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吟诵应用于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3-12-01 20:14刘晓蓉
文教资料 2023年1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评价课程

曹 刘 刘晓蓉 刘 玲

(怀化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99)

吟诵,也称中华吟诵,不仅是汉文化圈中诵读汉语古诗词文的传统方式,而且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百年来的社会剧变极大地侵蚀着吟诵生存的文化土壤,导致极具艺术价值的吟诵调正在一步步濒临绝响。继承和弘扬传统吟诵文化已迫在眉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2017 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简称“《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肯定了其重要性。《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值得深思并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如课程的整体规划不完整、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等。这使得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不能很好地发挥,而吟诵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能够填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空缺。若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缓解吟诵文化濒临消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和完善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目前虽有学者尝试将吟诵教学引入中小学教育,但尚未着眼于将古诗词文吟诵应用于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可行路径探究上。本文将吟诵与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探究传统吟诵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教学策略,以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吟诵文化的目的。

一、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吟诵资源建设

传统吟诵一般采用口耳相传的形式迭代传授,而今精通传统吟诵的教师大多年岁已高,若要其在各个学校间辗转教学,显然难以实现,并且传统教学方式和手段相对陈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基于此,想要让古诗词文吟诵教学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焕发生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融媒体带来的多样化、智能化、趣味化的教学新方式。

(一)课程前期吟诵资源的收集汇总

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利用吟诵手段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充分利用融媒体手段,对吟诵资源进行收集汇总。

首先是对吟诵调的采集和收录。我们为了保证用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吟诵调传统正宗,所以需要建立吟诵教学的交流平台或软件,与全国各地精通传统吟诵调的学者保持沟通,还可以采用视频、音频等形式记录学者们吟诵的经典篇目。我们可以基于不同关键词进行分类,比如按照时代的先后可以将吟诵音视频分为先秦吟诵库、两汉吟诵库、魏晋南北朝吟诵库等;也可以根据所收录的吟诵诗歌类别分成离骚体、西汉五言、歌行杂体、沈宋律诗等;还可以根据作者汇总为李白作品集、杜甫作品集、李商隐作品集等。因全国吟诵调众多,我们前期可以先对湖湘吟诵调进行收录。根据相关的文献和实践调查可知,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当地的吟诵调进行收录和总结,所以在后期我们可以采取与其他地区开展合作的方式,共同对吟诵调的数字化记录进行完善。

(二)课程实践中的吟诵数字化利用

如果只是简单地收录吟诵资源,不能够加以利用,也只是将其束之高阁。所以在收集汇总吟诵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联系实施教学方案的一线教师和在此方面颇有建树的教师,将这些资源结合数字媒体融入教学之中。

以曹操的《观沧海》为例。首先通过3D 视觉效果和环绕立体声的音效,模拟诗词描绘的情景:苍茫的海面上,一艘大船航行在最前方,眼前是宽阔浩荡的海水、海边高高挺立的山岛、繁茂丛生的树木和百草,耳边是海浪扑腾的声音……调动学生多方面感知体验的同时加入吟诵,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大意与音律之美。这种方式不仅不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够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情景剧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吟诵,提高对古诗词文的掌握能力。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可借助可视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展示与古诗内容和意境高度关联的图片、画面,帮助学生在想象化、可视化学习中走进古诗描述的画面和意境。[2]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线教师和数字媒体的操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整合经典作品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经典吟诵教学资源包进行汇总,并且上传至吟诵教学的交流平台或者软件中。教师们可利用平台及软件交流意见,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对吟诵资源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运用。

(三)课程后期的质量检测和趣味实战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评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劣,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落脚点。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要建设好,还要进行应用和推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馈加以完善和改进。[3]因此,我们可以开发一个学生端的App(小程序),与各个学校之间进行联合。学生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参与基于课程特点所设置的相关活动,在App 内进行校内外趣味实战我们可以利用融媒体举行不同学校、不同地区间的吟诵比赛,邀请吟诵学者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直播投票等,完成课后的教学质量检测和巩固。

二、吟诵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课堂设计

关于吟诵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课堂设计,教师要做到突出吟诵的重要性,并围绕吟诵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适当增添相关教学趣味活动,做到吟诵工作寓教于乐。具体吟诵课堂设计如下。

(一)课堂开端

教学伊始,我们需要先营造吟诵学习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我们可从营造课堂氛围与明确学习目标两方面展开。

1. 营造课堂氛围

在上课前,学生全体起立并齐声朗诵经典吟诵文章,达到熟悉文本的目的。然后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轮流派代表上台分享自己喜爱的吟诵文章并进行吟诵表演。

2.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公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且布置课堂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在课堂中寻找答案,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

(二)课堂应用

在教学中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吟诵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与精力较为充沛的时段尽可能地吸收吟诵知识,帮助学生形成从事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提高问题探究的能力。同时,课程内容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 通过感官加深印象

在前期吟诵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学生对声音的倾听,让学生通过“听”去感知古诗词文的韵味;[4]鼓励学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对古诗词文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在遵循基本吟诵规则和古诗词文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对乐音、乐调、语速等进行微调,吟出古诗词文的韵律、节奏、语气语调,突出文章的逻辑关系、思想情感。[5]有了一定基础后,独特的吟诵风格就可以逐步形成。

