白家小院中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充分利用了本土的教育资源和平台。对于这堂思政课,汤力评价:“这堂德育课,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博大精深,也让同学们在热烈讨论中体验了古生村的乡愁情怀。”[8]

“七彩苍洱思政课”教育品牌研学实践基地的搭建和大理市“苍洱红领巾宣讲团”的成立为培育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提供了可靠的平台。小学生的教育需要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依托于“七彩苍洱思政课”教育品牌研学实践基地,育才二小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校外劳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制作乳扇和木糠杯、种植小米椒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培育担当意识,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理市东门完小的学生通过身穿白族服装进行三弦弹唱的形式宣传民族团结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大理州实验小学、大理市下关第三完全小学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洱海生态廊道,途中身体力行地拾捡洱海岸边的垃圾,在洱海边宣讲生态文明保护知识,通过师生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红色歌曲培养爱国情怀。育才三小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苍洱红领巾宣讲团”,引导学生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宣讲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用“小”视角看“大”世界,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三、大理州“行走的思政课”建设亮点及成效

大理州在推进思政课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善于挖掘、整合和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当中,形成了四个实践教育主题和十条实践路线,成功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育人品牌。学校、政府、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效地提升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更好地落实了立德树人任务。

(一)地方资源的整合利用及建设成效

基于对地方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大理州形成了“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民族团结 文化传承”“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热爱家乡 建设家乡”等四个实践教育主题和十条实践路线,通过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环联动”的实践模式,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得到极大提高。

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的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坚定理想信念的爱国主义教育为特色亮点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中,大理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和大理多民族聚居村庄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在主题教育馆的实地参观中,学生了解了大理各族人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实践和未来愿景,对大理历史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新的感悟。大理市喜洲古镇、云龙县诺邓古镇、洱源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郑家庄、巍山县特色村镇东莲花村等地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基地,到实地调研的经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文化、感受浓郁民族风情,树立民族团结意识。主题教育馆和实践基地作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的重要平台,让学生更深层次领悟“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洱海之畔,乡愁小院的建设和洱海治理的成果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实践基地。思政课教师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中,把思政课“搬到”洱海边,带领学生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在学生心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激发学生保护洱海、建设良好生态的责任和热情。

大理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丰富,为了使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大理州政府与高校联合签订了协议,将张伯简纪念馆、周保中纪念馆、王复生王德三故居、红军长征过大理陈列馆等红色教育点作为教学基地。通过实地研习,学生们对革命先驱的英雄事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增强了自身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地方资源一体化的整合利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通过实地研习,小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种下了热爱祖国的种子,中学生树立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远大理想,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得到了增强,有助培养可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二)三方协同机制提升一体化实效

大理州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政府、学校和教育基地三方的努力,三方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有效提升了一体化建设的实效性。

大理州政府相关部门正确认知思政课育人重要性,始终将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课”。为动员各学段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大理州委宣传部和大理州教育体育工作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大理州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方案》,该方案的印发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切合实际的可行途径和系统支持。宣传部、文化旅游、公安、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的协同合作保证了教学实践在不同学段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各学段之间的交互交流。大理州政府与学校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靠平台,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宣传扩大了“行走的思政课”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1. 学校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

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组织得怎么样”,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更需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实践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大理大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在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与教学实效性的联系,在不断实践中最终探索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骨干宣讲法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思政课在学生们心中“干巴巴”的印象。作为“行走的思政课”活动组织开展的主体,学校要发挥好自身的教育导向作用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制订符合实际的活动计划,采取多样的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用。

2.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活动的载体,是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桥梁。大理州实践教育基地依照教育主题进行分类,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育主题在各个学段统一规划实践内容,纵向上形成教育合力。以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为例,思政课教师在统一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基础上选择生态廊道、大理洱海科普教育中心等实践基地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对小学段的学生,思想启蒙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捡垃圾和垃圾分类的活动;对中学生,可让其参与洱海治理,通过实践培养生态治理理念;对大学生,可组织宣讲团对洱海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宣讲,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实践教育基地按照不同教育主题进行建设使得教师能够在同一实践基地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真正做到不同学段之间的“纵向衔接”,助力一体化的发展。

四、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新时代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作为思政课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培育“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人生理想转化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大理州在挖掘整合当地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自创的教学方式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在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了大理州实践教学育人新格局,在“行走的思政课”活动过程中,思政课的亲和力得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得到了切实增强,是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一次有益的探索。

猜你喜欢
大理州大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州湿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与建议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推动大理州现代奶业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理州试验推广斑点金标免疫渗滤诊断技术
大理州转型升级做强核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