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2023-12-08 22:00金赢政井睿智李金江
新中医 2023年22期
关键词:阳上亢钩藤天麻

金赢政,井睿智,李金江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浙江 绍兴 31203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发病机制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小脑、脑干等部位脑组织灌注不足,影响前庭功能,诱发眩晕[1-2]。西医临床多采用抗组胺药、钙拮抗剂、抗胆碱能等药物,如地芬尼多、倍他司汀及氟桂利嗪等,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解除眩晕症状,但存在用药后嗜睡、头晕、皮疹等不良反应[3-4]。PCIV 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阳上亢证为其常见证型。有研究显示,针灸能够疏通经络,改善PCIV 患者的眩晕症状及脑血流[5-6]。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的功效。本研究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PCIV 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7]中PCIV 的诊断标准。经MRI、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动脉彩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2 辨证标准参考《中医学》[8]中眩晕的辨证标准辨为肝阳上亢证。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恼怒而加剧,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滑。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具有脑梗死病灶;合并肝、肾功能障碍;合并颅脑外伤及肿瘤。

1.5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9 月在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治疗的98 例PCIV肝阳上亢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针灸治疗组各49 例。联合组男25 例,女24 例;年龄49~83 岁,平均(66.54±8.47)岁;病程3~21 个月,平均(12.54±4.65)个月;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4.41±3.37;平均舒张压(94.54±6.55)mm Hg(1 mm Hg≈0.133 kPa);平均收缩压(147.21±8.34)mm Hg。针灸治疗组男22 例,女27 例;年龄50~84 岁,平均(67.01±8.35)岁;病程2~21 个月,平均(12.34±4.76)个月; 平均BMI 24.37 ± 3.65; 平均舒张压(95.86±6.55)mm Hg; 平均收缩压(144.21±8.42)mm Hg。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治疗组给予针灸治疗。①针刺。主穴取内关(双)、人迎、风池(双)、头维(双)、百会。头目胀痛者加行间(双)、侠溪(双)、印堂;耳鸣者加双侧听宫、翳风;恶心呕吐者加双侧足三里。操作方法:选用规格为0.35 mm×25 mm 或0.35 mm×40 mm 的一次性华佗牌毫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常规消毒上述穴位。患者取坐位,风池向鼻尖方向刺入0.8~1.2 寸,使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其余穴位根据其具体位置选择斜刺或直刺0.3~1.2 寸,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1 次,每周6 次。②艾灸百会穴。选用清艾条(江苏康美制药有限公司),点燃,放置于百会穴上3~4 cm 的位置施灸,每次5 min,每天1 次,每周6 次。治疗1 个月。

2.2 联合组在针灸治疗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处方:石决明18 g,钩藤、川牛膝各12 g,天麻、黄芩、杜仲、夜交藤、茯神、栀子、益母草、桑寄生各9 g。随症加减:心悸失眠者加柏子仁、琥珀、酸枣仁;心烦易怒者加夏枯草、牡丹皮、龙胆草。每天1 剂,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治疗1 个月,每周复诊调整处方。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②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 辑》[9]对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进行分级评估,根据症状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2、4、6 分。③眩晕程度。治疗前后记录眩晕频率及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DHI 包含躯体、功能、情绪3 个维度共25 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眩晕对生活的影响程度由轻到重,分别计0、2、4 分,满分100 分,评分与眩晕程度呈正相关[10]。④脑卒中风险程度。治疗后采用Essen 脑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进行评估。ESRS 根据患者年龄、血压、疾病史等情况将脑卒中风险分为3 个等级,高风险(高危)>6 分,中风险(中危)4~6 分,低风险(低危)0~3 分[11]。⑤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测定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和左侧椎动脉(LVA)血流速度。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治疗1 个月后,参考文献[9]拟定。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可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晕等症状减轻,仅伴有轻微的景物旋转、晃动感,生活及工作均受影响;无效: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针灸治疗组7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上述5 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4.4 2 组治疗前后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 组治疗前后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比较()

表3 2 组治疗前后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4.5 2 组脑卒中风险程度比较见表4。治疗后,联合组脑卒中低危率61.22%,高于针灸治疗组3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 组脑卒中风险程度比较 例(%)

4.6 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见表5。治疗前,2 组BA、RVA、LVA 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BA、RVA、LVA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联合组BA、RVA、LVA 血流速度均高于针灸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cm/s

表5 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cm/s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

5 讨论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与血管栓塞、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肥胖、高血糖、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颈动脉病变及遗传等都是后循环缺血的致病原因。西医临床治疗PCIV 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脑部供氧量及改善脑血流等为主。但该病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中医治疗更加温和,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受到临床广泛关注。

