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沉浸式”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3-12-01 20:14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艺术

杨 柳

(广西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一、“艺术”+“沉浸式”方法的概念缘起和内涵

沉浸式教学法源自西方,最早发源于加拿大,是一种新的语言学习模式。沉浸的英文词汇是“immersion”,本意是物体被全方位浸泡、包裹的意思,早期提出沉浸式语言学习法主要指培养学生的语感、创造语言氛围与环境,增加与体验、经验有关的身心感,以提升学习效果。后来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沉浸式教学法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沉浸式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如使用PPT、播放短视频或动画等,教师一边讲解一边发起场景联想,营造仿真的情景,并且配合以图像、声音等反复刺激,由教师带领学习者在仿真的情景中进行训练,达到让学生加深理解、理论自然转化为技术能力的目的。在三维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沉浸式”方法还包括依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现代三维技术呈现给受众的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体验感。

“艺术”+指的是艺术素材、艺术手段的运用。在生活中,艺术是普通的存在,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情感,体现着创作者的个性、兴趣、欲望、好恶等心理活动,也能折射艺术品欣赏者和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判断。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根据自身体验过的感情,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等形象传达出来,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该情感的活动。绘画大师毕加索有在了解到德国法西斯于1937 年4 月出动大量飞机轰炸西班牙文化名城格尔尼卡并造成惨重伤亡后,在强烈的义愤之下,他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这幅控诉法西斯罪行的画作《格尔尼卡》。画中有怀抱孩子死去孩子的母亲、战士的尸体、被长矛刺杀的老牛,黑、白、灰三色更是渲染出战争的恐怖与悲伤。美国纽约市联合国总部大楼安理会入口处挂有根据此画制作的巨幅挂毯,就是为了铭记战争伤害,维护世界和平。因此,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是审美活动与人类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的统一。

艺术饱含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工作,他们有共通性,艺术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艺术”+“沉浸式”教学法是指将歌曲、舞蹈、器乐、绘画、雕塑、剪纸、电影片段等艺术资源、艺术素材、艺术形式,以被动的“沉浸式”聆听、观赏,或者是主动的“沉浸式”参与表演、演奏、配音等方式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以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沉浸式”的方法,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思政课意义重大,要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思政教育需要注重方式方法,当前思政课存在课堂教学效果需提升、教学研究思路需拓展、教材内容不够鲜活等问题,需要通过改革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艺术”+“沉浸式”教学法通过将故事变形象生动,将道路讲活讲深的有效方式,将艺术资源、素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课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二、艺术资源以“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一)促进了新时代美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有机结合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之一。因此,国家高度重视美育教育,把美育确立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20 年颁行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美育与德育等的融合,充分运用艺术美等美育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也就是说,新时代的教育,必须重视美育教育与熏陶,美育需要与德育有机结合。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在高等教育中,思政教育能与审美教育达到同频共振的效果,实现价值的有机联动。[1]艺术和“美”本身就是人类认知和情感的体现,人对于“美”的认知折射出人的品德、人格和好恶,审美教育具有“伦理性”特征,使学生的审美人格必然成为学生道德人格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具有鲜明的情感性,帮助学生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在审美情感中自发地抑恶扬善、激浊扬清。在价值导向上,高校的审美教育通常以文化自信为导向,通过丰富、多元、璀璨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价值导向与高校思政教育增强“四个自信”的目的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在高校思政课堂中,适当地运用艺术素材和美育元素,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高尚的人格。在高校,思政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使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成为高校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而且能形成“以德树人”与“以美化人”相互促进的生动局面,为培养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新的思路。

(二)契合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内涵式发展要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于2019 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新时代思政课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为思政课程与各学科各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打好了政策和理论基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 号)指出,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艺术类课程应引导学生立足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这两个重要文件都反映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同行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课程和资源能够有机与思政教育融合。[2]因此,选择艺术领域涉及到的各类艺术资源、素材,“沉浸式”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也是学生观察了解生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有效方式。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素材有其丰富性、时代性、生动性,有利于营造生动仿真的情景氛围,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能有效化解思政课教材全国统一、内容不够鲜活的问题。

