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以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为例

2023-12-01 20:14刘梦婷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竹编土家族史料

周 冰 袁 泉 刘梦婷

(吉首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土家族是中国传统少数民族之一,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大多数传统文化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竹编技艺属于土家族传承到现代的民族传统文化,蕴藏着竹编传统技艺萌生与繁衍的厚重基础。因此,对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展开保护与利用研究,对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推动民族传统技艺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族文化概述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别

(一)民族文化概述

民族文化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复合体,对其展开研究的依据主要在于其载体的具体说明。从宏观方面来看,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社会环境、语言文字、民族心理、文化价值观念等做出的整体性研究[1];从微观方面来看,应从文化视角出发,联系各类学科,如史学、语言学、民族学等,对民族生活背后的物质形态与精神状态有着特有的认知。其中,口耳相传的民族口传文化涵盖多门学科知识,它作为一个研究民族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在传递和记载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社会生活与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2]

(二)民族文化资源的类别——以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为例

民族文化资源指各民族文化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进而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商品、文化消费品的物质、精神的民族文化的总和。[3]土家族的服饰、建筑、语言、工艺等极具民族特色,尤其是土家族特有的传统工艺,以口传相授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吉首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作为国内民族口述历史研究与口述史料的集藏重地,对土家族口述史料特色文化资源的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1)土家族口述文字史料是指使用汉字记载的有关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传统著作、辞典、史志、手稿等。譬如口述研究者著作、非遗传承人手稿、文史单位民族志等,以《湘西传统工艺与民族文化》一书为例,其中详述了竹编技艺的分类、制作与功能,凸显了竹编技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4]

(2)土家族口述实物史料是指世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土家族特征且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物质实体。如竹编类器具,篾刀、刮刀、剑门等;竹编器物,背篓、簸箕、文艺精品等。土家族篾匠用自己的双手将竹材编织成精美实用的物品,并赋予其独特的匠人情感,为竹编技艺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可能。

(3)土家族口述历史资料是指利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对土家族历史、文化知情人或当事人进行口述访谈,并根据他们口述的亲历亲闻,挖掘、整理出来的笔记、图片、录音及视频等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口述资料。2018 年,我馆成立土家族口述史料征集项目组,对竹编传承人胡廷贤、徐克双等人进行访谈,拍摄照片139 张、录音录像14 小时、文字记录近万字,搜集到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土家族竹编口述历史资料。[5]

二、口述史料对民族文化资源研究的价值

(一)弥补民族文化资源的不足

区别于其他历史研究方法,口述史料力求对所研究的主题或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征集、诠释与再现,对弥补文字和实物史料记录不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口述史料作为辅助性历史研究方法,侧重于纪实资料的挖掘。民族传统技艺是匠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作出自己独特的工艺技术,更着重于“见人见物见生活”。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传承人姚本顺,出生于竹编之村,当地村民多会编制竹器,并以口传身授的方式交流学习。姚师傅从小在这种口口相传的环境中长大,竹编技艺不断精湛。如今七十余岁的他仍在参加于本顺竹艺合作社,并与吉首大学、湘潭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我馆根据口述历史研究优势,不断提炼出竹编技艺关键的工艺特征与编制步骤,更好地补充了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中相关史料的短缺,使宝贵的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得到延续性发展。

(二)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

口述史料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多个方面,内容的搜集与整理一直是推动其发展的先决条件。如土家族口述史料,作为传承和记载土家族口传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土家族口传历史文化相关的所有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均属口述史料范畴。[6]土家族口述史料的本质属性具有原始记录性,主要是由图书馆等各个学术研究机构与文化部门立足当地优势进行日常或专项搜集。以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为例,由于其口口相传的特性,搜集素材的保护与利用是进一步加工口述史料开发利用价值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民族口传文化资源的保护需要图书馆等文化单位通过文本记录、音频图像等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搜集与整理,并在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其历史真实感与在场感能更好地展现研究主体的创作实践。

