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出场逻辑、主要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3-12-06 09:51唐宝全
湖湘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中国共产党

摘要:党的形象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作风、价值观的外部彰显。推进党的形象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规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人民公仆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定位,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基石,勇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支柱,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尺度,命运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外延。要通过密切党群血肉联系、加强思想教育、培育党内政治文化、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等途径来构建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时代具象;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23)06-0101-10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出场逻辑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理论是时代发展和实践需要的产物,理论产生是以国家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规定、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优良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德性与党性的有机统一体,德性和党性相互影响、互促共生,良善的德性和纯洁的党性是共产党形象建设的内在规定。德性是党性的建构基础,德性高的党员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强的道德意志、良好的道德行为为党性锻炼奠定坚实基础,德性高的党员一般党性都较强;党性是德性的高阶形态,是德性在党内的集中展现,党员锤炼党性的同时也会修炼和磨砺德性,党性强的党员一般德性也较高。

为人类共同利益和人类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良善的政党形象。共产党员在追求高尚的道德目标时,能够提升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保持崇高的道德理想。“党性”概念是恩格斯在1845年提出的,他在批判“绝对的社会主义”时指出,“这种社会主义”由于“理论领域中没有党性”、缺乏斗争精神,最终“丧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点精神和力量”[2]。1863年,马克思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党性和团结精神”仍然在巴黎社会党内占据统治地位[3]。马克思恩格斯在使用党性这一术语时主要侧重它的阶级性含义,在他们看来,党性和阶级性是高度一致的。列宁认为,党性就是政党的阶级性,表现为党员对政治事件做出评价时旗帜鲜明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4]。由此可见,党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政党形象的阶级化和政治化表现。对共产党员而言,党性是最大的道德,是党员身上表现出来的所有优秀品质和高尚德行。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党性和德性的高度统一,党性德性同向同行、并行不悖,是共产党形象的彰显,是共产党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和德性的相关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理想的共产党员形象以及政党形象提供了理论指导,成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的理论逻辑。

(二)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合法性资源的必然要求

政党形象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政治资源,也是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既是一部不断自我锻造的党的建设史,也是一部不断自我塑造的形象建设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本遵循,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使命担当,在推进理论创新、进行伟大实践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形象建设,在不同时代坐标中对塑造和维护党的形象进行了艰辛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翻“三座大山”统治过程中树立了立党为公的光辉形象,从而得到人民广泛支持,推动中国革命逐渐走向胜利。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指出,党的纲领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灭资本家私有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5],由此奠定了共产党为国为民的总基调。此外,共产党还注重探索党的形象建设方法,将建设人民军队和进行政治宣传作为塑造党的形象的重要路径,人民军队形象成为共产党形象的集中表现。毛泽东等领导人还通过国外记者的采访和报道,驳斥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歪曲和抹黑,树立了共产党良好的国际形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开始由革命形象向执政形象转变。执政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民主形象。当时我国新的国家政权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先后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树立起了党的民主形象。二是经济上的民生形象。通过对农业、手工業、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奠定了民生的制度基础;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解决人民温饱、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为适应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总方针,并愿意在平等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从而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修复、重塑和调整党的形象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教条主义错误,进一步解放了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通过拨乱反正修复和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领导制定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科学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避免了国际社会对共产党形象的扭曲和抹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塑造了共产党善作善成、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面对激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明确了党的形象建设标准,塑造了以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核心内容的党的形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过程中,塑造了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探索形象建设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形成的理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的精神财富和历史依据。

