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阈下沧源岩画保护模式探究

2023-12-13 04:02杨亚旭
河北画报 2023年20期
关键词:沧源交互技术岩画

杨亚旭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一、沧源岩画保护现状

沧源县位于云南省西边,与缅甸交界,内部多河流交错,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本地的民族主要以佤族和傣族构成。从当地考古发掘可知,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该地区内活动。

沧源岩画调查兴起的时间较早,最早的调查于1965年由汪宁生在民族调查中首次发现并初步记录了沧源岩画。之后又陆续发现新的岩画点,整个调查过程延续17年。正式调查起步于1978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带队进行了图像采集,之后的1982年又进行了第三次的调查和图像采集。

沧源岩画主要分布在沧源境内各处大、中山石壁之上。迄今发现的岩画集中分布于沧源县东北境。目前,在沧源境内所发现的岩画点共有十处,绘画面积约400平方米,共计图像约有1000余个。①从绘制技法的分类来看,岩画可分为涂绘类岩画和凿刻类岩画,沧源岩画属于前者,其保存受环境影响较大。从图像颜色上来看,沧源岩画总体呈现通体红色,测定识别出其中含有赤铁矿成分。从图像形状来看大约可分七类,包括为人物、器物、房屋、动物、神祇和神话人物、自然物、符号和手印。

如何防止岩画被进一步破坏,一直是岩画保护的一大难点。从沧源岩画的现状来看,保护问题同样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人为破坏和自然损害两种问题。

首先是自然环境问题。沧源岩画主要分布于崖壁之上,岩画对崖壁本体的依赖度高,如果岩壁出现问题,将对岩画造成严重影响。滇西处于喜马拉雅地震带位置,曾发生过较大地震。②在沧源岩画中,发现好几处位置有裂隙,容易导致岩体失稳、掉块并产生裂隙渗水等现象,造成岩画本体被破坏。

其次是人为破坏。在沧源岩画的调查报告中显示,由于沧源岩画在没有人工监管,曾出现过一些国外游客敲砸岩面的情况。同时,由于部分岩画点与当地村民没有隔离,村民的放牧、耕作的道路与岩画点之间未形成屏障,岩画表面容易受到人为影响,并在考察中发现,本地人对于岩画信仰逐渐缺失,存在对岩画进行涂画的现象。

除了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之外,在沧源岩画的基础数字著录方面也存在标准统一的问题。虽然在《沧源岩画的研究》和《云南考古》中都有收录沧源岩画,但是两书收录数值存在一定差异,同时除了《沧源岩画的研究》一书以外,其他出版书籍并未完整披露岩画图像,无法断定数值的差异究竟是由于统计标准的差异还是调查中原始数据的差异。目前能找到的一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沧源崖画》,这是由沧源县文管所管理的正式岩画档案资料。在此资料汇总中详细绘制了岩画点,但是绘图方式不够专业,并且也存在岩画点不够精准的问题。③

二、岩画数字化概念及应用成果

数字人文技术是将数字技术应用于人文学科研究的交叉学科。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的技术,对人文资源进行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便于对人文学科做更好的量化研究。其研究方向包括资源数字化、数据管理、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

资源数字化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使文字与图像等资料通过计算数据、量化分析等形式,形成大量的原生数字资源,并通过对文本和图像的编码,构建出较长时空跨度的数据知识库。数据管理技术建立了一套新的人文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体系,通过对数据库中的数据,如文本、时空、社会关系等分析,建立数字资源的数据化链接,建立新的知识单元组织和关联关系,可帮助发现事物潜在的趋势、逻辑关系。可视化技术是运用计算机图形学将繁复的数据进行加工,将抽象数据进行具象的视觉表达,通过视觉元素帮助人们更快地理解数据的含义。交互技术是数字人文资源的可视化后,根据不同的任务类型呈现不同的交互形式。主要以虚拟现实作为依托,可让公众通过计算机接口,如鼠标、显示器、电子手套等与计算机生成虚拟环境交互。

目前,国内对于岩画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应用已经初见雏形。在资源数字化方面,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从2018年建立了“银川世界岩画馆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库除了采用了三维虚拟技术对岩画的复制记录其图像资料。此后,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拓展到岩画本地保护外,当地还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了周边环境保存,包括三维模型、岩画石的正射影像、岩画区域三维交互、岩画区域航拍视频以及岩画区域空中全景等环境记录,并申请了“贺兰山岩画区域测绘与本体数字化留存项目”。④

