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画选题的价值观引领

2023-12-25 02:31CaoGa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题材选题美术

曹 刚/Cao Gang

2020年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成立,成员多达77人。这一举措充分体现出在新的形势下相关专业机构对历史画的重视。历史画,由于其题材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使得它具备了不同于其他类型美术作品的教育宣传作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上始终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一、历史画的概念界定及发展沿革

不同于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形式的分类方法,历史画的界定依据是它的题材。追溯词源,历史画一词来自拉丁语historia。阿尔伯蒂在他的名著《论绘画》中谈道:“画家的至高成就是historia。”①该书的中文译者认为:“Historia起初并不是指艺术中的某种类型或者方法,它有事件或者叙事的含义。”②从阿尔伯蒂著作的内容来看,这个概念的外延包含但显然不仅限于历史画。这位文艺复兴早期理论家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绘画传统,学院派的美术理论中,历史画因其技法难度和崇高的目标而被认为是最高级的绘画门类。③与欧洲略有不同,中国对历史画的定义强调了“有时还包括描绘与作者同时代事件的绘画”以及“画家在表现上,一般呈现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④

在笔者看来,强调“有时还包括描绘与作者同时代事件”和“理想化、典型化的方法”是有必要的。历史画的一个无法绕开也毋庸讳言的特点,便是它的宣教功能。与作者“同时代”,不但能够让作者的感受更真切、更强烈,对观众来说,也具有更强的情绪感染力。而“理想化、典型化”无疑根基于具象写实的创作手法。真实而典型的形象更容易与历史事件产生关联,同时也更能够让观赏者产生情感共鸣。美术史上偶有非具象的历史画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虽然就艺术水平而言,这件作品已有定论,但是从教化作用方面来看,无疑是大打折扣的。不难想象,一个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观众,面对一幅几何化、符号化的作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必然是有障碍的。

关于中国历史画的最早记载,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谈到屈原写《天问》的动机时这样描述:“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关于屈原是否因看了描绘楚国先贤的壁画有感而发才写了《天问》一诗,学术界仍有争论。王逸的叙述虽然有很大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无其他旁证或实物佐证。目前发现最早的历史题材绘画作品应该是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和墓室壁画。其后历经各朝各代,均有历史画存世。晚清后,国门被列强打开,但东西文化的交流也在客观上得以加强,西方舶来的油画成为新的历史画表现形式。尤其是抗战爆发后,历史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受苏联影响,中国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活动。“八五新潮”之后,由政府部门或专业机构组织的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减少,历史题材作品更多呈现出画家本人对历史的个体思考。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国内的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有组织、规模化的创作和展示形式再次升温。

世界范围内,历史画的源头追溯大致始于古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时期。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构图、透视、光影、材料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学院派统治欧洲画坛之后,历史画被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语言转向,在西方美术界,历史画渐趋式微。虽偶有类似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蒙克的《马拉之死》等作品出现,但显而易见,画家在绘画的形式探索以及观念追求方面的兴趣远超历史画的教化意义。而以巡回展览派为代表的俄罗斯绘画以及此后的苏联绘画,却将历史画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1949年之后的中国美术界。

二、中外经典历史画选题的价值观呈现

因历史画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其必然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倾向。这种倾向既有时代特点,同时也具有个人或集团(画家本人或委托人,包括私人收藏家、教会、王室、政府部门等)特点,而题材的选择则是这种价值观的直接呈现。