(三)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了崇高的政党形象。党的形象深刻影响着党的政治生命,崇高的政党形象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过硬的作风以及坚决的反腐败斗争的气派等不断提升党的形象。党中央率先垂范从作风抓起,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黨史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筑牢共产党人的思想堤坝,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立根塑魂、正本清源,推动全党思想觉悟、道德水准、良好形象提升到新的高度,全党的思想、作风呈现整体向好的积极态势,党的形象也更加立体、生动、鲜活起来。这改变了一段时期以来,党员干部思想方面存在的理想信念虚化、思想意识钝化、服务宗旨淡化和奋斗精神弱化等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的问题。同时,党的形象还面临着腐败问题的考验。这主要表现在个别党员道德观念模糊甚至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突破公序良俗底线,妨害人民幸福生活,玷污党的形象、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党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厉行反腐,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这在不断提升党治理能力、树立我们党廉洁形象的同时,集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是最大的政治。”[6]党员干部中出现的理想信念缺失、贪污腐化等问题如不加以重视,极易产生“破窗效应”,这不仅损害党的形象,破坏党群干群关系,甚至会对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要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7]。中国共产党推进党的形象建设,既是通过自我革命增强凝聚力号召力的主观选择,也是通过塑造政党形象赢得民心未来的客观要求。完成肩负使命、实现长期执政,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构建形象建设的实践逻辑。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主要内涵

(一)人民公仆是党的形象的定位

做人民的主人还是做人民的公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力量在人民,决定了党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人民利益,做人民的公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采取系列惠民利民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树立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人民公仆形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人民”镌刻于心、付诸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幸福奋斗终生[8]。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是共产党人心中的“国之大者”,也是执政党最大的政德。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开始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安全等高层次延展。人民的美好生活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党致力于带领人民建设一个物质充裕、精神富足、制度公正、社会和谐、生态宜居的美好社会并取得重大成果。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必须坚持人民评价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共产党执政成效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9]。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造福人民是共产党人的最大政绩。因此,党的工作成效理应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最终评价标准。新时代,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公仆形象,公仆是党的形象的科学定位和鲜亮底色。

(二)公平正义是党的形象的基石

公平正义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的客观认知和价值判断。公正指的是符合某种规范、纪律要求或法律秩序的行为。公正有利于提高政党公信力、增强政党执政合法性,对塑造党的形象具有特殊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正义的价值伦理,高举正义的旗帜,公平正义是党的形象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制度设计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展经济、创新制度、政策宣传等系列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公平正义氛围,大大促动社会和谐发展,塑造了公平正义的政党形象。首先,发展经济奠定社会公平正义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1]。2012—2022年,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除壁垒、排除障碍、激活潜能,实现了GDP总量从53.9万亿到121万亿的重大飞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有了根本性提升,为人民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制度创新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政治保障。十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制度”成为治国理政棋盘中的关键棋子,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工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近年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都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最后,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内容,因此,党始终注重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公平意识、弘扬正义理念,推动公平正义成为社会普遍的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营造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的良好氛围。新时代,党在保障人民更多更公平享有各项权利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正义形象,正义是党的形象的基石。

(三)勇于担当是党的形象的支柱

担当就是肩负起应有的责任,是人们在干事创业或形势需要的时候,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竭尽所能履行自己的义务。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红色基因和政治品格,“躺平式干部”不仅影响党的形象,甚至会贻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是共产党员的基本素质,有大担当才能干大事业[1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塑造了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政党形象。首先,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新时代,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做出部署安排,正式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进攻号角。历经八年,党带领人民发扬斗争精神,攻克了832个“贫困堡垒”,创造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世界奇迹[13]。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党向历史和人民交出的亮眼答卷,黄文秀等1800多名党员干部更是用生命诠释了对人民的热爱与担当。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党百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宣告,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是覆盖人口全面、覆盖领域全面、覆盖区域全面的小康,是确保人民过上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幸福生活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在“赶考”路上交出的另一份优异答卷,标志着党顺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最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逐渐明确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本质特征、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重大时代课题,并在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定步伐。对党员干部而言,最重要的形象就是担当。新时代,党在践行初心使命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担当形象,担当是党的形象的支柱。

