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契机 创造时机 激发动机

2023-12-13 06:41顾月明
小学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顾月明

〔摘    要〕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课程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以探究实践为主要形式。抓准动手“做”的契机,用新方式俘获1~2年级学生热爱科学的芳心;创造动手“做”的时机,用新视角减缓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的坡度;激发动手“做”的动机,用新思维撬动科学课堂的学习。

〔关键词〕  小学科学;动手做;科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01    028-030

课程标准指出,我们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科学学科中,我们怎么让学生去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建构科学能力、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这些素养呢?这必须让学生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只有在活动当中才能真正形成这样的核心素养,这就是所谓的做中学。

一、抓准动手“做”的契机,让学生热爱科学

1~2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手,如何保护并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培养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态度、涵养科学精神呢?无疑,动手做是我们为他们开启科学教学的必经之路。

热爱是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必备前提。1~2年级学生眼里充满的是对周围的好奇,是对事物满怀探索的灵动。他们活泼、好动,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就投其所好,给他们充分动手“做”的机会。

(一)巧用动手“做”,发展学生好奇心

1~2年级学生对科学课堂起初是没有具体认知的,谈不上感兴趣。如何带领他们“走进科学”?第一课是要动足脑筋的,“见面礼”要吊足他们的胃口。教师提供完整的大蒜头、小铲子、松软的泥土、空的酸奶杯,身体力行地开展一场“大蒜种植大比拼”活动也许是个很不错的主意。1~2年级学生在亲自动手种植中尽管会遇到困难,但新的体验会让他们兴趣盎然。在认识了大蒜的外形和结构后,学生就会分小组掰蒜瓣进行观察。接着,通过思考“种大蒜需要什么?”引领学生认识种植需要的材料。“种蒜瓣哪头朝上?”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等他们迫不及待地完成种植好大蒜并浇水时,“比比哪一组的大蒜先发芽”“看看谁种的大蒜长得好”将科学活动延伸到后续大蒜的养护活动。一场看似简单的科学活动,让学生亲历小小科学家的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激发了学科学的兴趣。

(二)妙用动手“做”,保护学生求知欲

1~2年级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心。课间嬉闹的声响,是他们和空气打招呼、和影子捉迷藏;墙根下驻足凝视的身影,是小动物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眼里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水是蓝色的、绿色的、银色的,那是他们看到辽阔的大海、夏日蓝藻暴发后的河道、暴雨倾盆时的“水”的样子,是观察的结果。他们从观察中引发思考,在探索中激发求知欲。如在“比较水的多少”活动中,小组成员用烧杯、量筒、圆底烧瓶等容器比比谁的水多,运水、分装水都是学生力所能及动手“做”的过程,但如果让他们随意发挥那肯定一片狼藉。此时,教师提示:“比比哪组在装水过程中洒掉的水最少。”这是引发学生思考动手“做”的技巧。小心翼翼、借助漏斗、下面垫个脸盆接水,学生愿意在活动中总结失败的教训,从“不洒掉水”中,学生比较了各种形状容器的大小,这也是学生操作技能的进步。学生满满的自豪感,使科学活动妙趣横生。

(三)活用动手“做”,提高学生学习力

一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容易将对科学的认知局限于书本的文字和图片。如《做个小侦探》一課“雪地上的脚印”,如果一下子要求看图片解释发生了什么,很多学生可能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教师就可以根据这幅图开发动手做的活动,动手画一画或者贴一贴动物的脚印是怎么前进的。一年级学生根据已有认知很快确定脚趾朝前的行进方向。学生的观察力集中到图片上,辨认出走进和走出图片的位置。观察力到位,推理的能力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大小不同的脚印走进图片聚集到一起,到大脚印独自离开图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进行科学推理。学生的学习力在他们的爱好中被激发出来。沿着学生的喜好,顺着学生的思维,灵活动手“做”,科学的启蒙学习力会向阳而生。

二、抓住动手“做”的时机,减缓新生入学坡度

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科学课动手实践的机会多,是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如何减缓入学适应的坡度,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深层动机,让其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实践。

(一)创设趣味情境,弱化学习的功利性

幼儿园已经有比较系统的项目式游戏,1~2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在游戏中开展活动,游戏又是具有趣味性的。所以在1~2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弱化学习的功利性,为他们创设更容易接受的趣味性的游戏情境更贴合他们的认知习惯,而不是一开始就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标。抓住学生喜欢动手的特征,用动手“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弱化学习的目的性。如在教学《感官总动员》一课时,教师提供了各种颜色和形状的珠子、口味不一的茶包等丰富的材料,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官体验。首先,教师设计了“趣味串珠”游戏,要求小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颜色、形状和材质不同的珠子分类串珠。由于此游戏有趣又有挑战性,一下子就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看颜色、摸材质、摇声响等方式分类串珠,从中明白了部分感官的作用。接着教师又设计了“蒙眼品茶”游戏,学生带着兴趣泡茶、品茶,在游戏中体验了科学活动。