数据库管理是为了将数字资源更好地统筹和应用起来。目前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岩画、乌海桌子山岩画已经投入建设在“一体化”管理与监测平台,并且宁夏贺兰口岩画点也已经完成了第一期的基础工作。⑤数据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得岩画保护、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将发挥更好的作用。

在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可视化技术是岩画实现其展示功能,让公众可以更直观获取岩画信息的一种手段。可视化技术的利用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类常见的应用场景在数据库中,主要方便行业人员对岩画进行研究。如在宁夏贺兰山虚拟的数据库随时可调取相关数据实现对数字典藏的、查看、研究以及互动等各种功能。另一类是对行业外的观众进行展示时,可视化技术在各个媒体端口的应用、使岩画数字化展示起到更直观的效果。

交互技术在可视化的前提下,加强观众参观的沉浸式体验。例如2022年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中同步推出元宇宙花山岩画项目,4分钟体验片运用目前最先进的 MR前沿技术、智能交互技术和虚实共生技术,实现了眼镜中的虚拟场景与LED屏幕的真实动画场景的高度融合,实现虚实叠加与互动,是目前国内外所有行业应用中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最前沿、集合程度最高的成功案例之一。

岩画相对比一般文物,有分布面积更广、对环境的依存度更高等特点。比起依靠物理加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手段,依靠岩画资源数字化、建立数字库等手段,不仅仅是对传统岩画管理手段的一种补充,更为其进行保护、管理及研究保存和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拓展了岩画工作者的研究思路,为跨学科、跨区域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在沧源岩画中,大量出现羽人图像、牛图像等典型的岩画图像,这类图像与沧源周边其他地区的岩画图像高度相似,研究者通过数据库之间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宏观地将图像数量、图像所在环境等因素作为研究变量,分析出不同地区间岩画的异同。

另外,应用可视技术和交互技术,为岩画成为网络虚拟中“可观可感”的文化景观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

三、沧源岩画数字化可应用领域

相比北方岩画,南方如沧源岩画这类涂绘类岩画偏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领域,常年湿热保存条件更加艰难,岩画数字化建设更为迫切。沧源岩画数字化的应用可分为后端储存和前端宣传两大部分。后端储存包括资源数字化和数字平台管理两部分。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岩画专门的负责机构将负责所有的岩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只能依托本地政府主导,才能推进当地岩画管理调查工作。当地管理机构可直接将早期调查数据和图像资料为基础,建立沧源岩画的图像数据库。当然也可参照宁夏贺兰山岩画项目制管理模式,与相关技术公司或机构合作,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岩画数据库建立。档案数据库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岩画本体的详细记录,包括对岩画图像、岩画点制作材料与方式等资料的微观记录。二是对岩画环境的记录,包括岩画点的具体地理位置、周边地质环境及岩画的整体三维影像的宏观记录。三是对沧源岩画的阐释,包括民族学档案、民间神话故事、前期研究汇总等资料。

沧源岩画资源的数据库建立,可以让研究人员在特定的平台快速调取和查阅资料,为进一步打造交互式虚拟岩画系统,让观众随时通过互联网实现岩画参观奠定基础。

在沧源岩画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为了方便进一步实现岩画资源的传播、交流和展示功能,同时方便数据资源的调取,则需要打造岩画一体式管理平台。一体式管理平台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数据平台式的管理,可借鉴宁夏贺兰山及内蒙古乌海桌子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先例,将岩画数据库、资产信息等数据上传至统一平台,方便之后对沧源岩画的管理、研究和保护。

一体化岩画管理平台的建立,能辅助研究者从宏观角度发掘沧源岩画的内在叙事逻辑,另外,在沧源岩画中,存在数据统计口径不一致的问题,如能建立起一体式平台,既能将岩画研究者从繁琐的查阅、整理资料的工作流程中解放出来,也能精准校正岩画数据。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除了沧源岩画之外,在云南乃至西南片区,如能实现岩画平台的推广和使用,可以使得岩画保护工作开展得更为便捷。

在后端的数据库建立和一体式平台管理的均建立好的基础上,前端的宣传可以发挥沧源岩画资源最大化。这部分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可视化技术的使用,二是交互技术的应用。

可视化是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分支。具体而言就是运用计算机将繁复的抽象数据加工,以实现具象的视觉表达。可视化可以将知识进行宏观分析,预测趋势,同时也可以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沧源岩画可利用网络为媒介实现岩画的可视化。参考现有应用领域,如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及数字博物馆两大类。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如公众号、b站、短视频平台等可通过沧源岩画知识的科普、岩画保护宣传、岩画研究推送等内容,加强对岩画文化的宣传。