(三)有助于形成丰富多元的大思政课教育格局

教育部于2022 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问题意识,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将新时代实践成就融入思政课,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把优秀实践成果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其目的就是运用一切有效资源,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提高针对性、有效性。

建设“大课堂”,那就应包罗万象,将社会特别是高校生活中所有可以利用的、有思政价值的元素和方式都吸纳在内。艺术是高校校园里最能引发学生关注的一种文化形式,无论是唱歌、跳舞、话剧、器乐演奏,还是比赛、快闪、展演,都会引发青年大学生的围观和追捧。因此,运用学生喜欢的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都是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对于校园文化的营造、大思政课格局的促进,能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

三、“艺术”+“沉浸式”方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堂融入艺术素材

高校思政课堂主要指的是高校六门思政必修课的课堂教学,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课”)、“形式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每门课都可以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机选择艺术素材,在适合的专题内采取沉浸式的教学方式。[3]比如,纲要课涉及大量的历史史实,以史明理,很多史实是中小学历史课本中涉及过的,因此教师可以选取艺术素材,以点带面,给学生以真切的历史体验,而不必面面俱到、重复讲述。例如,在讲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教师可以选择《红河谷》《火烧圆明园》等影视片段,以影视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讲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地位和作用时,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合唱歌曲《游击队之歌》《地道战之歌》,通过激昂轻快的旋律,细细感悟歌曲中反映的敌后斗争的严酷与壮烈。又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讲到新时代要立足民族与面向世界时,可以给学生欣赏现代服装秀图片和视频,探讨中国的设计师熊英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敦煌壁画元素应用于现代高端成衣制作过程中,引发了怎样的社会效应。从而让学生真切感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立足民族面向世界,中国的传统艺术大放异彩,这也是新时代爱国的一种表现。

(二)思政教育实践教学适当安排艺术类活动

思政教育讲究知行合一,高校思政教学本身包含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有多种选择。过去很多老师选择以主体开展调查研究,但现在很多学生直接通过问卷星等软件在网络上发起电子调查问卷,足不出户就完成了作业,但这与实践教学强调的走出教室、深入社会的初衷不符。因此,可以考虑适当地安排艺术类参观,让学生在实地参观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升华。例如,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的艺术创作油画展后,心有所感,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概念。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脱贫攻坚画展等获得思想境界的升华。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纪实片,甚至以书画寄情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爱家、爱校、爱国情,增强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实践能力。

(三)在校园文化中增加正能量价值的校园景观和艺术展演

高校需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适应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包括校园雕塑、校园景观的设计与制作,这些都属于艺术类创作。学生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感染,感受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当然更受大学生欢迎的是艺术演出、展演,如红色歌曲晚会、红色舞蹈表演、话剧演出、快闪表演等。

(四)根据学校实力选择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推进校园数字化技术

当代大学生是在数字化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数字时代的“弄潮儿”。要顺应时代和学生的特点,善于发挥数字化技术服务教师的功能,数字技术可以适当赋能“艺术”+“沉浸式”的教学。[4]清华大学张瑜教授上过这样一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她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让一段“中国天眼”捕捉到的来自宇宙深处的神秘脉冲星信号,真切地传到学生的耳中,并通过虚拟数字技术再现了已离世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生动形象,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在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璎珞老师的虚拟仿真思政课堂上,学生戴上VR 眼镜,沉浸式体验云南省大凉山“悬崖村”从藤梯到钢梯的上学路变化,感受国家精准扶贫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西南财经大学建设了“飞夺泸定桥”的虚拟战场,学生头戴VR 头盔,就可以体验当年“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和滔滔大渡河水激烈战斗的场景,感受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当然,数字技术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运用要把握好分寸,数字技术不能替代思政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在新型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摸索总结,在技术赋能的过程中兼顾思政教育的“温度”,彰显思政课内蕴的时代精神气质。

四、结语

艺术素材形式多样,吸引力强,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易于引发情感共鸣。艺术能横跨时空,反映过去、当代和未来。艺术能展现人的心灵品格、情感追求。“艺术”+“沉浸式”方法适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教育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是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探索和继续深入挖掘的一条新路。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艺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