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和探索

2023-12-20 18:39曹冬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创型双创型粤港澳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给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加强高职院校“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既能满足区域内创新创业环境的需求,又能提高外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面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教育模式过于传统、课程设置较为滞后、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外语课程设置,创新外语教学方式,加快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外语实践交流合作创新平台,建立人才实践能力评估和激励机制,全方位提升院校“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关    键   词]  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外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69-04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大湾区要成为教育和人才的高地,实现引才、留才、育才的协同创新机制。而与其他著名湾区相比,大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储备,为人才引育提供了独特优势。各级政府在人才协同方面高度重视,通过设立“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等先行先试区域,为人才流动和合作搭建了桥梁。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人才高地的目标,广东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优化了人才协同的宏观环境。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需要思考和探索如何培养“双创型”外语人才,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1]。

一、高职“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意义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设计和创业发展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关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强调了推进全社会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的重要性。文件还提出了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的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适应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在高职教育中有效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需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来推动区域内的国际化合作与发展。同时,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市场的密切交流,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外语人才提供专业的口译、笔译和跨文化交际服务,培养“双创型”外语人才有助于满足这一需求。优秀的外语人才可以通过与国外创新团队的合作、跨文化市场的拓展等方式,为大湾区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培养“双创型”外语人才,推动学生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批判思维、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创新创业领域中成功,还可以为其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开辟更多的发展可能性[2]。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既能满足区域内创新创业环境的需求,又能提高外语人才的綜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大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二、高职“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过于传统

现代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沟通和翻译技能,企业和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外语基础知识和娴熟的语言技能,还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思维。然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部分高职院校还延续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外语课程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语人才的发展和应对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另外,外语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对滞后。外语专业创业教育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需要整合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然而,不少外语专业教师对大湾区创业机遇缺乏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又缺少专业创新技能融合协同的经验,只能是生搬硬套开设创业课程,课程内容照本宣科,盲目效仿其他院校参加创业竞赛或举行创业讲座,努力营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氛围,但在培养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创业能力方面效果甚微。

(二)课程设置较为滞后

一些高职院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陈旧,未能跟上外语教学的最新发展趋势,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竞争力。首先,外语教学领域不断发展和更新,各种新的语言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外语课程设置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无法提供最新的知识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知识滞后于行业发展的步伐。其次,随着外语应用领域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果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应用场景和技能要求,可能导致他们毕业后的技能和知识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影响其职业发展和竞争力。最后,部分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获得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机会,无法锻炼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工作挑战的能力。这将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职场要求。

(三)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他们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对于外语专业来说,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还需要关注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和趋势,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思维。然而,高职院校在“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外语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缺乏高层次的专业骨干教师和具备双创思维的教学人员。这些教师无法满足培养“双创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无法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第二,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创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与业界的紧密联系。然而,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多数来源于学术界,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了解不够深入,无法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案例分析[3]。第三,培训机会有限。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经费限制或其他原因,无法给外语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发展培训机会。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可能滞后于当前的“双创”教育需求,难以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国际理念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新时期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发挥地缘优势,紧密对接湾区人才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为人才高地“赋智”“赋能”。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学习方面的创新能力,以使他们在社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实践项目合作等,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商业环境,了解行业需求,提前适应职场要求。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各种实际情境和例子,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与英语人士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国际通行的语言,英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创新创业的必备技能。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概念、市场环境等,指导学生制订创业计划、进行市场分析等,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外语课程设置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要推动跨学科融合,引入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创新创业、跨文化沟通、经济学等,与外语学科相互融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能够综合运用外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融合可以在课程设计中结合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关于创新创业的案例,运用外语进行相关讨论和分析。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了解在跨国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并通过外語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其次,要确保外语课程与时俱进,紧跟当前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可以引入最新的商务英语、科技英语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应用能力。学生可以学习与科技相关的词汇和表达,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同时还可以学习有关跨国商务中的商业沟通技巧和国际商务法律知识。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商务环境[4]。最后,可以针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将外语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与创新创业课程相互配合。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创新项目、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运用外语进行团队合作、项目策划和市场推广等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有关国际创新创业的案例和经验,了解国际创业的特点和挑战,为将来的创业之路做好充分准备。