交互技术即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形式使得建立起人与计算机的互动。一般岩画内容使用到交互技术的领域有网络浏览设计和虚拟现实。其中,网络浏览设计是最为常见的一类。传统媒体信息传递有单向性特点,相比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以UGC创作为主导更突出信息的交互性。岩画在网络上内容较常见,虽然现在各个网络平台都有交互技术,但是在岩画宣传中实现交互功能并建立起创作者与观众长效互动的案例并不常见,岩画内容的创作者并未摆脱传统单向性传播模式。沧源岩画如能在网络平台里建立与公众互动的内容,并建立以沧源岩画为主体的用户社群,传播效果将会大幅提升。

其次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往往是可视化技术结合的具体应用方式,

岩画通常发现于文明的边界地带,岩画的诠释与其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无法实现将岩画环境所携带的信息全面展示出来,但通过数字博物馆,结合VR技术,可让观众沉浸于岩画环境之中,提升观众的视觉空间体验。例如故宫等博物馆对其藏品、建筑、档案等进行复原,最终形成了的数字漫游作品。

同时,在调查资料中显示,沧源岩画中长期承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破坏双重压力,有部分岩画点已不适合观众现场参观,物理形式的保护手段固然重要,建立数字博物馆实现沧源岩画的再生也是保护现有图像信息延续的必要手段。

另外,在一些文化遗产的研究中,交互技术还包含了关联关系技术和文化分析技术。⑥关联关系是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交互技术探究对象之间潜在的关联。文化分析是通过量化的形式研究文化内涵,主要面向人文学者用来科学研究,但这两类交互技术在岩画领域目前应用较少。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沧源岩画数字化还可与旅游、研学教育等融合,进一步加强宣传效果。如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景区就曾尝试建设智慧景区,建设主要包括官网建设、生态预警与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智慧旅游系统、智能导游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A系统七个方面。⑦智慧景区的建设主要依靠环境、资源以及人口因素,从沧源岩画与花山岩画基础建设情况来看,沧源岩画完全仿照花山岩画建设一样的智慧景区并不现实,但是其中有些模块可以借鉴。如生态预警与安全管理系统。和花山岩画一样,沧源岩画受当地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较大,可利用GPS、GIS、RS技术对沧源岩画进行动态检测,并实时将相应数据传输给决策系统实现动态监管功能。其次是智慧旅游系统,沧源岩画可协同周边已开发旅游景区,在数字库基础上,利用影视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制作一个小型的旅游系统。如“花山岩画导览”小程序,可提前设置岩画点和景区旅游线路,游客根据自己的偏好设定旅游线路,同时也可在系统中设置互动游戏或讲解,加强游客对于沧源岩画资源的理解。

此外,文化遗产数字化研学也是近年来的趋势。例如敦煌开办的“敦煌寻星——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研学营”的研学项目,将数字化与文化遗产保护,遗产空间展示与传播、敦煌美学设计等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即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播了敦煌文化。沧源岩画也可以用数字化媒体为依托,打造新内容的作品,拆分沧源岩画中可用作教育的元素,将其与教学、教辅资料结合,以本地区的学校作为重点宣传对象,让沧源岩画以新的形式走进校园。

四、结语

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创新文化,借助科技手段,与岩画这类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结合,有利于沧源岩画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在数字人文趋势下,建立“沧源岩画数据库”和“一体化管理平台”既可精准监测沧源岩画数据,也可实现多学科交叉互动、多平台信息共享的可能。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与交互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互联网宣传平台,可以让沧源岩画以更生动的数字化形态进入大众视野。沧源岩画数字化在文旅融合、研学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也将形成跨行业交叉互动,进一步提升沧源岩画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

注释

①汪宁生.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03.

②李明富主编.《沧源佤族自治县志》,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8年版第64 页。

③范琛.略论岩画的实体保护——以云南省沧源岩画实体保护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

④左长缨,潘晓,刘思文等.宁夏贺兰山岩画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J].民族林艺,2023.

⑤同上

⑥侯西龙,王晓光,段青玉.数字人文视域下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22.

⑦董金义.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数字文化遗产智慧景区建设[J].对外经贸,2021.

猜你喜欢
沧源交互技术岩画
China builds digital image database for 72 petroglyphs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虚拟交互技术系统的优势与应用分析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在媒体的应用和前景
VR交互技术在中小学拓展课程中的应用
沧源佤山实现“航空梦”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孜孜荣岩画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