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研究
——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2023-12-01 20:14刘欣怡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四史镇江红色

刘欣怡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镇江 212028)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凝结成的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提升党性修养的“活教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调研走访中反复强调,“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地方红色资源极大地凸显了各地革命先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斗争精神,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生动鲜活的学习样本与资料。

地方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四史”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为“四史”教学和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翔实丰富的素材与资料。笔者积极利用镇江的红色资源,通过红色资源进思政课堂、进专题教学、进党日活动、进社会实践等主要途径将其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全过程,充分彰显地方红色资源的思政育人价值,大力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积极推进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政治素养的培养。把镇江的本土红色资源有效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全过程,不但是对“四史”教育内容的一种丰富,还能更好地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涵养育人价值,有利于进一步传播和发扬红色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既要时刻关注与回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也要注重考察地方红色资源的现存实况,依据学情实际和红色资源的地域特征制定大学生“四史”教育内容,探索具有镇江特色的大学生“四史”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一、地方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与镇江本土现存情况

“红色资源”是“四史”教育研究领域常提的重要概念。本文所述的地方红色资源主要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英勇奋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彰显了革命者不怕流血、无惧生死的斗争精神。地方红色资源突出强调了一个“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精神文化风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因此对地方红色资源开展深入研究对当地红色文化的纵深发展大有裨益。

本文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总结归纳了镇江高校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依据红色资源主题与呈现形式的不同,我们可将镇江红色资源分为以下三类。

(一)革命遗址、遗迹及名人故居

镇江市保留了一批革命遗址、遗迹,如“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就是在韦岗战斗原址所立,韦岗战斗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仗。这一仗,威震江南,挫敌凶焰,鼓我士气,振奋民心,为尔后江南千百次战斗和建立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揭开了序幕”[2]。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爱国主义名人故居,如赵伯先故居、陆小波故居、嵇直故居、郭礼征旧居、赛珍珠故居等。在革命战争年代,有许多仁人志士都以自己的方式为革命理想做出贡献,这对于让大学生全面认识“四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是极其鲜活的现场教育资源。

(二)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史实陈列场所

为纪念革命先辈们当年在镇江留下的英雄壮举、做出的伟大贡献,镇江市政府大力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并出资修建了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纪念碑等史实陈列场所,以供人们重温历史、回溯过去,在追忆往昔的过程中传承伟大的红色革命精神。

为纪念缅怀革命先辈们的英雄壮举,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于1985 年建立,于1988 年经历了一次翻修,展出各种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共计3000 余件。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原址为宝堰镇“怡和酒行”,1993 年丹徒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筹建该纪念馆,1995 年9 月,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现在,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已被中共镇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列为“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被江苏省军区、江苏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这些都是镇江市著名的史实陈列场所,其中的展品陈列凝结着革命先辈的报国热情与赤胆忠心,能对大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教育作用。

(三)革命精神与英雄事迹的历史资料

新四军战士在镇江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和事迹,如陆纲的一封家书、张铚秀的“抗大”毕业证书等重要历史物件对正在学习“四史”的青年人来说是非常生动的教学素材,革命的火种需要向青年人传递。镇江茅山、宝堰是新四军战斗过的地方,处处闪耀着光辉的铁军精神,始终激励着镇江人民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新四军在抗战期间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绝不低头、不屈不挠,这些精神令人钦佩,其所表现出来的对崇高革命理想的坚定执着、对信仰信念的矢志不移,无惧生死、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是镇江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能起到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

二、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现实价值

保护地方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四史”教育在目标上存在趋同性,内容上存在高度契合性。并且,地方红色资源为大学生“四史”教育提供了生动翔实的史料素材,对传统的“四史”教育形式而言是一种丰富、更新与优化。

从性质、地位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来讲,地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彰显,也是一种非常重要且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依托镇江红色资源扎实开展好大学生“四史”教育,就是要以红色资源为根基,在此基础上深化理论、加强教研、纵深科研、强化实践,在丰富生动的教育活动中,不断巩固、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与认同。在此意义下,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丰富教学内容,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理念

实践教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这项实践活动由来已久。[3]大学生“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应当在开展过程中特别注意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与质量,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突出实践教学理念。2020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4]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时,我们要对教育教学内容做出必要的取舍,势必会注意到地方红色资源的文化特色与优势,在此基础上发现二者的价值趋同性与内容契合性。所以,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用好极具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对于教学内容而言是一种极为有益的资源拓宽。镇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交通枢纽,在战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拥有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韦岗战斗胜利纪念馆、丹阳革命陈列馆等多个优质地方红色资源,其精神价值与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较高的趋同性,是“四史”教育的优质参考素材和资源,能够起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重要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研究大学生“四史”教育价值逻辑和方法路径的重要参考,也能为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提供新思路。

(二)涵养中国精神,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情怀,不仅会影响学生个人的前途发展、职业选择,而且关系着祖国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5]大学生“四史”教育中包含着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发展进程,更好地感知中国精神的力量,为大学生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鼓舞学生在新征程中努力展现新作为。

将镇江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全过程能起到正向的价值引领作用。

第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并且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自觉主动地结合起来。镇江这片土地遍布红色印迹,无数的革命烈士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镇江红色资源充分彰显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是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对此,我们应当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6]。第二,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镇江红色资源内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镇江更不乏投身报国的革命烈士,他们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就是最好、最生动、最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第三,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革命先辈们在镇江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红色故事,各类红色场馆的史实物件陈列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精神感召,号召他们向革命先辈看齐,在生活中主动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培养不怕吃苦、敢于奋斗的精神素养。