(四)公正廉洁是党的形象的尺度

公正廉洁与否往往是人民群众评价政府、政党的首要标准,廉洁程度是政党形象的重要量化指标。历史表明,清正廉洁兴党强国,贪腐腐化亡党亡国。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廉洁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基本底线,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形象的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是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最大威胁,只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治久安[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产党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刀刃向内的勇氣、向死而生的魄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目的就是清除损害党健康肌体的各种细菌病毒,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锤炼党的优良作风,重塑党的廉洁形象,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首先,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中国共产党清醒意识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不惩治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会得罪十四亿中国人民。因此,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统筹推进“打虎”“拍蝇”“猎狐”“拔伞”,坚持有案必查、有贪必肃、有腐必惩,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据统计,2012—2022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38.8万件,审查调查470.9万人[15]。其次,驰而不息整顿“四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以最坚决的态度纠治“四风”,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露头就打、违纪就查,向世人展现出正风肃纪的坚定决心。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2.3万起,党纪政务处分64.4万人[15]。如果说惩治腐败挽救了党,那么纠治“四风”就重塑了党。最后,推进反腐倡廉相关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笼子关权”理论,主张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先后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两百余部党内法规,形成了以党章为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共产党在持之以恒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塑造了良好的廉洁形象,廉洁是党的形象的尺度。

(五)命运与共是党的形象的外延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己命运与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宏阔的时空维度出发,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胸怀天下,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通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塑造了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大党形象。首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命运与共,天下一家,和而不同,共同发展,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它创新了区域合作模式,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和民生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最好的公共产品,画出了共建美好世界的同心圆。其次,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激荡变革时代共建美好世界需要科学理念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7],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价值引领。全人类共同价值突破了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人类社会交流交往的必然结果,为人们应对大变革、大调整、大挑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最后,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新冠疫情交织叠加的双重背景下,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国际社会达成共识。通过正确处理与大国关系、推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制度改革、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提高国际话语权等,中国与世界进步力量共同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实践路径的思考

(一)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建设党的形象的政治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百年来,人民群众百折不挠跟党走,归根到底在于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新时代构建和加强党的形象建设就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无我”之境守住“人民”之心。一方面,要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办事的,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重要的群众工作。党领导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究其根本还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党员干部要践行党的性质宗旨,想方设法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从困难群众开始,从突出问题抓起,从现实利益着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18],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转变工作作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形式主义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只愿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不愿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官僚主义根源在于权力观扭曲,“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是封建官本位思想的现代呈现[19]。因此,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牢记人民是党执政基础和力量源泉,始终把人民利益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警惕并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中国共产党只有做人民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和实现者,密切党群血肉联系,才能强固党的形象的政治根基。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

党的形象来自党的行为,党的行为来自党的思想。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思想道德素质过硬是永葆党纯洁性先进性的根本,加强思想建设是提升党的形象的基本途径。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20]。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和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党员干部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自觉进行思想改造,在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涵养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夯实为民服务、担当作为、公道正派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提高思想修养。成才先立德,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党员干部道德情感、修炼党员干部道德操守、激发党员干部道德责任、提升党员干部道德境界,引导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除了教育灌输,党员干部还要自觉自愿进行个人道德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通过自省自查将理论素养内化为个人德行,将道德意愿内化为行动自觉,从而实现思想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外部灌输和内部自省相结合,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境界,才能筑牢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思想基石。

(三)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培养干事创业的正确价值观念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政治路线、奋斗目标等高度凝练的精华,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标识,内在规范着党员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塑造着政党的气质和形象,是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的文化支撑。因此,要积极培育党内政治文化,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提供良好的涵育环境。一方面,要弘扬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21]。共产党人价值观是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是共产党人在价值伦理上的“最大公约数”。要教育引导党员弘扬践行党的价值观,用党内政治文化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涵养党内政治生态,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提供肥沃土壤;党性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观的底色,要通过淬炼党性引导党员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自觉将党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夯实党的形象的价值根基。另一方面,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是封建思想和西方价值观在党内的表现,严重侵蚀党的肌体健康,妨碍党内政治文化价值标杆作用的发挥。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的良好形象就要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党内的特权意识、官僚习气、家长心态、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厚黑心理、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同时,还要善于挖出党内顽症痼疾的病灶,坚决铲除庸俗腐朽思想的根基,打赢党内价值观保卫战,建设以共产党人价值观为核心的党内政治文化,不断培厚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涵育土壤。

