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资源引入校本课程

2023-12-01 11:15张英姬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3年8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张英姬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将乡土教育资源引入校本课程,研究学校所在地的乡土文化背景,并以北京市金盏地区的温榆河为例,设计了名为“温榆河”的校本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提炼升华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构建学校特色的地理校本课程体系。乡土教育资源包括人、地域和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三个要素。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量身定制的课程内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独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乡土教育;课时设计

费孝通先生在其代表作《乡土中国》中写道:“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最近几十年,我国的乡土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万明钢在《论台湾的乡土教育》一文中,回顾了台湾乡土教育的发展历史,考察了乡土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演化过程。乡土教育资源包括三个主要要素:人、区域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首先,人是乡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乡土教育资源涉及一定的区域范围;最后,乡土教育资源还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乡土教育资源的三大要素是构建乡土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对家乡和社区的认同和关心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是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发展需求,量身定制的课程内容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供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独立、可持续的发展。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定制的课程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和投入时,学习效果会更好。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通过定制的课程内容,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在量身定制的课程中能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文结合金盏地区的独特的乡土文化背景,研究以“温榆河”为主线的乡土文化,提炼升华金盏学校的校园文化精神,构建金盏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一、课程开发前对乡土教育资源——温榆河进行调研

(一)温榆河的水文特征

温榆河是北京平原西北部的一条北、西、南三面环山的河谷,河谷内由众多溪流汇成。温榆河是北京平原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其上游汇集了西山、军都山山谷中的众多水流。在昌平沙河镇附近,温榆河还有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和清河等几条支流汇集流向东南,最终在通州与通惠河相汇,易名为北运河,最终注入渤海。温榆河的长度只有几十千米,河水的流量不大,但它具有以下特点:沿岸泉水众多,沿岸分布着许多泉水,这些泉水丰富了温榆河的水源,也为周边地区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地热资源丰富,河流地下存在丰富的地热资源,这对于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地质构造复杂,地壳活动明显,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对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产生较大影响。综上所述,温榆河是北京平原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虽然长度和流量不大,但其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同时也面临着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挑战。对于该地区的城市规划和经济建设来说,对温榆河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二)北运河的源头——温榆河

北运河的源头是温榆河。温榆河位于北京平原西北部的南口到昌平区沙河镇一带,是一条三面环山的河谷。温榆河的上游汇集了西山、军都山山谷中的众多水流。在昌平沙河镇附近,南沙河、北沙河、东沙河和清河几条支流与温榆河汇合,形成了北运河。北运河最终流向东南,与通惠河汇合,注入渤海。 温榆河作为北运河的源头,对于北运河的水量和水质起着重要的影响。温榆河虽然长度较短,流量也不大,但其水源地匯集了多条山谷中的溪流,为北运河提供了水源。北运河作为北京地区的重要水道,承担着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水运等多种功能,温榆河的水量对于保障这些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温榆河水环境治理措施

1.节水措施。制定温榆河流域的工业、农业和生活节水规划,明确节水目标、措施和时间表。规划应考虑流域的水资源情况、用水需求和节水潜力,制定相应的节水指标和标准。研究制定法规政策,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来推动节水工作。例如,对超过定额用水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罚款,对节水单位给予奖励等。同时,加强对节水工作的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法规政策的有效实施。控制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将每人每天用水量控制在235升以内。通过宣传教育、水价激励、技术改造等手段,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工业用水的回收和再利用。通过建设废水处理设施,推广再生水利用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使其达到93%以上。对温榆河流域的农业进行现有喷灌设备的更新,推广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2.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和优化温榆河流域的产业布局,减少大量用水的高耗水产业,如重化工、传统制造业等,转向发展低耗水、高附加值的产业,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鼓励和支持节水型产业的发展,如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建筑等。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等手段,促进节水型产业的发展,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水耗费较大的传统农作物种植,转向发展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等。加大对环境保护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发展环境监测、废水处理设备制造、节水技术研发等环境产业。通过发展环境产业,促进温榆河流域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整体水环境治理能力。

3.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目的就是处理废水至排放标准,尽量减少对温榆河及其周围环境的污染。废水处理厂的位置要配合废水的出路,考虑整个排水系统分期建设的需要,并服从城市用地规划。废水处理厂特别是有污泥处理和脱水设备的污水厂,对周围房屋的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应有适当的隔离绿带。

4.加强企事业单位污水处理监管。制定并强化针对企事业单位的污水排放标准,确保其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标准应包括污水排放限值、监测要求和处罚措施等内容,以确保企事业单位的污水排放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的监管,确保其正常运行,达到污水处理标准。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对企事业单位污水排放情况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纠正污染行为。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污水处理不合格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处罚,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水排放信息公开制度,公开企事业单位的污水排放情况和处理效果,增加信息透明度。