三、口述史料在民族文化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一)民族口传文化资源搜集的迫切性

手工艺人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重要代表性人物。土家族传统技艺主要依靠师徒间口传心授、内心领会传承的,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文本学习。因此随着社会形势的演变,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后继无人,有的则亟须抢救性保护。以湘西地区竹编技艺为例,竹编制品已有千余年历史,享有篾乡盛誉的比耳村在20 世纪90 年代初期,“人人是篾匠,户户会编织”,而目前传承人姚本顺说:“只有45 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才会这门手艺了。”因此,搜集篾匠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是争分夺秒的重要历史使命,它能够极大地还原传统文化的社会记忆,在研究传承人所延续的民族文化资源中,挖掘出具有活态价值的民族性传统文化知识。

(二)民族口传文化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民族口传文化资源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口耳相承,是对传统手工艺人以及相关人员口述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对所承载民族信念的文化资源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具有一定的活态性。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使用民族语言的群众越来越少,民族口述文化内容大都是从年龄居高的传承人那里挖掘,而且所获取的资料往往受到受访人表达能力、搜集团队专业能力等因素影响,使得部分口述史料研究内容达不到相关学术研究的标准。土家族竹编大师胡廷贤也说:“土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竹编技艺主要依靠师徒间口传心授或子承父业等方式学习,这种方式虽能降低这一传统技艺湮灭的可能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我还是希望能有其他方法将其弘扬。”对此,为保证土家族竹编整体价值的展现,研究者在获取受访人口述资料的同时,还需通过各种渠道整理编制、对比分析土家族竹编的新时代发展概况,以保证口述史料的高质量获取。

四、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建议

(一)组建口述历史团队,明确研究内容

对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进行搜集与整理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竹编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由个人一手包揽,而是篾匠们既独树一帜又协同努力的结果。土家族竹编技艺历史悠远,内容繁杂且分散,一方面对其进行口述史料搜集工作需要具体到个人与器物,搜集任务分工不易明确;另一方面,对已获得并需要整理的竹编口述史料,为保证其资料的翔实,口述研究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将之与其他资料做对比分析。基于此,组建口述历史专业团队,明确团队研究内容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图书馆应保证口述史料项目的进展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是提高图书馆服务效能,促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阵地。[7]我馆位于湘西民族地区,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的保护与利用,具有资源提供和专业服务的优势。

首先,可以加强与相关文化部门的密切协作,如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珍藏着真实、本土的竹编史实资料,若去除其中关于艺术刻画的语言描述,便可以较为翔实地复原土家族竹编技艺的口述资料;其次,图书馆可为口述史料项目的田野调查提供摄录设备、人员与资金的支持等,为口述研究者提供客观的辅助资源。

(三)进行口述史料挖掘,保证内容质量

1. 通过访谈获取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

“我出生在竹乡,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可以做竹编,在我们这里,土家族传统竹编主要是通过师徒间口传心授或家族式子承父业,但目前存在传承人高龄、文化水平较低、创新观念转型困难等问题,有些传统竹编技艺已经凸显出失传、遗失甚至是不被大众所知的现状。”湘西著名竹编大师胡廷贤在访谈中是这样讲述的。为挖掘竹编口述基本史实,口述研究者需要深入田野,与传统手工艺人建立起密切的互助关系,一方面要关注竹编技艺的发展现状,熟究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要通过田野调查搜集土家族竹编史料,同传承人与知情人员通过现场、电话、书面等方式沟通,挖掘出竹编文化中隐藏的信息资料。此外,在调查或访谈结束之后应适时建立回访机制,与传统手工艺人保持长期联系,关注其存续态势,以确保对土家族竹编的发展研究有着更为完整的认知。