(三)拓宽平台渠道,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在依托镇江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四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会得到创新性发展,实现大学生“四史”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模式。将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也是高校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常用手段,素质教育的内容与目标本身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要素和资源以促进实现对“四史”教育的革新和发展。例如,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实现大学生“四史”教育与镇江红色资源有机融合,不断创新传统“四史”教育手段,实现镇江红色资源在大学生“四史”教育中的良好融入,从而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成果质量,帮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更好更快地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将镇江本地红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四史”教育中,还可以拓宽传统“四史”教育的媒介载体。镇江本地的红色资源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的文化史多元,诸如英雄烈士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以及图书馆,都涵盖了与“四史”相关的红色资源信息,这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四史”教育载体单一的问题,可依托课堂教学平台向学生传递“四史”相关的红色资源,同时,依托其他载体积极实践与“四史”相关的红色资源,深化大学生对“四史”理论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帮助大学生充分利用镇江红色资源拓宽眼界、增长见识,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三、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现路径

地方红色资源是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重要教育素材。为充分发挥现有“四史”教育教学资源的思政育人作用,实现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代代延续,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思政虚拟现实技术(VR)实践教学中心、超星学习通、中国精神资源库等线上线下平台进行组织管理和资源支撑,通过多方联动全面实现了大学生“四史”教育智慧化、信息化,让“四史”教育活了起来。我们在依托镇江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过程中总结了多方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一)坚持课堂教学,全面提升理论认知水平

思政课堂是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在“四史”教育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作用,积极推进地方红色资源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融通,努力促进地方红色资源服务于“四史”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熟悉现有“四史”教学内容,掌握主线逻辑,积极找到大学生“四史”教育与地方红色资源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将镇江的历史文化、新四军的英勇抗战事迹及革命精神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根据学生的学情基础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

一是在教学内容中着重添加“铁军精神”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沿着新四军的足迹重温那段战火纷飞的血色历史;二是借助郭纲琳、陆纲等革命烈士的爱国故事讲好“四史”,利用优秀战士、党员的动人事迹与故事,感召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人生价值,让“四史”更生动、更有亲和力、更接地气;三是借助新四军在镇江战斗的史实材料,向学生讲授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大学生“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应随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完善进行更新。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依据学情实际和调整后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品读红色家书,传承红色基因”“重温抗战历史,走进铁军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等依托镇江红色资源展开的“四史”专题教学内容;借助超星学习通、课程QQ 群、思政日记小程序等多样化网络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四史”相关的原著选读、影视影音、名人名言、政策文件、红色故事等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前自学,积极落实课后回顾;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出现困惑的理论知识点及时进行系统整理与难点讲授,及时打通影响学生理解的痛点和堵点。同时,利用学习通小程序(App)中的抢答、赋分等功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和小组展示的积极性;活用思政VR 实践教学中心,利用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新媒体技术在虚拟场域再现红色历史,充分调动学生读史、学史的积极性;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后自发对教师发布的补充材料进行延伸阅读与项目探索,教师及时跟进学生的自主探索,并且给出修改、完善建议。

(二)建立实践基地,现场教学,讲活“四史”故事

在大学生“四史”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立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一直致力于传承红色精神,努力创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与市内多个红色场馆保持联系与交流,创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多元平台。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在积极组织教师依托红色场馆策划相应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学情特点与教学实际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现场调研、实地访谈、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在实践中强化“四史”理论学习的实际效果。

地方红色资源中的史实材料是革命者坚定理想信念、誓死捍卫真理的最佳见证。近年来,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积极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铁军精神”等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考察学习,给学生布置制作寻访视频、撰写调研报告等学习任务,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充分给予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抗战的艰苦岁月,体会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缩短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用革命遗址遗迹击溃企图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们的荒谬论调。教师在“四史”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构建“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在红色场馆内就自己感兴趣的红色小故事进行宣讲,对馆内史实陈列进行介绍,与教师进行现场沟通和互动,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节假日空闲之时来到红色景点承担社会服务工作,既能够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理论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又能够帮助红色景点解决人员配置方面时常会出现的紧缺问题,也为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发展地方红色资源贡献了青春力量。

(三)打造红色校园,革命精神浸润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从教育过程看,是要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而知、情、意、行是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对其的培养与感化为此需要不断拓展的空间与时间。校园文化是思政课教学时空拓展的重要平台,是思政课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7]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环境角度看,校园是大学生日常起居的基本场所,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因此依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还应从校园文化氛围入手,可以将红色场馆内的红色故事、红色精神汇集成册,编写成实践教材发放给学生;亦可在校园内张贴红色宣传海报、贴画,给学生以春风化雨般的红色精神浸润。红色资源不只包含物态形式,精神形式的资源在“四史”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样重要,并且精神形式的资源对学生发挥的作用影响更深、持续时间更久。

课堂—基地—校园“三位一体”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的建构及其实效性体现,离不开超星学习通、思政VR 实践教学中心、中国精神资源库等多个线上线下平台在其中的贯穿联通、协同运作与配合支撑。在依托镇江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及学院也逐步制定了相应的流程规范,为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四史”教育进一步赋活增效,更好地实现教育过程流程化、标准化、可操作化。此外,为更好地考核与检验教育教学的最终效果,我们还配套建立了“四史”教育实践成绩量化考评等机制。只有逐步实现科学指导、多方联动、规范考评、精心设计相统一,才能让红色文化浸润人、红色精神鼓舞人、红色教育涵养人,从而真正提升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四史镇江红色
红色是什么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