PCIV 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灵枢·口问》指出:“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本病病位在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密切相关。患者中年以后,肝肾亏虚,日久水不涵木,肝木失于荣养,致肝阳上亢,风木主动,动则化火生风,风乘火势,火借风威,干扰清明之府,发为眩晕。治宜补益肝肾、平肝熄风之法。

针灸治疗具有减轻椎动脉压迫、缓解肌肉痉挛、扩张血管、调节血流速度等作用,可有效改善脑供血不足,且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督脉入脑,上行清阳之窍,下抵元气之根,统领全身之元气。百会属督脉,为手三阳经、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之处,针灸此穴可开窍醒脑。有研究显示,针刺百会穴能够在部分脑动脉阻塞或狭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改善脑动脉血流速度,缓解因此导致的一系列眩晕症状[12]。且百会穴下布有枕神经,艾灸此穴能够刺激枕神经,舒缓枕神经支配的头、颈部肌肉紧张痉挛。头维属足阳明胃经,穴位下布有耳颞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颞支,针刺该穴能够熄风镇痉、清利头目。人迎属足阳明胃经,此处气血旺盛,针刺此穴可调和营卫、通利血脉。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祛风要穴,针刺此穴能平肝熄风、祛风解毒,主治目眩、目昏。研究显示,针刺风池可扩张血管、缓解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量,调节颅内血管动态平衡,达到除晕止眩、清利头目的效果[13-14]。内关位于手厥阴心包经,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刺激该穴可以双向调节交感神经,降低血中内皮素水平,促进外周血微循环,增加大脑血液供应,改善椎动脉供血[15]。行间属足厥阴肝经,具有平肝熄风、宁心安神功效;侠溪属足少阳胆经,具有平肝熄风、通络止痛之功;印堂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患者合并头目胀痛乃肝阳旺盛所致,选取上述三穴配合治疗,能够平肝熄风。听宫属手太阳小肠经,是治疗和预防耳部疾病的重要穴位,翳风具有通络活血安神之效,两穴合用可治疗耳聋及耳鸣等症。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刺激此穴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缓解恶心呕吐症状。

肝阳上亢型眩晕乃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致。风阳上扰,故头痛、眩晕;肝阳有余,化热扰心,故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证属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治应以平肝熄风为主,佐以补益肝肾、清热安神。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甘平柔润、平肝熄风,钩藤熄风定惊、平肝潜阳,两者共为君药,具有平肝熄风之效。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川牛膝引药下行,并能活血利水,两者共为臣药。杜仲、桑寄生合用补益肝肾;栀子、黄芩性寒、味苦,两者合用可清肝泻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茯神镇静安神,改善失眠,上七味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之效。柏子仁养心安神,琥珀镇惊安神,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伴心悸失眠者加用上述三味药物可镇静安眠。夏枯草清肝火,牡丹皮清热凉血、化瘀止痛,龙胆草泻肝降火,三者联用适用于治疗伴有心烦易怒者。

药理学研究显示:钩藤含生物碱类化合物,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镇静作用,在心脑血管系统中具有降压、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6];黄芩、杜仲均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及血管阻力[17-18];益母草包含水苏碱、二萜类、黄酮类等有效成分,具有抗氧化、消炎及抗凋亡等药理作用,能够发挥血脑屏障保护作用[19];天麻所含的天麻素能够抗凝、降脂,可显著改善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脑部微循环,增加脑部血氧供应,解除眩晕等症状[20];石决明含碳酸钙、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21];川牛膝包含皂苷、甾酮等有效成分,具有调节心血管、免疫系统等药理作用[22];桑寄生含槲皮素等有效成分,能够降低血压[23];夜交藤含有的夜交藤苷成分具有缩短入睡时间和提高入睡率的作用[24];茯神主要包括多糖类、三萜类、挥发性成分及微量元素等,具有中枢抑制、镇静兴奋性神经元等作用[2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针灸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提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PCIV 肝阳上亢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后,联合组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脑卒中低危率及BA、RVA、LVA 血流速度均高于针灸治疗组。提示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PCIV肝阳上亢证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卒中风险和眩晕程度。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PCIV 肝阳上亢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和眩晕程度,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阳上亢钩藤天麻
附子联合MPTP诱导肝阳上亢型PD小鼠亚急性模型与慢性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不同产地钩藤的药用成分含量及不同温度烘干的影响
你知道食天麻会引起“药驾”吗?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测定乌天麻和红天麻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肝阳上亢与肝阳化风证大鼠模型脾淋巴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HPLC测定钩藤药材中钩藤碱、异钩藤碱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