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教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策略研究

2023-12-26 05:40蒋晟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蒋晟兰

(桂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引言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2]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多次寄语,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遵循。如何赋予思政课以生命力和共情力,又以何种手段和方式彰显其思想性和理论性,落脚点最终会聚焦于教师,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对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认识和把握。思政课亲和力的形成与再增长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点与关键,也是增进师生共同获得感的有效途径,专题式教学是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形式。鉴于此,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探究如何基于专题式教学的实践提高思政课亲和力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遵循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有效融合的土壤。教学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校场域内传授的知识,主要指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有针对性地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广义的教学内容则指人们在不受时空限制的前提下从多领域、多途径习得的知识或经验。专题式教学能在以教材为依托的基础下,整合因时而进的教学素材和资源,以问题为核心,综合分析使用材料,回答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关切的问题。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让学校内的思政小课堂联系不受场域限制的社会大课堂,实现思政课育人“不断线”,专题式教学是最好的落脚点,其基本遵循则是讲好思政课、提升亲和力的关键。

(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1]从教育教学的维度看,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基本的教育规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字、语言和历史的学习与传承,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看,就是将先辈创造的知识和技能、经历的改革和建设,在接受时代更替和岁月洗礼后以有价值的知识的形式传递给后人,用于指导下一代的社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获得了学习者对知识的认可和价值认同。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必须让有信仰的人去讲信仰,让有理论的人去讲理论,专题式教学的思政课堂必须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其内涵就是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二)坚持因时而进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实现学以致用,讲理论要深入浅出,悟思想得启蒙发散,在润物无声中培养价值观。要拉近课程与学生间的距离,就必须保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环节的与时俱进,其本质就是创新。因此,思政课的教学应彰显其价值链条和逻辑体系,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还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激活他们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全面且深入地把握学情,因材施教。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来自五湖四海,教师要把握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总体特征。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各不相同,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研究领域趋向专业化和精深化,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呈现不同的群体性特征,教师学情调查研究要涵盖知识基础、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话语方式,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实施个性化教学。

(三)坚持整体性与片段性相统一

专题式教学必须依托课程实施方案和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谈专题设计。教师须深入思考并掌握教材的逻辑框架,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或分化,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逻辑性及科学性进行论证和编排,组合形成横向的“小专题”或纵向的“大专题”,实现教学内容整体性与片段性的统一。

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坚持不断拓展学习空间的广度、知识的理论深度、历史的厚度和实践教学的宽度。每门思政课的特色和教学侧重不同,若要学习者对某一问题学懂、弄通、用好,就需要教师进行多门课或多个学科的专题教学设计,架构具有内在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的教学专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根本、最重点的问题,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链为牵引线,营造问题情境,以达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目的。营造沉浸式学习空间,突破学校的场域限制,同时在大数据时代借力多媒体平台和数据库,克服专题式教学中时间碎片化、内容片段化、呈现方式单一化的困境,有机把握学科间的整体与片段、学习时间上的系统与碎片、教学内容择取上的分化与整合,既“破”又赋予思政课生机与活力。

二、提升亲和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目标,传统的思政课堂与大学生似乎总存在距离感和边界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传统课堂中的思政课教学只提价值要求而忽略知识是价值的重要载体,导致知识性与价值性脱离分化,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亲和力的本质为认同,认同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与政治性,它所释放的阐释力和创造力可有效消除思政课与大学生的边界感和距离感。

(一)亲和力是讲好、讲活、讲深道理的发力点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课程功能和内在本质的重要论断,要上好思政课就必须掌握教学规律,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提升亲和力,凸显思政课求真、扬善、显美的价值。思政课彰显的亲和力来源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良好转化,是为什么讲道理、讲什么道理、怎么讲道理的层次递进,是学生对知识、价值和情感的认同。传统思政课堂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多且常出现教师“灌输式”教学的现象,导致了传统思政教学存在口碑不理想、质量不优良、形式单一、育人面不宽的问题,这与大学生“我心目中的思政课”期盼背道而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意味着要使受教育者对所接受的话语产生趋同感、亲近感和悦纳感,这是一个不断寻求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听也更容易懂的方式对话语内容进行表达的过程。”[4]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需要在课程、教师、学生共同的作用下实现,是在知识习得、理论思辨、情感认同、思想升华、行为获得的教学过程中,搭建思政课与新时代青年教学交互的时代之桥,是讲好、讲深、讲透道理的发力点。