(三)创新外语教学方式

首先,可以引入“互联网+”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融合互联网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立体化教学平台,“互联网+”教学强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学习内容,而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海量信息和可视化、交互性等特点也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可以拓展教学信息的广度和深度,还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大学慕课、微信公众号等工具扩充教学资源;可以采用微课、线上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集中答疑等方法,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预习、复习、答疑和深入练习等学习环节,并在课后根据自己的知识接受情况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运用互联网平台实现新内容、新体系、新方法和新手段的有机结合。

其次,高职院校需要投入适当的资源建设虚拟实验室所需的技术设施和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连接、虚拟实验软件等。同时,为了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适合教育目的的虚拟实验软件和平台。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考虑开发自己的定制化虚拟实验软件和平台,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针对不同的外语学习目标设计和开发相应的实验内容,可以包括语音对话模拟实验、写作评估实验、文化交流实验等。实验内容的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符合现实情境的实践机会。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参与虚拟实验,并获取实践经验,高职院校可以设立指导和评估机制。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实时在线互动、答疑解惑等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估方面,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验成果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估[5]。

(四)加快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为此,可以提供更多外语教师培训机会,加大对外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化、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课程,提升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可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师交流与互动,分享经验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交流项目,通过赴国外交流、学习和培训等,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要支持教师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促进教师在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另外,可以通过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建设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和教师素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海内外教师的合作,推动国际化教育合作[6]。

(五)搭建外语实践交流合作创新平台

首先,根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外语实践平台,包括语言实验室、口语角、模拟外语环境等,提供学生进行实践的场所和设备。这些平台可以模拟真实的外语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建立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外语技能。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器,让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具体来说,学校的创业孵化器可以提供一站式的孵化服务,帮助学生从创意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通过提供办公空间、设备和资源支持,学生可以将他们的创新创业想法变成现实,并进行商业化推广。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孵化器还可以作为一个共享资源的平台,让学生分享设备、工具、图书资料等资源,相互协作和学习。此外,学生可以与其他创业团队、导师和行业专家进行合作,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反馈,提升实际创业的成功率。

最后,学校可以积极拓展与国外高校和创新创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合作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全球化的视野和经验。学校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7]。可以举办创新创业主题的文化活动,组织创业讲座和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了解。

(六)建立人才实践能力评估和激励机制

首先,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外语人才需求,需要建立科学化、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比如,可以针对不同语种的外语人才需求,制订评价指标。一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要求,确定需要培养的外语语种,如英语、葡语等。二要针对每种语种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制订相应的评价指标。例如,评估英语听说能力时可以采用口语表达流利程度、听力理解等指标。其次,粤港澳三地应加强语言人才培养协同规划,通过合作与协调,共同构建跨地区的创新创业型外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例如,可组织跨地区的创新创业项目,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地区的实践环境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际性,还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和企业代表参与评估过程。他们可以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与实际需求紧密对接。

同时,为使人才获得自我成就感和实践参与积极性,要重视引入“过程性评价”,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求,通过技能大成果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在项目中展示创新创业能力和外语能力。例如,可以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要求学生在团队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外语模式的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商业模式创新等工作,并通过项目成果来评价学生的表现。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外语演讲与写作大赛、对外技能大赛等,组织学生进行外语类商务模拟演练,要求他们在团队中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商务谈判、市场推广等活动。

四、结束语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发展区域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在培养“双创型”外语人才方面面临着新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湾区内商贸、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化,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双创型”外语人才不仅仅是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将使他们在湾区的创新创业中更具竞争力和适应能力。而传统的外语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湾区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利用地缘优势,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应用能力出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外语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在线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教学指导;需要加快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搭建由外语实践平台、校内外专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创业孵化器等组成的“双创”实践合作创新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给予学生鼓励和动力,使其更有信心参与“双创”实践,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林晓玲.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39(3):196-198.

[2]廖建.拓展“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的战略思考[J].国际公关,2020(6):89-90.

[3]林晓玲,陈政雄.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职“双创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5):68-71.

[4]韩美凤,高小涵,徐春明.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5):513-518.

[5]姜微.“双创”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22(10):122-123.

[6]卫晓旭.外语专业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28):6-7,14.

[7]尹貞姬.“双创”视角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10):47-50.

①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共建课题“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1GZGJ163);2023年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公共英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曹冬梅(1980—),女,汉族,广东河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创型双创型粤港澳
红山文化玉璧创型理念及功能研究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新高考形势影响下英语教育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现状及“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建设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立体裁剪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