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2023-12-26 05:40朱雨炜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理论

朱雨炜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一、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及观点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其认为个体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来。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多次尝试并逐渐减少错误的过程。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分正强化和负强化。当个体出现某种行为后,通过激励增加行为的频率称之为正强化,奖励、鼓励等都属于正强化。负强化是指当个体出现某种行为时,通过某种手段减少此行为的频次,包括批评、惩罚等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创设某些教育情境,通过奖励和惩罚达到教育效果。观察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另一重要观点。该理论强调榜样示范作用,同时重视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的作用以及个体的自我塑造过程[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典型模范引领和激励学生,也可以选取身边的优秀榜样循循善诱教导学生。

(二)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人在面对问题时,经过内心的积极组织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动机的推动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后果(C)并非由外界诱发性事件(A)引起,而是由个体自身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B)引起。合理的信念产生正常情绪,不合理的信念产生消极情绪。情绪ABC理论强调通过改变不良认知和非理性信念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或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教育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非理性观念,重构合理信念,克服不良情绪,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所有行为由五个层次的需要引起,且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达到的需要水平不同,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是积极主动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3]。他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的环境,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育人方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扮演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会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晦涩抽象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教育心理学可以为教师制订教学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运用教育心理学中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注意等所揭示的规律进行教学或教育工作,让原本晦涩难懂、严肃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思想作为心理活动的结果,在育人过程中,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运用教育心理学中需要、动机、情感、情绪、意志、目的、行为等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探究其思想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在动机,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由此把握其产生思想问题的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落实教育活动。相应地,教师依托教育心理学有效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探索学生的内外部动机,追寻学生的目的,进而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预测,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变化,对于错误的、有害的价值取向及时制止纠正,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明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拓展教学思路,针对不同特征类型的学生在课上采取多样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另外,在学生出现人际关系、情感、生活适应等心理问题时,也可以结合教育心理学知识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对其进行引导、疏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新的特点和趋势,并且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仅依靠“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教育形式是绝不可行的。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师生双向交流,增强彼此亲密性,使谈心谈话走心、走实。并且,教师可以依托科学的理论知识,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扬长避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品质

有效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更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防止出现意识形态偏差。教育心理学知识也为教师开展自我教育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心境、性格、动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全面认清自身个性品质的优缺点,从而发展积极的方面,克服消极的方面。

三、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以人为本思想缺乏,教育理念偏窄

一方面,有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今,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性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性地吸收想要获取的知识。所以,单一地采用理论教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知识接收的客体,无法达到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式影响,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更多在于学生身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忙于应付解决学生各类突发事件,忽视了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4]。这明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违背。

(二)教育方法僵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创新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仍以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主。课上,教师“一枝独秀”,学生“默默无闻”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课堂下,说教简单机械,往往是学生出现问题后通过校纪校规对其加以劝诫规范,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或不足,忽视对其自身优势的教育引导。另外,“填鸭式”的课堂沉闷枯燥,教育内容不新颖,难以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理论也未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真正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提升非常有限。

(三)家校沟通不畅,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佳

思想政治教育从不是孤立进行的,是存在于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大环境之中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内容[5]。然而,如今部分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以大学就应该谈恋爱、逃课、旷课、夜不归宿为傲,教育环境消极。另外,生源的扩招致使一个辅导员往往需要带几百名学生,可能经过一学期辅导员还无法将自己所带学生认全,更不用说与家长有效沟通学生的在校情况。

四、教育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研究心理状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1.结合个性特征理论。个性特征理论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除去较为稳定或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部分外,其他能够让自身与他人有效区分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正是应用了此理论。在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运用个体心理特征理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6]。

2.结合需要层次理论。无论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其他教育的实施过程,都必须紧密联系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形成良性的动机,以此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实际困难[7]。同时,根据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需要上升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推动学生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让学生将成长成才的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结合人格心理特征理论。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具备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气质是人在处事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种整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气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性格是人在面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8]。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绝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和力度

1.合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理性情绪疗法是一种帮助个体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情绪困扰的心理治疗方法[9]。不合理的信念包括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我国大学生多数处于18~24岁的年龄阶段,此时其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念尚未稳定。加之互联网海量信息的冲击和西方文化渗透,学生时常会出现迷茫或认知偏差。对此,要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找出认知偏差的具体原因,合理调整学生的认知结构,纠正错误的认知。

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和促进。这与现代教育倡导的师生观不谋而合。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着尽可能多的信息、自由和安全的学习环境,以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同时,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适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强化分类指导,确定统一性和差异性要求[10]。

(三)完善自身,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

其身正,不令而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自身品德修养、学识见识影响学生。另外,为使思政课程达到理想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采用反馈式教学法,在师生互动中得到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对话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四)整合多重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应仅是物理上的环境,还应包括校园文化、网络氛围、社会舆论,由此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教育合力。在学校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优美的校园环境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要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在社会方面,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信息时代,学生每天接收大量信息,其中不乏消极言论、错误观点和谣言。我们应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在家庭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转变不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特别是针对心理问题学生,高校要加强家校联系,与家长共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