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探讨

2023-12-01 08:42吴梦玉
教育界·A 2023年30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新课标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增加了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对新课标增加的劳动教育内容进行解读,有助于找准“德”和“劳”的契合点,发挥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将教学重点由注重学生的知识教育转向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受到了重点关注。基于此,文章从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就如何有效融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劳动教育展开探究,以期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新课标

作者简介:吴梦玉(1981—),女,江苏省淮安市曙光双语实验学校。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小学阶段开始接受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劳动意识,习得一定的劳动技能,认识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这有助于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且,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劳动教育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劳动课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加强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发展和成长。所以,为了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教师一定要重视小学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劳动教育时间、空间受限制

当前,学生接受的劳动教育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很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看似丰富,实际上有一定的实践难度。比如,很多学校设置了植物园、试验田等,原意是让学生时常去照顾、栽培植物,培养他们的劳动热情。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可能只有在上社团课的时候才去一次。而有的学校由于硬件条件有限,课程授课形式主要以课堂的讲授为主,教师无法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学生真正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少,以至于教学效果受限,劳动教育成果不如人意。

(二)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于劳动教育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愿意参与劳动,但是家长不支持。一部分家长担心学生做不好家务劳动,或担心做家务劳动影响学习时间,因此不让学生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此外,很多学校的项目化劳動教育课程虽已经构建完善,但是并没有多少学生和家长愿意主动参与其中。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学生和家长在劳动观念上存在认知有误、认知不足的问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创设生活情境,掌握劳动基本技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点,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12课“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播放一些小视频向学生展示周末家庭生活场景,勾连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家里的家务活是哪些人做的?平时在家里你做过什么家务活?”接着,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小组交流汇报[1]。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家务展示活动,邀请学生展示扫地、拖地、洗碗、叠衣服等基本的家务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鼓励与指导,初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又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师:同学们,书香班级评比又要开始了。你们看,我们班阅读角书柜里面的书乱糟糟的,这样参加评比肯定不能获奖。哪一位同学愿意把它们整理一下,让这个小书柜变得干净整洁?其他同学要注意观察,看看他是怎么整理的。

教师挑选一位学生示范,其余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他整理得怎么样?

生1:他把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整理排列,看起来很整齐,我觉得他整理得很好。

生2:他把看得到书名的一侧都朝外放置,这样找书就很方便了。

生3:老师,我提个建议,我觉得把同一类型的书放在一起就更好了。

师小结:是呀,你们看这位同学可真是一位整理小能手。以后我们在整理物品的时候,也可以像他这样,根据物品的高低、大小、种类或者形状来排列,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整齐,找起来更加方便。这样的整理好方法就叫—有序摆放。

在本堂课中,学生通过亲身示范和交流总结,在整理书柜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整理物品可遵循有序摆放和分类整理的原则,初步掌握了整理收纳的方法。接下来,教师可接续设计实践活动“整理自己的书包”,让学生及时练习和巩固刚刚掌握的劳动技能。

总的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实践、感悟,掌握满足自身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

(二)延伸教材内容,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拓展、延伸教材,从内涵视角出发,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劳动任务,丰富劳动教育内涵[2]。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5课“这些事我来做”为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主动做家务的意识,培养学生“这些事我应该做”和“我要主动做这些事”的责任担当,并通过做家务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课前,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务劳动情况。调查内容包括:1.你经常做的家务有哪些?2.你喜欢做家务吗?3.你为什么不做家务或是很少做家务?

通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家里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大多数父母对于让孩子做家务劳动不太支持,普遍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试着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教师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交流讨论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了当前学生家务劳动存在的三大问题—不会做家务,家长不让做家务,不能坚持做家务。

问题梳理出来了,该如何解决问题呢?接下来的教学重点就是根据学生学情展开针对性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做家务劳动,并试着和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克服来自家长的阻力。课堂上,笔者以播放视频的方式,展示同龄人刘晓慧的烦恼。

做饭时,刘晓慧想去帮忙,妈妈说:“厨房里全是油烟,抓紧时间看书去。”

洗碗时,刘晓慧想去帮忙,爸爸说:“不要帮倒忙,别把碗打碎了。”

爷爷奶奶说:“你还小,长大了再学也不迟。”

看完小视频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家长不支持我们做家务?有的学生说,父母认为我们还小,可以长大了再学;还有的学生说,家长认为孩子做家务反倒给家长添乱,不如不做;还有学生指出,更多的家长认为学生应以学习为主,劳动不重要;等等。

面对家长的不支持,学生由此开启了一场关于“不让做家务,怎么办”的话题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肯定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和学生一起归纳出说服大人放心让子女做家务的“三块魔石”:1.道理魔石—讲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2.恒心魔石—坚持做家务的恒心;3.巧思魔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胜任家务劳动。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主动和父母交流,转变家长的观念,争取劳动机会,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仅能做家务,还能做好家务,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厨房、打扫客厅等,并让家长作为监督者,对学生的家务完成情况给予客观真实的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逐渐树立起主动做家务的意识,并能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积极意义和价值,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联系生活,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能够使学生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和社会的劳动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劳动能力。

還是以“干点家务活”这一课为例。在教学“做点家务很不错”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就以下话题进行交流:1.我会做的家务有哪些?2.我还能学做哪些家务?3.我知道哪些做家务的小妙招?学生在交流讨论后,设计了一张“家务小能手”成果展示表,并在填完表后,分小组以图片、视频与讲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交流汇报和展示。有学生分享:“妈妈告诉我擦玻璃要先喷清洁剂,再用报纸擦,这样玻璃会更亮!”还有学生分享:“我知道晒白鞋的时候,要在鞋子上裹上白色卫生纸,这样白鞋就不会发黄了!”“我从网上看到,可乐可以洗马桶;往拖地水里加花露水可以去除小飞虫。”

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6课“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今日我当家”的家务劳动体验任务,具体包括整理房间、扫地、拖地、洗衣、做饭等。教师请家长在学生完成家中一日的家务劳动之后,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当家”的过程和感受。

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培养了家庭责任感,掌握了更多的劳动技能,品尝到了创造性劳动的快乐。

(四)多元评价,助力劳动习惯养成

新课标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因此,教师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借助综合评价来促进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3]。要使学生将劳动技能内化成劳动习惯,仅靠课堂上的知识技能学习是不够的,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重复行为的叠加。

对于小学生而言,放学回家或者利用节假日偶尔在家做一次家务劳动很容易,但坚持每日做家务劳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解决“家务劳动不能长期坚持”这一痛点难点问题?教师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针对性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慢慢养成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品质。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时,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布置了一个连续21天的课后打卡活动来巩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一项家务劳动,每天坚持做家务,家长要将孩子在家劳动的场景拍摄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励学生坚持家务劳动。学生在坚持的过程中会逐渐养成劳动习惯,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坚持才会有收获。

又如,在教学完“干点家务活”一课后,教师可以在教室里张贴一张“我是家务小能手”的表格,或是以成长树的形式,让学生将每天在家里做家务活的情况填到表格上,或记录在小纸条上,张贴在成长树上。教师则可阶段性地对学生做家务活的坚持情况、劳动量、做家务活的热情、新学会的家务本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方式)。

通过结合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学生不仅提高了做家务劳动的积极性,还能够自觉分担家庭责任,增强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充分运用上述融合教学策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创设以家务劳动为主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劳动能力,注重手脑并用,帮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体会劳动的快乐,实现成长与进步,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旭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85-86.

[2]蔡向东.关于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9(14):131-132.

[3]李舒冬.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6):106-108.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