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

2023-12-26 05:40史渊艺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民办高校辅导员

史渊艺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一、问题提出

辅导员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学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学院、学生、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学生问题的主要解决者、学生发展的核心引导者。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有新高度、新措施和新机制,既要沿用好方法,又要改进老办法,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新办法。随着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展不断推进,社会问题解决、国家政策倡导、社会治理服务等方面更加专业。作为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之一的学校社会工作,在解决学生学业困境、情绪疏导、职业规划、特殊事件(如校园暴力、自伤、自残等)等方面具有预防和治疗的功能。因此,社会工作的嵌入,必将给予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以新思考、新思路和新理念,有利于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笔者从辅导员和学生两个群体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

民办大学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具体如下。

1.心理素质不强,突发事件频发。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多样化问题,首要的便是学生群体自身的问题。当前,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素质较差、自我承受能力较低的现象,抑郁、焦虑、躁狂等症状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自杀、自残、被骗事件。

2.网络素养较低,政治意识薄弱。大学生政治意识薄弱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微信、微博、QQ、抖音等成为传播信息的主流平台。部分学生因缺乏理性思考能力,在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就将一些图文影像资料发至网络。面对未经甄别的信息,容易随波逐流,从众跟帖转发表态,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自学自助能力差,思想依赖性较强。在部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一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往往是“灌输式”学习。遇到问题时,较少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直接先找辅导员询问,自主能力较差,试图依赖外界的力量解决,具有依赖性思维。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

民办高校因其自身属性,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1.专业理论知识薄弱,专业实务经验不足。当前,辅导员队伍不断强化,整体素质不断增强。在辅导员招聘公告中,除了对学历、政治面貌、学生干部经历、辅导员工作经历有严格要求外,专业要求不限。一方面显示了辅导员招聘的包容性,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辅导员队伍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辅导员的专业咨询和指导能力不足。另外,从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来看,逐渐趋于年轻化,教龄短,间接导致部分辅导员缺乏足够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2.专业工作技能欠缺,专业服务方法单一。辅导员面对烦琐的学生问题和行政性事务工作,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在不同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提出了明确要求,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在日常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处理事务性工作时会出现本领恐慌、捉襟见肘的情况。在专业方法方面,工作方法传统且单一,一些辅导员采用榜样示范、教育感化、谈心谈话等方法,大多为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说教,常规工作方法实效性不足,工作效果欠佳。

3.工作价值理念模糊,服务意识不强。专业价值理念具有导向功能,可以在思想和方向上对工作者予以指导[1]。当前,辅导员在专业化和职业化方面面临瓶颈。辅导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缺乏一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理念的指导。因价值理念的模糊和角色的偏差,导致辅导员队伍整体的素质不高。

三、社会工作嵌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可及性

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具有耦合性,在内容、价值观、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社会工作是秉承“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宗旨,基于专业理论基础、伦理原则,运用专业方法展开的助人活动。辅导员是管理学生日常事务工作,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价值理念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和尊敬人。

1.敬业。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于专业和实务的根本态度和立场,不仅涉及该专业的性质和科学精神,也涉及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对服务对象、机构、工作和社会的态度[2]。从事社会工作需要有强烈价值情怀的人,社会工作和辅导员一样,都是做人的工作,而这些人或多或少地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工作者保持耐心,用爱和专业方法去解决问题。民办高校辅导员和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者一样,缺少一定的编制保障。对此,辅导员要保持初心,敬业为生。

2.接纳。接纳表示接受、相信和尊重,但这不表示辅导员要毫无立场地接纳对方的价值。有血有肉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既保持中立,又要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在学生事务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往往会面对不同的学生问题,面对矛盾双方,不应偏袒某一方,而是应该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思考和判断。在日常的谈心谈话过程中,接纳也是我们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的润滑剂。

3.自决。自决即自我决定,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的,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当前,部分大学生依赖性很强,遇到问题直接就找辅导员。例如,在考级考证方面,辅导员结合现实条件给予一些建议,学生往往不会思索是否适合自己就开始实施。

4.个别化和尊重。个别化和尊重有共通之处,个别化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个别化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看到了服务对象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在学生日常事务工作中,辅导员应做到不因籍贯、家庭经济条件、性格、学习成绩等歧视学生,相反,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详细收集各班级学生的基本信息,并做到动态调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为日后谈心、谈话提前做好功课。