(二)搭建思维支架,完成探究目标

科学学习需要学生亲身感受、感悟和体会以及亲历观察实践和操作的过程。在1~2年级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适时地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搭建思维的支架,可以帮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家经历的探究过程,从中发现、总结和归纳,深入理解学习的内容。如在教学《树叶变黄了》中,教师如果直接问:“树叶是怎样变黄的呢?”对于1~2年级的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教师带着他们去校园的银杏树下捡拾漂亮的落叶,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完成一幅渐变色的粘贴画,这就为学生搭建了目标框架。他们在捡拾银杏落叶时就会注重收集不同颜色的落叶。这一亲身体验比直接给他们现成材料要有意义得多。在完成一幅渐变色的粘贴画过程中为了实现“渐变”的效果,学生就会观察分类。“黄色和绿色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接下来黄色会怎样分布?”这些问题搭建了学生思维过程的支架,粘贴的动手过程也变成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惊讶地发现银杏叶变黄的规律,深化了探究目标。接着教师又提出:“除了银杏叶,其他树叶是怎样变黄的呢?”从而把学生的兴趣继续延伸到课后,家长的参与也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助力,从而为科学探究开辟新的视角。

(三)纵横学习内容,发展学习能力

纵横是纵向内容和横向内容,其中纵向内容指幼儿园里学到的知识。1~2年级学生在幼儿园接触的科学活动融合了很多元素,活动前的调查收集、没有限制的创作、趣味的研究等,逐步培养其学习能力。进入一年级,继续沿用丰富的活动设计能缓解新生的不适感。横向内容指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部分。一年级学生正需要从听、思、讲中培养学习的能力。秋日的校园里,遍地的落叶衍生了科学的课堂。捡拾树叶、观察树叶、描述树叶,在学生容易接受的活动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他们发现落叶的大小、颜色、形状的不同,教师引导对比、描述,使用学习用品测量的活动融合了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内容。做好纵横衔接,学生乐于接受,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也养成学习能力。

三、激发动手“做”的动机,教学生学会学习

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习惯也是科学探究的习惯,抓住1~2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做中学”的动手实践习惯,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观察、去动手、去创作,养成主动“做一做”的探究习惯。

(一)巧设动手“做”任务,养成合作习惯

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科学学习活动往往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1~2年级学生缺乏合作的心理基础,也缺乏有效合作的经验,教师要从规则和实操等方面入手。一项巧妙的动手做任务,能让学生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如“纸杯叠高”活动有技巧有合作,要求学生在纸杯上套一根皮筋,皮筋上分别系四根棉线,在手不碰纸杯的情况下将纸杯叠高。这项任务要靠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只有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目标。为了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谁拿材料,谁打扫整理等,做到人人有事干、人人要动手,小组分工和责任担当就明确了。

(二)制造动手“做”机会,促进做中思

对1~2年级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实际上要沿着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来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再为他们创设符合他们特点的情境,促使其在活动中不断思考,甚至生成新的问题。新问题激活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他们的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科学学习的习惯在科学活动中慢慢滋生。在《玩泥巴》一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泥巴娃娃,并问:“你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泥巴娃娃呢?”“那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泥巴呢?”这样使学生有了足够的兴趣,也就有了探索的动力。“去校园里找找”是为学生创造挖泥巴的机会,大树下的泥土、花坛里的泥土都被搬到课堂。引导哪种泥土适合捏泥巴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不仅能丰富学生對泥土的认识,还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创造动手“做”活动,培养用科学能力

在一年级的教学中,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践的活动非常多。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科学实践活动,让1~2年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比如“滚小球”的实验,开展“滑滑梯”大比拼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多种滑法,根据教师的引导和提问逐步发现比赛的规则。听声音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敲打发声、模拟自然现象的声音等等,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上单纯被动“听”。还可以做一些小制作,比如铅笔加长器、用胡萝卜做轮子、做小风车……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会制作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在1~2年级的科学课堂倡导动手做,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探索力,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同时也契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只要踩准动手做的点、巧借动手做的力,帮助1~2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上养成思维的习惯,那热爱科学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成就学生心目中的精彩。

参考文献

[1]董立福.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科学实验创新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0):40-42.

[2]亓兴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科学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22(20):5-7.

[3]保佳媛.让学生从“爱玩”到“慧玩”:浅谈小学低年级科学“慧玩”教学策略[J].小学生(下旬),2021(9):105.

[4]陈丽萍.低年级小学科学教学的创新和优化[J].当代家庭教育,2020(5):132.

[5]孙庆庆.小学低年级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9):83.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