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入路径在“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应用

2023-12-11 08:45王水英姚济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妇产科思政课程

王水英,姚济芬

(杭州师范大学 临床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医学生担负着维护人类健康、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特殊使命,责任重大。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这一“隐性思政”的功用。

高德毅等[2]指出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有助于将课堂主渠道功能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多所院校相继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但医学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医学特征不突出、教学形式刻板生硬、协同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3]。如何更好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妇产科学”是医学生必学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蕴含着丰富的能浸润医学生思想的思政素材,非常有利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当前,已有一些有关“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4-6],但大多以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思政元素的挖掘及教学方案的设计为主。本文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例,改变单纯以教师理论说教模式植入思政内容,而采用灵活多样的适合现代大学生的教学手段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贯穿妇产科教学全过程,以期为临床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教学对象

选取杭州师范大学2019级预防医学专业49名学生为教学对象,其中女生31名、男生18名。在第五学期的“妇产科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二、教学方案

“妇产科学”涉及生命的形成与诞生以及妇产科疾病的预防与诊治。结合“妇产科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及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提炼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其中,敬佑生命和感恩奉献是“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与特点。“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见表1。

表1 “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三、实施形式

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合作学习模式。课前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3~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由组合。学生自主选择思政主题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先后,小组成员在课前分工完成资料收集、整理(或讨论心得体会)及PPT制作,课中由小组代表汇报并回答同学提问,最后教师点评总结。课程结束后,小组间相互评价打分,作为平时成绩之一。

四、多元融入路径的应用

(一)大师故事

选取“妇产科学”先进代表人物,收集他们生动感人的典型事迹,小组内学习并分享自己的体会感悟,课堂上汇报。在绪论章节,以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林巧稚为代表。如一小组选取林巧稚曾经说过的话“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另一小组选取的是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向林巧稚求助事件。新生儿溶血症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在不孕症与辅助生殖技术教学内容中,以中国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为代表。某小组分享了张丽珠当时已在英国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这一事迹。学生通过这一件件具体事迹的讲述与分享,感悟医学前辈“爱国敬业、刻苦钻研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这有助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问卷调查

在学完妊娠生理与妊娠诊断的知识点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我是怎么来的?”调查问卷表内容主要涉及母亲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的基本情况,班内讨论选取最佳设计方案。学生通过与父母的对话填写问卷表,了解自己母亲的妊娠史和自己的出生史。任务小组对问卷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讨论。如在正常分娩课堂上,展示班级同学的出生方式、出生时间和出生体重等数据分布图。如出生方式:自然分娩29人,剖宫产20人;出生月份则分布在2—12月,其中9月最多,占8人。在孕期检查课上,展示母亲孕期体重增加数据及有无并发症。通过调查问卷,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神奇、珍贵和伟大,生命是无价的,要珍惜和爱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观,也由此激发对父母和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感恩之心。这种问卷调查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涉及面广,又与自身关系密切,深受学生喜爱。问卷调查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提高了学生对“妇产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图表制作能力等。

(三)情境体验

通过角色模拟体验了解孕妇的日常生活。课堂上,让学生佩戴不同孕周(孕5~9月)的孕妇假肚子道具来模拟孕妇,模拟孕妇行走、爬楼梯、下蹲、平躺及跑跳等日常生活行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活动,感知随着孕周的增加,孕妇的负担在不断加重,一方面能更好地理解妊娠生理章节中的专业知识点,即妊娠期母体各个系统都出现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一方面深刻体会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尤其对于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女性。体验过后,学生纷纷表示孕妇真不容易,以后会更加关爱女性和感恩母爱,若生活中遇到孕妇,自己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这种体验活动直接触动了学生,体现了思政教育意义。另外,产前检查实验课主要是进行孕妇腹部触诊和听诊的操作训练。因为面对的是模型,学生往往忽略隐私的保护和必要的人文关怀。因此,这种模拟让学生体会到了人文关怀和隐私保护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医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具体的病案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防医学专业“妇产科学”案例分析以妇产科疾病的病因、诊断及如何预防等专业知识点为主。现重新设计教学案例,加入含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背景素材。如有关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案例中,加入婚前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多次人工流产等病史资料。学生在病例讨论分析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如盆腔炎的好发因素,也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即让学生认识到洁身自爱、自尊自强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爱观和道德观。在羊水栓塞的案例中,加入医护人员分秒必争,最后抢救成功的背景,抢救人员除了产科医护人员,还需要儿科、麻醉、血液、检验及ICU等多学科密切协作。学生除了了解羊水栓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体会医护人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精神,同时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从而增强集体观念,树立大局意识。

(五)政策解读

“妇产科学”以女性为研究对象,女性的健康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保障母婴健康,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颁布了很多有关女性生殖健康的政策。在《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章节,引入免费婚前医学检查、产前优生检查及免费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政策的解读;在《妊娠合并肝炎》章节,引入新生儿免费乙肝疫苗接种的政策。在《子宫颈肿瘤》章节,介绍对育龄期女性进行免费“两癌”筛查的政策;在讲解这些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入相应政策的解读,凸显国家始终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六)热点讨论

与妇产科相关的新闻事件由于牵扯复杂的伦理道德及社会因素,往往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以新闻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挖掘其蕴含的教育意义。热点讨论以课外为主、课堂为辅的方式开展。利用钉钉平台,发布相关的社会新闻热点(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小组成员课外讨论分析总结,课上展示点评。新闻事件分二类:第一类以正能量为主,如中国首例子宫移植女子成功妊娠分娩;出生体重仅490克的“巴掌宝宝”创造生命奇迹;熊猫血孕妇术中大出血,杭州民警立即出手相助。这些新闻报道反映出中国“妇产科学”在很多邻域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潜移默化地渗透当代大学生要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二类以警示为目的,如某某明星的代孕事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后审判的第一例婚姻撤销案。通过这些新闻事件,除了讨论与妇产科专业相关的知识点,学生能深刻理解作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守伦理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七)影视欣赏

相对于文字,影视剧通过画面直接冲击人们的视听感官,具有更直观形象的优势。推荐一些与妇产科有关的影视剧供学生课外欣赏,写观后感并组内讨论。如《大爱如天》,是以林巧稚的生平事迹为原型,反映她一生献身医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部电影;《生门》是一部与生育有关的纪录片,反映人性、医患关系、家庭关系等;《手术两百年》展示人类手术发展的历程,其中涉及有关剖宫产的起源及剖宫产术中大出血自体血回输等内容。这些影视剧既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又能拓展妇产科相关知识,并了解医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医学前辈们的智慧与努力,增加医学生职业认同感。

结语

课程结束后进行了有关“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问卷调查,发放49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结果显示,“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达到了预期的成效。47名学生赞同“妇产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1人表示无所谓。97.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对“妇产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93.8%的学生认为,加强了敬佑生命、感恩奉献的思想意识。89.6%的学生认为,有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1.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自己综合能力的提升,如问卷的设计、数据的统计与分析、PPT的制作及演讲技巧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7]。教学方法是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若单纯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理论说教模式植入思政内容,难以引发学生共鸣,收效甚微,甚至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结合现代大学生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等特点,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我们采用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师故事、问卷调查、热点讨论、情境体验、案例分析、影视欣赏及政策解读等多元化方式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妇产科学”专业教学中,受到学生的高度认同。“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既丰富了专业课自身内涵,活跃课堂气氛并提升了教学效能,又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希望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能更好地将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有效衔接,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妇产科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要看妇产科医生了 我要准备些什么?
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7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