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2023-12-22 06:33农美萍杨美寺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农美萍 杨美寺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主题为例,建议教师将教科书的内容和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关联起来,使人文主题情境化、单元要素任务化、习作教学任务细致化,降低单元习作任务的难度。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单元习作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5-008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凸显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语文课标》)的具体要求。

《2022年版语文课标》和教科书指向的目标一致,都是以语文知识为载体,让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获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它们实现的路径有所不同,学习任务群通过特定情境下的学习任务综合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而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则通过双线结构下语文要素的线性训练达成目标。本文根据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特点,将教科书的内容和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关联起来,使人文主题情境化、单元要素任务化、习作教学任务细致化。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主题为例。教师可将习作教学任务分布在任务群的多项学习活动中,使语言积累、阅读交流、练笔训练、口语表达等板块的学习为单元习作教学服务;以单元习作为核心,围绕若干个学习任务,设计指向写作的学习活动,使单元习作不再被割裂和孤立,而是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一、聚焦写作任务

(一)整合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阅读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习作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为了落实语文要素,编者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根据课文特点,每篇课文侧重的学习任务有所不同,《古诗三首》重在景物描寫,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作者如何观察景物以及由诗歌拓展开去,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美轮美奂的画面。《爬山虎的脚》重在观察植物,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作者如何观察植物以及练习描写有关植物,还要结合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学做观察记录。《蟋蟀的住宅》重在观察动物,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作者如何观察动物以及练习描写有关动物,还要结合课后的阅读链接,体会观察日记的形式,了解课文是如何将观察记录写成观察日记的。教材还让学生对三篇文章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表达进行分享交流、归纳总结。在进行单元习作时,无论学生选择观察景物、植物还是动物,他们都可以结合前面归纳的观察方法开展片段练习。在“口语交际”板块,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单元习作,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段时间观察动物、植物或景物的过程。虽然这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教师这样设计,既能使学习任务群更加完整,又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内化吸收到外化表达的转变。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分布如下页表1所示。

(二)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性”是学习任务群的特点之一。情境性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引子,更是贯穿语言实践活动从始至终的背景,支撑和引领整个单元学习过程。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学习任务,成为写作的主人,就要将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有代入感,担当具体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营造真实情境,引领学生的写作学习走向写作实践。

在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将本单元核心任务抛给学生:“请你编一本《我眼中的动物、植物或景物宣传册》,介绍自己这段时间以来,仔细观察的一种动物、植物或景物,用心感知它的变化过程,将变化的过程拍照片或画图画,完成观察记录表,再对观察记录表进行整理,形成观察日记。”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即将进行的表达训练做好准备。教师还可以将全班学生的日记汇编成册,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动物、植物或景物宣传册,再召开“动物、植物或景物介绍会”,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景物的变化过程介绍给指定的同伴,从而使每篇习作都有明确的读者和明晰的交际目标。从中,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可以是种植者、养护者,也可以是推介者。在介绍、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听取建议并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二、分解、完成写作任务

小学语文教科书努力构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能力发展训练体系,将必备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常用的学习方法或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要素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统筹规划训练目标的序列,并按照一定的梯度,落实在各个年级的相关内容或活动中,努力体现语言文字训练的系统性。根据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特点,教师应将语文要素和学习任务统一起来,通过学习任务的一一落实,推进单元整体教学,为单元习作教学助力。

(一)练习“观察景物”,完成任务一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分别对夕阳下的江水、不同角度的庐山、雪中的梅花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学生学习观察的典型范例。尤其是第一首《暮江吟》,很适合指导学生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展开想象”是这首诗最值得学生借鉴的写作方法。教师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进行本单元的第一次小练笔。

有的学生根据练笔要求,写出了如下文字:“夕阳西下,天空慢慢地暗了下去。这时,仿佛太阳在做最后的努力和挣扎。突然,天空亮了起来,一道霞光穿透云层,云朵被点亮了,仿佛被包上了一层金边,闪闪发光。这道光一直射到江面上,江面火红火红的,好像水和天都连在了一起。一时间,竟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光了。太阳没有照到的那一边,则被水草映成了青绿色。偌大的江面一半红得耀眼,一半绿得深沉,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学生将眼睛看到的景物进行想象,把观察到的景象变成文字,这就是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从“体会内化”到“倾诉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后面的单元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练习“观察植物”,完成任务二

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是“观察植物”的经典范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从“放大看”和“整体看”两个角度细致观察了叶子的颜色“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叶子的静态“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那么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叶子的动态“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等。课文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的描写也非常细致到位:像蜗牛的触角、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还用了一系列动作“触”“变”“巴”“拉”“紧贴”等详细介绍了爬山虎是怎么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第二自然段尤其值得学生借鉴和模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和动态美之后,再布置相应的练笔任务:给学生提供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也用上“放大看”和“整体看”两种方法细致观察(如下页图2)。第一文段注重引导学生写出花朵的细微变化。第二文段更进一步,要求学生将“眼睛看到的”和“心里想到的”结合起来,这也回应了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中提到的“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细致观察的方法支架,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为后面的完整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练习“观察动物”,完成任务三

本单元第三篇课文是《蟋蟀的住宅》,课文主要从蟋蟀住宅的特点和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两方面来写。作者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写得非常有条理,先写它如何选址,接着写住宅外部的特点,最后写内部的特点。笔者认为,本文中最值得学生借鉴模仿的是第七自然段,在该段中作者用一系列动词“扒”“搬”“踏”“推”“铺”来表现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如图3)。