汉代画匠身份低微,故两汉时期的历史画仅体现统治阶级政治立场的价值观。选题以两类居多——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的神话故事,以及“孔子见老子”“二桃杀三士”“荆轲刺秦王”等历史典故,显然与汉代的社会风尚从初期的黄老之术盛行到武帝后的“独尊儒术”有关。魏晋以后,上流社会人士进入绘画界,一方面推动了绘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逐渐呈现出作者个人的价值取向。《步辇图》的作者阎立本是唐贞观年间的刑部侍郎,这件作品选取了吐蕃使者到长安觐见唐太宗的场景作为题材。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向唐求婚未得许,于是在公元638年猛攻松州,被唐军击败。至此真心希望与唐和好,在640年再派大相禄东赞向唐求亲。阎立本的选题正是唐太宗乘坐宫女抬着的步辇来到会见使臣的场所的瞬间。经过隋末的大乱,初唐时期四海承平,太宗的文治武功让这个大病初愈的国家迅速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在作品中展现接待外使的场面,能够体现盛唐四海宾服的气象。然而,画家想要表达的似乎还不止于此。以宫女抬步辇接见使者并非正规礼仪,按惯例唐皇应“白纱帽,亦乌纱也;白裙襦,亦裙衫也;白袜,乌皮履,视朝听讼及宴见宾客则服之”⑤。或许这种随意的、非正式的方式可以体现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但有学者却认为“唐蕃如此重大事件以‘非正式’方式表现,也有唐代使臣于政治交往层面轻视对方的意图”⑥。笔者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与盛唐的情景不同,“衣冠南渡”后的宋代画家则在历史题材作品的选题中更多地表达失地之痛。《采薇图》即为这一类作品中最典型的代表。李唐在“靖康之难”中被掳去北方,后逃回宋朝,担任画院画师。根据弃病的研究,南宋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之后重建画院,《采薇图》便是在此期间完成。⑦作品取材于商末周初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劝说周武王不要兴兵伐商,劝说失败后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最终饿死的故事。是时,宋高宗已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并于当年冤杀抗金名将岳飞。李唐创作此画的政治立场显而易见。元人宋杞所作题跋:“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发也。”诚如是。徐悲鸿于1940年完成的《愚公移山》与《采薇图》的历史背景有几分相似。其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意志薄弱者对前景悲观消极。1939年底,汪精卫与日本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彻底走上了卖国投敌的道路。徐悲鸿选此题材作巨幅历史画,意在激励全国人民发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到最后的胜利。该画在国内外多次展出,为鼓舞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看外国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选题多用宗教故事。然而怀抱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家们却并不满足于仅在表现手法上体现其价值追求,仍然努力寻求题材上的突破,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一例。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超越时空,齐聚一堂,为文艺复兴艺术家那个宗教外衣包裹的人文主义灵魂作了最好的诠释。18到19世纪的法国绘画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又一次高峰。1784年,大卫完成了他的巨作《荷拉斯兄弟的誓言》。作品取材于罗马历史故事:荷拉斯三兄弟将代表罗马城与来自阿尔巴隆加的居里亚斯三兄弟决斗,决定战争的胜负。巧合的是,这幅歌颂古代英雄的作品展出四年后即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结合大卫积极投身大革命运动的事迹,这种巧合不是预言,恰是他在这件作品中倾注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这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选题,在大卫的其他作品中也屡见不鲜,有的借古喻今,有的直接取材于当时的现实,如《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马拉之死》等。印象派之后,历史画的地位在西方绘画界逐渐下降,但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受卫国战争影响,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以战争题材为多,如杰伊涅卡的《彼得格勒的防卫》、梅尔尼科夫的《波罗的海军人的誓言》、拉克季奥诺夫的《前线来信》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画题材对于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国度。一直以来,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教育的重视始终如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历史画因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工作重心的差别,历史画的选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其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我国的历史画创作选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革命历史题材,这类作品的代表有徐悲鸿的《人民慰问红军》(1950年),吴作人的《过雪山》(1951年),周令钊的《五四运动》(1951年),罗工柳的《地道战》(1951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1952年),艾中信的《东渡黄河》(1955年),王式廓的《井冈山会师》(1957年),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1959年),全山石的《宁死不屈》(1961年),林岗的《狱中斗争》(1961年),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的《秋收起义》(1973年),陈逸飞、邱瑞敏的《在党的“一大”会议上》(1977年),陈逸飞、魏景山的《占领总统府》(1977年)等;其二,以这段时间发生的抗美援朝、中苏珍宝岛争端等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的作品,有董希文的《抗美援朝》(1951年),靳之林的《罗盛教》(1957年),周祖铭的《上甘岭》(1959年),何孔德的《出击之前》(1963年)、《生命不息,冲锋不止》(1972年),郑洪流的《跨过鸭绿江》(1977年)等;其三,以中国人民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历史画创作,有李琦的《农民和拖拉机》(1950年)、刘海粟的《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1956年)、王文彬的《夯歌》(1962年)和马常利的《大庆人》(1964年)等。