(二)亲和力是增强师生获得感的助推剂

思政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语言、思维、情绪和价值观等多维度的交互过程。思政课教师“讲道理”是否讲好、讲深、讲透彻,学生“听道理”是否入脑、入心、入行动,是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关键,其评价核心是师生的获得感,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学本就是言传身教,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要用知识护航、思想感染、行为引领学生。教学名师与思政“金课”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亲和力。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侧面要求教师综合素养的增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和科研素养上下功夫,教学上既能做到“全面喷灌”,也能实现“精准滴灌”。在提升亲和力的同时,开启“金师”的研修之旅,探索打造“金课”的通关密语,让思政课教师在教研中收获自信和满足。

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关联抬头率,学习方法影响注意力,学习组织形式影响参与率。思政课亲和力是坚持“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表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核心位置,因此,教学内容要紧扣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教学方法要变通求新,教学组织形式应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凸显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大学生求知的情感需要,将价值养成转化为行为实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思政课释放出鲜活的生命力。

三、以专题式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

创新是思政课教学的灵魂,思政课的亲和力必须从创新开始。一个专题的设计需要在坚持教材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对教学各要素进行分区和再造。分区与再造的过程就是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过程,也是思政课亲和力衍生、养成的过程。

(一)教学内容与时偕行,创新呈现方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

思政课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要以讲道理的方式把“道”讲明。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在专题教学中将“四个选择”讲清讲透。在讲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时,可设立相关专题。专题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专题二:早期人们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何都以失败告终?专题三:辛亥革命的得与失。专题四: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思政课必须讲清坚定理想信念之道理、人民至上之道理、百年奋斗勇担使命之道理、理论联系实际之道理,坚持“道理”支撑,把“理”讲透。思政课必须连接社会大课堂,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传递、理论思辨,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和践行价值,使“大思政课”的学术话语向青年话语靠拢,引起学生共鸣,用讲道理的方式把育人的“路”拓宽,深化“价值”的度。讲道理能讲到学生心坎里,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产生关联,不应忽略教学中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因为单一的理论知识输出难以让学生感受其价值魅力。以与时俱进的教学案例为呈现理论的依托和载体,从理论源头的实践中获取新的案例素材,尤其要重视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选取素材和资源,透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渠道呈现并深度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英雄模范人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路上的中国故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和直观,展现思政课堂的理论魅力,注重与社会现实的联结,提升思政课的说服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迸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

专题式教学之所以能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基本形式,核心在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灵活把控,坚持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涵盖知识体系,更有价值体系,这门“讲道理”的育人课程必须依托讲授教学法。道理讲“深”,从知识“讲授”到“启发”,变习得知识为理论阐释实践。道理讲“透”,从理论的“讲授”到“研究”,从学理研究到学理回应,透彻把握其精髓要义。道理讲“活”,从故事“讲授”到“情景模拟”,用有温度和有情怀的案例启智润心。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收放有度,让学生建构好知识结构,讲授要穿插探究、情景体验、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升抬头率、点头率和参与率的情况下实现价值体系的架构。在“以生为本”理念支撑下,从“讲道理”给谁听、怎样收获“忠实聆听者”的自省中,探寻教学方法的守正创新,让思政课更接地气,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三)提升教师语言艺术,坚持语言双向融通,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共情力

专题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讲授功底。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政课教师对一门课程的整体认知、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语言来体现。教学设计决定教学目标的方向,教学语言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理论性和政治性溯源于马克思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规律和政策规范,因此思政课必须逻辑严密、主题鲜明、内容科学。思政课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和独角戏,反映出思政课教师教学素养的不足,突出表现为教学语言使用刻板、教条。“话语创新必须满足思想说服的内在需要,符合实践逻辑的内在需要,必须贴合于语言实用基础上语义逻辑的内在机理。”[5]教学语言的第一个互通,即思政课教师话语应凸显前沿性,深入浅出,融汇鲜活信息,以互动性对话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高度统一。教学语言的第二个互通,即教师话语应凸显需求的创新性,教学思维要有广度,既能覆盖面广又能立意高精,清晰把握学生的需求,思深语精,蕴含时代内涵,完美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展现教学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语言的运用是长期学习、积累、锻造的过程,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突出的问题意识,较好的教学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以优美生动的语音、高亢激昂的语调、情真意切的语气、恰当的语速,赋予思政课以温度、情怀,提升思政课的共情力。

综上所述,专题式教学辅助思政课把“讲道理”的路走通,以亲和力的提升让“讲道理”的路走稳、走好,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亲和力思政课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