5.生态湿地净化工程。对受损的河道进行修复和恢复,包括清理垃圾、除去淤泥、修复河床和岸边等。通过湿地建设、植被恢复和水质净化等措施,恢复河道的水生态系统。通过植被的引入和湿地的建设,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过滤等方式,净化河道水质。建立河道生态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的水质、生物群落和生态功能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生态河道建设的措施和管理方式,保障生态河道的长期稳定运行和生态效益。

水环境治理的措施中,可以选取污水治理厂和生态湿地实地参观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严峻的污染形势有更直观的感受。

(四)温榆河的生态规划

1.河道整治。对温榆河进行整治,清理垃圾和淤泥,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和水流动力。加强河道两岸的植被恢复和湿地建设,增加沿岸带和湿地带的面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建立河道的管理机构和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的水质、水位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保障河道的正常运行和生态功能。

2.流域景观整治。将河道沿线打造成大北京的生态依托地带,强化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价值。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资源,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和保障。将河道沿线作为大北京的生态屏障,起到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温等作用。通过合理的植被配置和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聚居地的生态建设。在城市、乡村等人类聚居地区,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使聚居地的居民远离污染、亲近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共生。居民可以充分享受这里的生态文明,体验自然的美好,同时也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内容,涵盖了温榆河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和分析中学生的兴趣点的需求重合较多,可以很好地作为小本课程的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课程课时研究和设计

课程课时的设计需要考虑教育价值、趣味性和学生认知能力。带领学生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等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学习,一起讨论知识、互相交流意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一)时间维度——《名之由来》(1课时)

1.史料的阅读整理,温榆河大事记。

2.思维导图的构建—如何通过分析整理史料记录,了解一个事物的前世今生。

(二)空间维度

1.温榆河的源流概况(2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地形图和政区图,描绘温榆河干流剖面图。

上课地点:地理专业教室。

需要的教学资源:北京市大比例尺等高线地形图,北京市大比例尺政区图彩笔,尺规教具。

课程设计:将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分层设色(小组活动)(1课时);绘制温榆河干流剖面图。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描绘出温榆河干流(1课时)。

绘制温榆河干流剖面图。

2.结合干流剖面图总结干流的水文特征,进行河段上、中、下游的划分(1课时)。

教学目标: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的差異,进行河段的划分。

上课地点:地理专业教室。

需要的教学资源:温榆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征图片,温榆河的介绍短片。

课程设计:根据剖面图,简单根据海拔地势进行初步判断;结合图片和影视资料,修正答案。

3.温榆河水资源利用情况调查(2课时)。

教学目标:结合河段的水文特征,合理利用河流的水资源(水能资源)。

教学地点:温榆河各河段。

需要的教学资源:污水处理厂参观许可,周围农田的参观许可,农业旅游开发企业的参观许可。

教学设计:在每个河段选取一个实际观察点,记录水文特征,拍摄图片,记录沿岸的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地形和周围的人口分布,分析现有河流的利用是否合理;参观污水处理厂。

(三)时空维度

1.河之漕运(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河流的航运价值,了解京杭大运河。

教学地点:地理专业教室,运河森林公园。

教学需要的资源:京杭大运河的记录视频,参观运河森林公园。

教学设计:在地理专业教室观看《京杭大运河》纪录片,尤其掌握北京段;到运河森林公园实地学习了解京杭大运河的历史。

2.境之变迁(2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河流在现代城市中的利用类型的改变,培养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地点:地理专业教室,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

教学需要的资源:温榆河生态改造的相关论文,温榆河历史照片。

教学设计:通过相关温榆河生态改造资料的阅读,了解现代城市中河流的生态价值;参观温榆河生态走廊。

3.源远流长(2课时)。

教学目标:培养正确的人地观,规划未来的温榆河。

教学地点:地理专业教室。

教学所需资源:彩笔和尺规工具。

教学设计:学生根据课程所学,绘制温榆河的现状图景;根据自己的规划意图,绘制温榆河未来的愿景图;分小组展示,分享课程收获。

三、课程评价

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效果和质量。本课程评价采取个人课程记录和小组活动记录相结合的形式。

个人课程记录:记录个人每次作业分数,每次发言得分、小组贡献得分,得到课程个人总得分。

小组活动记录:记录小组活动的每次得分,小组活动每次得分按个人贡献权重加到相应学生的个人课程记录的得分中。

评分方式:个人课程记录师评为主,小组活动互评为主。

四、研究成效

将乡土教育资源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回归“本土味”的尝试。通过实践研究,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区和地域,发现自身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地域和社区研究探索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还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区和地域,体验其中的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这样的实践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潜力。在学生的整体认识与体验、知识结构的完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和生活态度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些成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良.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建设校本课程[J].上海教育科研,2005(05).

[2]叶波.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知识选择:困境与突破[J].教育发展研究, 2014(12).

[3]李臣之.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4]樊江峰.依托地方人文自然资源 研究开发乡土校本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

[5]吴玉玲.宁夏回族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杜家和)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
地域文化视野中的音乐校本课程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