这一阶段在题材选择上的三大类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首先,经过一百多年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强国之路,有必要对这一段革命斗争历史进行回顾和总结,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其次,中国有着一个新生大国的蓬勃朝气,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也是足以激励和鼓舞人心的;最后,结束战乱和压迫的中国人民终于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人民的建设热情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题材。

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同时,“文革”的历史也需要做深刻的反思。政策的调整体现在文艺创作上,与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伤痕文学”同步,“伤痕美术”成为当时的青年画家表现的一个主题。在1979年的“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中,几位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包括高小华的《为什么》,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王亥的《春》等。此外,在“伤痕美术”思潮期,另一件震撼人心的美术创作,便是陈宜明、刘宇廉、李斌所作的连环画《枫》。这段时期创作的历史画,更多体现出艺术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立思考。诚如《枫》的作者所言,“在用绘画重新表现这个主题时,有一种很大的激情,促使我们竭力如实地去表现这一代青年在当时的纯洁、真诚、可爱和可悲,用形象和色彩,用赤裸裸的现实,把我们这一代青年最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们看”⑧。除了反思之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为建设国家、保卫国家贡献青春也成为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贝家骧的《昨天今天明天》、汪建伟的《亲爱的妈妈》等。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的创作选题更多彰显出青年艺术家的独立思考。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术界的创作主力多数保有对于“文革”的深刻记忆,甚至有些作者本人就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政治运动中。除了群体意识之外,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地显出一种个体思考。在历史画选题上表现出宏大叙事的作品相对减少,出现了更多以小见大的感人细节。如汪建伟描写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的作品《亲爱的妈妈》,没有选取血肉横飞的真实战场,而是以一个年轻士兵给母亲写信为切入点,多了一份人性和温存。

针对性训练5:某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如图2所示的食物网,若甲流向乙与其直接流向丙的能量比例由1∶1调整为1∶2,且调整比例前后A同化的能量不变,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___倍(保留两位小数)。

第三阶段,本世纪初以来的历史画创作新举措。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于1951年、1958年、1965年和1970年组织了四次大规模的历史画创作活动。前文所述的“第二阶段”,政府组织的大型历史画创作较少。进入21世纪之后,由国家层面组织的历史画创作活动开始增多,2004年以后,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等多次。虽然从组织形式上看,似乎与第一阶段相同,然而从选题分析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项目,选题有特殊要求,暂且不论。另外两个项目在覆盖面和包容度上远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题材”可比。“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里面出现了“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血战台儿庄”和“1944·中国远征军”等表现国民党军队抗战的题材。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则把目光聚焦在从古到今的文化变迁上。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与〈农政全书〉》一画,出现了外国人利玛窦的形象,借用历史题材表达了包容、开放的大国胸襟。

这一阶段选题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自信”。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国家走过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这种“自信”也写在这一阶段历史画的选题中。

四、结语

历史画具有教育人、感化人的作用,选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一方面表达出作者的个体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是时代特点和主流价值观的体现。我们正处于走进新时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这种教育的价值尤为明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同时又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深刻领悟、积极贯彻二十大报告的精神,从选题角度分析历史画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群众喜闻乐见;

2.注重精神内涵;

4.具备世界眼光。

中国数千年的灿烂历史,为历史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历史画创作“应坚持艺术创新和精益求精,坚持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充分发挥美术家的智慧和才情,肩负起对历史的责任”⑨。

注释:

①[意]阿尔伯蒂著,高远译:《论绘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8页。

②高远:《历史与神学的象限——historia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画”理论》,载《美术》2018年第9期。

③参考《新编牛津艺术词典》中关于历史画的定义。

④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关于历史画的定义。

⑤参见《旧唐书·志第二十五·舆服》。

⑥谢继胜、朱姝纯:《关于〈步辇图〉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18年第4期。

⑦详见弃病《李唐生卒年考》,载《美术研究》1984年第4期。

⑧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关于创作连环画〈枫〉的一些想法》,载《美术》1980年第1期。

⑨同⑦。

猜你喜欢
题材选题美术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创意美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