(四)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擦亮党员领导干部的清廉底色

一个政党的形象,往往取决于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对腐败的态度。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重大政治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已取得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并逐步巩固,但腐败滋生的温床并没有完全铲除,腐败的存量还未清底,增量时有发生,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呈胶着状态,反腐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被“围猎”的警觉,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方面,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党中央站在政治和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反腐工作做出的战略安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标本兼治,让领导干部因高压态势而“不敢”、因制度监管而“不能”、因道德觉悟而“不想”[22]。“不敢腐”是基础,要坚持重惩治、强高压、长震慑,以零容忍、无禁区、不封顶的态度向外释放从严反腐的决心;“不能腐”是关键,把治标治本结合起来,惩治腐败的同时推进制度建设,构建制度反腐的长效机制;“不想腐”是根本,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优良作风,拧紧守住党员干部的“总开关”。另一方面,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反腐败斗争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把重点放在关乎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坚决查处资本无序扩张、平台垄断、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的腐败行为和腐败问题,继续加强金融领域腐败治理,深化国企、财经、粮食购销等领域的腐败专项整治[23]。与此同时,还要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让群众在解决“蝇贪蚁腐”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反腐败斗争关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只有以永远在路上的决心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擦亮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清廉底色。

(五)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宣传推广的空间边界

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也不可逆转地进入信息化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24]。网络媒体平台特别是抖音、快手等融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空间边界。一方面,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塑造和强化党的形象。网络为民众提供了意见表达平台和对话协商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欢迎互联网监督,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25]。互联网为塑造和强化党的形象提供了有效途径。比如网络问政。网络问政是网络监督的重要形式,各级领导干部要革新执政理念,学会走网络群众路线,通过互联网等途径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更好聚民智、顺民心、解民忧,争做合格的人民公仆。再比如网络反腐。纪检监察部门要高度重视网络举报信息,对核实有误的信息要做出耐心细致的解释,及时回应网民关切;对核实有效的线索要及时转交责任部门,坚持有案必立、有贪必查,维护党的廉洁形象。另一方面,借助新媒体宣传党的良好形象。新媒体构建了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模式,要分析政党形象在新媒体平台的生成机制、影响因素和传播机制,更好借助新媒体宣传党的良好形象。除了在各大门户网站和政府官网设置专门窗口多形式宣传党的良好形象外,还要充分发挥“四微一端”(微信、微博、微课、微视频、客户端)的媒介优势,通过微信、微博、客户端宣传党的价值理念、优良作风和执政绩效,制作宣传中国共产党良好形象的微课和短视频,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向外推广,扩大党的形象影响力,促使党的形象在新媒体传播中更加生动鲜活。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5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5.

[4] 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69.

[5]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

[6]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764.

[7] 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N].人民日报,2015-10-14(1).

[8]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 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N].人民日报,2015-12-30(1).

[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8.

[10]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6.

[12] 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3.

[13] 習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1).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52.

[15] 孟祥夫.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N].人民日报,2022-07-01(1).

[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17]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

[1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5.

[19] 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论述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24.

[20]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07.

[2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58.

[22] 提高一体推进“三不腐”能力和水平 全面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N].人民日报,2022-06-19(1).

[23]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2-01-21(1).

[24] 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7.

[25]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责任编辑:周育平

收稿日期:2023-08-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1BKS027)

作者简介:唐宝全,男,安徽蚌埠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党的学说。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