2. 在丰富的网络资源中搜集竹编资料

口述研究者在展开有计划的搜集工作时,也不能仅限于“礼失而求诸野”的田野调查,还需要结合其他各类学科的研究方法。目前网络作为一站式媒体平台,全网资源覆盖,已经是大众搜索、收集资料的首要选择方式,尤其是新时代环境下文化传播载体形态的变化,如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数字资料库等新媒体移动终端,相较于传统媒介,其用户黏度更高、生产性更强,在重新包装名人形象与活化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网络媒体的参与和创造能够更好实现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8]

五、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策略

(一)整合新媒体平台,激活竹编口述史料全域推广

目前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网站等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知乎等图文平台,喜马拉雅、云听等音频平台,大数据将多类型的平台应用汇聚在同一互联网,算法推荐、5G 赋能等新媒体技术也服务于各类信息、文化资源的网络运营。如抖音集团推出的“在抖音 看见非遗”,相关内容视频播放量高达3726 亿、获赞94 亿,直播场次同比增长6 倍,其中有关民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视频最受欢迎。因此,竹编口述史料的推广渠道依赖于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是民族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例如土家族竹编较为优秀的推广案例,永顺县竹编传承人胡廷贤把握住了新媒体抖音平台的使用热度,开通了“廷贤竹艺”的账号。在其更新的作品中,他对非遗竹编课堂、合作调研活动以及竹编的制作过程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抖音作为短视频平台中的主流媒体,目前推出的“VR 全景创作计划”位于话题热榜,如通过该创作计划对土家族竹编的制作流程与器品等展开拍摄,在全面升级的交互界面,可让浏览用户置身全景体验,达到可触可感可用的效果,这无疑是发展土家族竹编口述实物史料推广利用的新局面。

(二)策划竹编口述史料专题,优化线上资源的呈现

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较之传统技艺的历史文献有所不同。民族口述历史研究的实践完全建立在本土话语的基础上,对待口语化讲述的传统工艺,在内容上需要保持“原生性”,在形式上则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9]因此,在新时代环境下,土家族竹编工艺不能仅依靠单一性地传承,发展竹编技艺线上资源推广是多样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以抖音平台中土家族“廷贤竹艺”和三棒鼓“李有为”账号为例,“廷贤竹艺”于2020 年开通,早期发布作品大都是竹制品编织视频,科普竹制品、推广竹编手工艺;“李有为”于2019 年开通,传承人李有为把锣鼓搬到抖音平台,邀请当地打三棒鼓者现场演绎土家族文化,并在账号主页推出作品合集,推广效果极佳。对比这两个账号的作品,后者推广内容的呈现更加体系化、集群化。

(三)打造高校图书馆产学协作,助推竹编文化传承

高校图书馆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和科学文化研究的重要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在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中,以“文化传承”为目标,以“专业渗透”为依托,以“产学协同”为平台,充分发挥出特色资源传承的基本功能。[10]由于高校图书馆侧重于纸质文献的收集和保存,容易忽视以口头或动作等活态方式进行传承的特色资源的搜集与保护,而参与地方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挖掘、整理大量有价值的原始素材,是丰富馆藏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的重要职责。[11]为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产学研基地等与文化部门建立长效协作机制,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题展开竹编口述史料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可为濒危的竹编技艺保护和传承带来新转机。如笔者所处的民族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前往湘西竹艺产学研基地进行调研时,通过该基地开展的土家族竹编体验培训班、录制非遗竹编课堂以及工艺美术协会调研等活动,了解到对竹编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论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实践方式,有利于理论的创新研究。

六、结语

口述史料在我国民族传统技艺研究中不可或缺,并为我国民族传统技艺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从民族传统技艺的保护研究中来看,学术交叉应进一步深度融合,口述历史研究方法作为挖掘民族传统技艺的新思路与补充,应在研究方法的利用、研究问题的选取和民间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史料的高质量利用等方面持续强化。鉴于此,应当以口述史料的研究支撑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有计划地开展土家族竹编口述史料的挖掘与开发工作,并持续以高质量的产学协同助推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使之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资源、建设口述史料研究体系、发展民族文化资源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竹编土家族史料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竹编艺人
土家族情歌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史料二则
土家族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