教师可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有关吟诵的优质音视频资料等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应的音乐以及与古诗词文创作背景相关的视频画面,营造出独特的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结合吟诵再现创作过程。课堂的创新性和互动性都会由此得以提高。

2. 通过因材施教水平提高

针对吟诵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简化音韵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吟诵常识,逐步学习吟诵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吟诵中小学语文学习期间所接触到的经典古诗词文篇目来感受吟诵的魅力。

针对吟诵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利用融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掌握吟诵所要求的规则与方法;指导学生标注平仄、划分节奏;带领学生了解吟诵腔调的特点以及各类文体的吟诵方法等。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辨别入声字和古今异读词语的能力,掌握入声字的吟诵方法。

3. 通过吟诵活动丰富形式

教师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开展多样的以吟诵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如各类文体吟诵比赛、吟诵节目会演、吟诵基本知识抢答赛等,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学生既巩固了已学知识,也提高了吟诵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对古诗词文的感悟以及吟诵文化的学习、传播。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古诗词文趣味活动,让学生领悟吟诵的真正韵味,一定程度上减少吟诵学习的功利性。

(三)课堂尾声

在教学后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总结课堂知识的方式,进行二次消化,加深印象,并可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1. 总结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自主总结范例中有关吟诵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简单地吟诵。学生在吟诵中可以拥有真实且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吟诵。学生也可通过深度吟诵古诗文,体会其蕴含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蕴。

2. 升华课堂教学思想

随着吟诵在课堂中的不断运用,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将传承中华优秀吟诵传统文化的使命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学生心中。

3. 巩固课堂教学知识

课后,教师可利用搭建的融媒体平台进行吟诵辅助教学,借助融媒体进行吟诵腔调音视频的云储存和网络教学,如规定学生每周按时打卡并上传视频到平台。教师借助网络学习平台,使课堂内外相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吟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文的掌握能力。

三、吟诵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评价设计

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综合素质考核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吟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完善评价体系,并且要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一)吟诵成果评价多元化

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对于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吟诵评改,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认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再以匿名的方式发布在班级群中,让学生对该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点评,最后结合多方点评给出最终的评改结果。此外,教师可以将优秀吟诵作品统一收录到公众号或者班级微博,收集其中比较专业的意见反馈给学生,激发大家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二)吟诵评价体系合理化

教师要根据吟诵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体系。例如对于课堂吟诵练习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方式,发现并记录学生在其中所显露的问题,并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收集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不断更新和完善吟诵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

(三)吟诵评价正面化

当针对学生的吟诵情况进行评价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反馈学生的想法和行为,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维护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展现吟诵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如当学生吟诵一首诗之后,教师应给予更多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如“吟诵得非常棒,很有韵味,大家要给予这位同学一点掌声,老师相信你会更好”,而不是“老师觉得你吟诵得有问题,你不适合吟诵”等语句。[6]

在综合实践课程中针对吟诵设计有效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能力认知,了解自己当前的吟诵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课程的综合性与人文性,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

四、吟诵引入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

古诗词文从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走来,情韵深长。而古诗词文吟诵有着独特美妙的乐调,传达着深厚的精神元气与内涵。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借助融媒体技术等途径引入古诗词文吟诵,是古诗词文教学手段的改革,也是课程内容的创新。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搭建了古诗词文与吟诵教学的可行栈道,帮助中小学生体悟古诗词文的深刻内涵,在理解中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吟诵文化。

(一)促进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实现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提到,在新的历史时期遇到了新的挑战,其中就包括课程设置时代性体现不够以及对各门课程实施要求不够明确、指导性不强。将优秀传统吟诵文化引入现代综合实践课程,促进融媒体技术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与中小学古诗词文吟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正是推动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时代化的一大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也正是学生之需、国学之需、时代之需。

针对义务教育特点,聚焦课程育人本质,我们应明确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在以往的综合实践课中,课程设计存在偏重单一的具体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课程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区分度等问题,课程开展形式和内容也较为单一。将中小学古诗词文吟诵引入综合实践课程,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的对接,也实现了现代综合课程的多样化发展。

吟诵作为一种独特的歌唱性的读书方式,极具创造性,能帮助学生调动口、眼、耳、脑各项感官,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文的兴趣。将综合实践课程与中小学古诗词文吟诵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吟诵中体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激发中小学生古诗词文的学习兴趣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要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7]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学习古诗词文吟诵知识、技巧,便于学生轻松理解古诗词文大意,并且能深入品味诗文背后的深刻情感与精神境界。

五、结语

利用综合实践课程辅助中小学古诗词文吟诵的教学,有利于解决传统吟诵在中小学古诗词文教学中缺位的问题。吟诵引入综合实践课程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古诗词文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为解决教学课堂枯燥无趣、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充分利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这个平台,让广大中小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久远的吟诵调,使传统吟诵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达到用现代新技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吟诵文化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评价课程
踏青古诗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