(二)角色优势

社会工作主要担当的角色有服务提供者、支持者、管理者、资源链接者和政策影响人。这些角色,对于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主要向服务对象提供心理咨询、意见咨询、物质帮助等。社会工作应用教育、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取得的成效,对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有指导意义[3]。辅导员要细心、热心、恒心,做好服务工作,平衡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逐步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深化育人内涵。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服务对象时,努力成为其积极行为的支持者和鼓励者,在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部分高校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遇事不经个人思考,直接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问题,依赖性较强。对此,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克服困难的能力十分重要。在校园的志愿服务中,涌现出了一批有能力、敢担当、不怕苦的“宣传员”“引导员”“排查员”,他们用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平安和谐有序的校园,辅导员要积极用言语和行动对其进行支持、肯定和强化。

3.管理者。社会工作者在过程中要对与服务对象的诸多资源和信息进行管理,以高效完成工作。辅导员承担着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和行政事务的管理者角色,如何做好管理者是辅导员的必修课。辅导员工作职责多,面对的学生也多,因此,如何有序做好对学生的信息和资源管理是一门技术活。学生档案、班委信息、党团建设等资料需要建档,实现纸质信息与电子信息相结合,及时动态更新,保障日后查档和交接工作。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推进运行过程程序化和标准化。辅导员要加强能力锻炼,通过经常性的业务培训,在办公、办文、办事中塑造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既要严格管理常态化,又要避免管理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4]。

4.资源链接者。资源链接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凭辅导员一己之力,有时难以顺利开展工作,难以顺利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争取其他群体、部门的资源。辅导员要学会通力合作,与同行、毕业学生、社会人士等群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在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面,要积极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沟通联系,共同致力于学生问题的解决。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辅导员需要积极动员手中资源,如校企合作单位、毕业学生推荐等帮助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5.政策影响人。某些问题并非单一地由个人心理、生理因素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外界社会因素影响。社会工作者就是将基层的问题通过合理渠道向上反映,以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部分学生难以认同管理者的政策和通知的内容,辅导员要积极畅通民情反映渠道,如使用信箱、QQ群,开展座谈会等,及时汇总并反馈给政策制定者。

(三)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主要有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遵循个别化、真诚、接纳、同理、保密的互动规则,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理论,运用支持性技巧(如专注、倾听、同理、鼓励等)、引领性技巧(如澄清、对焦等)和影响性技巧(如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等),通过接案、预估、计划、介入、结案、回访等程序,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个案工作方法可以贯穿辅导员工作的始终,这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的重要突破,有利于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身体问题、违纪违规、学业困难等情况。小组工作方法是基于一定的小组目标,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使小组成员发挥潜能、互动分享、解决问题、提升功能、促进发展。小组工作可以帮助解决存在共性的个案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率。在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该方法可以在学业困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问题、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社区工作方法是工作者界定社区内的问题和需求,发掘社区内部资源和动员社区外部资源,引导社区居民自助、互助,进而化解社区矛盾和冲突。大学宿舍、大学校园如同一个微型社区,社区工作方法可以帮助辅导员解决社区内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成立公寓网格化服务中心,定期进行培训,学习管理技巧,与宿管阿姨充分联动,发挥学生干部和宿舍信息员的作用,形成“辅导员+网格员+公寓阿姨+信息员+学生干部”多方联动的体系。定期开展公寓文化节、寝室文化节,提升学生宿舍的凝聚力。

四、社会工作视角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一)完善辅导员招聘要求和机制

当前,辅导员招聘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社会人员为辅,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要建立健全辅导员招聘要求和机制,提高辅导员招聘的专业要求,除了传统的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或专业外,要兼收并蓄,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助力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搭建辅导员社会工作交流平台

当前,高校存在多种形式的辅导员工作坊和学习研讨小组,学工部门或较有经验的辅导员可以牵头推动搭建交流平台。有兴趣的辅导员可以报名参与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当前,绝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或研究生专业,可以由学工部门牵头联络社工教学人员,带领辅导员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理论和实务知识。同时,要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探索“辅导员+社会工作”方向的思政课题,真正促进专业化。

(三)加强辅导员自身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角色优势、工作方法对提高辅导员的学生管理能力意义重大。因此,作为有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辅导员,要主动作为,看到社会工作对本职工作的弥补和提升作用。循序渐进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加强学习社会工作知识。在实践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有利于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既站稳辅导员的工作立场,又积极借鉴社会工作的有益经验,厘清辅导员和社会工作相互结合的范围[5],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结语

所谓“地基不稳,地动山摇”,辅导员工作是高校的基础工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关乎学生成长、学校稳定。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离不开已经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各个专业和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涵养。社会工作与辅导员工作存在众多耦合性,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有益探索。同时,社会工作的嵌入,也可以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成熟、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丰富的实践土壤,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民办高校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