关于动词的连续运用,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学生描写动物活动的能力,如写兔子吃食、鸭子戏水、母鸡下蛋、猴子爬树等。教师可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练笔,进一步体悟动词连用的妙处;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对第二篇文段进行练笔,进行动物外形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综合写作训练(如图4)。

这样训练,既能让学生掌握动词连用的表达妙处,又能使大多数学生“吃饱”、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好”。

(四)总结观察方法,完成任务四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了三种观察方法给人的启示:(1)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2)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3)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第一个要求是细致观察,怎么样才算细致?笔者认为,就是要围绕一点,放大去看。例如,对爬山虎的脚的描写“像蜗牛的触角”“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课文的插图就是一张放大了的爬山虎的腳的图片,这也提醒教师和学生,细致的观察就是放大去看;《雪梅》中的“梅香”“雪白”,是作者调动了身体的感官进行细致的观察。第二是连续观察,写出观察对象的变化。《蟋蟀的住宅》描写了蟋蟀从秋天到冬天修建住宅的过程,这正是连续观察;别的昆虫随遇而安而蟋蟀却慎重选择住址,通过这样的连续对比观察,生动地写出蟋蟀住宅的特点;《爬山虎的脚》中“叶”的颜色变化和“脚”的形状变化,正是作者细致和连续观察的体现;《暮江吟》展现的“夕阳斜射江面”“江边赏月”两幅画面,表明作者多次在不同的时间段到达江边观察。第三是把观察到的现象融入自己的思考,表达当时的想法和心情。如阅读链接《燕子窝》中写道:“它们的窝就应该是这样的——这就是家的大门啊!要不然,这对燕子可怎么进它们的家呢?”“我当初骂雄燕子懒,看来是冤枉它了。”“他是不是在焦急地等待窝里的小燕子出世呢?”正是作者观察燕子不同表现后的思考。《题西林壁》中所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的是作者看庐山后的思考。说到底,观察方法即“细致”“连续”“思考”。

(五)落实单元习作,完成任务五

本单元基于学习任务群,围绕“学会观察景物、植物、动物的基本方法,会写观察日记”这个核心任务,进行了三次练笔。三次练笔都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第一次是在课文原有景物的基础上拓展想象写;第二次跳出课文内容,提炼出观察的方法,然后用该方法来描写其他植物,比第一次练笔的难度更大;第三次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用恰当的动词来描写动物的活动,又要求学生用前面学过的观察方法来观察动物的外形特点,这是对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三次练笔既相对独立,又都指向单元习作,后一次练笔是前一次的巩固和提升。这就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单元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进行单元习作时,无论选择的是动物、植物还是景物,都会产生“我曾经写过”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实践证明,能力稍弱的学生喜欢就曾经练笔过的片段,增加一些内容,补充合成一篇完整的观察日记。如第二次练笔中,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完成了榕树的根须部分描写,学生只需要再增加一两段对大榕树的枝叶或者树干的描写,就可以顺利完成本单元习作了。能力中等的学生,可以模仿第二次练笔中的第一语段的形式,按照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观察太阳花、向日葵或者别的植物;可以模仿第三次练笔中的第二语段,不再写小鸡,而是仿照这样的模式,从动物的外形、吃食、活动等方面展开描写。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全抛开所有的练笔内容,独立地整理观察记录表的内容,细致生动地描写景物的变化,如夏雨来去匆匆,晚霞色彩绚烂;描写植物的生长过程,如绿豆发芽,大蒜长苗;描写动物的变化过程,如蚕宝宝变成飞蛾,新买的宠物从陌生到熟悉。从学生习作完成的情况来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习作教学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即使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其单元习作也能达到基本要求。

(六)召开作品介绍会,完成任务六

在学生完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后,教科书对习作评价提出明确要求:整理观察日记,在小组内分享;评一评,谁观察得细致,内容记得准确。说到“评价”,被评价的人总会有不安:担心自己是不是哪里没写好,会被同学或者老师指出来;担心某个地方这样表达,同学们会不会笑话自己,等等。有别于教师评或者学生互评,“作品介绍会”的方式既满足了“评”的需求,又能充分展示“介绍”的过程。例如,在作品介绍会上,介绍者(种植者、养护者、推介者)向同伴介绍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植物或景物,希望同伴认真倾听并给自己一些肯定、表扬或者建议。这就促使介绍者精心准备介绍的内容,同时倾听者也需要考虑如何提建议才能让介绍者愿意接受。介绍者接受了倾听者的建议,才会激发想要把作品修改得更加完美的欲望。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倾听者给出合理可行的修改建议。倾听者可以参考表2来表达自己的听后感受。

当介绍者按照倾听者的提醒,修改好自己的作品后,就可以在校内或者班内开办作品展,把图文并茂的观察日记展示出来。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关注,就会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进一步写作的兴趣。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单元习作教学,以单元习作为核心,遵循以下教学步骤:首先,整合单元内容,设计指向写作的学习任务,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任务群;其次,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聚焦写作任务;再次,组织单元活动,把核心任务一一分解;最后,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任务群的实践者、修正者、完成者,教师则是引导者、辅助者、陪伴者,不仅突破了习作教学的时间瓶颈,而且降低了习作难度,使学生写作信心倍增。通过上述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每一次任务中均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3):78-87.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