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职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以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12-26 13:30杨婷婷
林区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残疾儿童苏州市师资

杨婷婷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苏州 215008)

一、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必要性

(一)落实新时代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要求

2007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残疾儿童共有387万,其中,0—6岁残疾儿童141.7万,尚不包括更多亟须早期干预的发育迟缓儿童。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与康复事业,不仅是夯实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国策,也是落实我国政府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实施了一系列残疾儿童康复项目,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举措之一,而专业的康复与教育师资是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的根本保障。因此,办好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残疾儿童康复与特殊教育师资,是对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民生需求的积极响应。

(二)满足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需求

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坚持“特教特办”[1]。全市共有12所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特殊教育学校所有县级市、区的全覆盖。目前,苏州市正在积极探索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将特殊教育从义务阶段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学前特殊教育是苏州市特殊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截至2022年9月,苏州市共有持证的0—6岁残疾儿童4 383人,他们迫切需要早期康复与教育。学前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方式可分为机构康复和幼儿园融合两种形式。

从机构康复来看,苏州市共有65所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取得教育资质的共23所(包括12所公立特殊教育学校),民非机构28所。特殊儿童康复强调医教结合,民非康复机构是其康复服务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能有效满足特殊儿童个性化的康复需求,为特殊儿童就近康复提供便利。但长期以来,这些康复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小、师资严重匮乏,管理不够规范、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在调查走访的过程中,很多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教师多是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经过相关培训后,便参与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专业性的欠缺使得机构康复的效果与质量难以保障。

从幼儿园融合来看,学前融合教育需求旺盛,但缺乏专业的特教师资。通过对苏州市336所幼儿园园长的问卷调查,发现65%的幼儿园有1个以上有残疾证或医学诊断的特殊幼儿,79%的幼儿园有1个以上教师观察有特殊需求的幼儿,且园内特殊幼儿的障碍类型分布多样,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的占比最多,说明目前苏州市大部分幼儿园有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评估与干预的需求。但支持学前融合教育的重要力量——特殊教育师资却明显不足,59%的园长表示目前园内师资情况不能满足幼儿园融合教育的需要,49%的幼儿园没有配备专职的融合教育教师,即使配有专职融合教师,其教育背景也以学前教育为主,有些融合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省市级特殊教育的相关培训就直接上岗,师资数量不足、专业不匹配,严重制约了幼儿园融合教育的质量提升。在这种背景下,99%的幼儿园园长认为要招聘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才能满足融合教育的需要,其中30%的园长认为应该招聘1名特教专业教师,40%的园长认为应招聘2名,还有29%的园长认为应当招聘3—4名。目前苏州市共有916所幼儿园,以每所幼儿园招聘2名特殊教育教师为例,则苏州市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缺口约为2 000人。

综合上述两类学前特殊儿童干预形式,可以发现苏州市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在于师资力量的不足。目前,苏州市各类高等教育院校均未开设特教专业,无法满足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增设该专业迫切且必要。

(三)优化学校专业结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准则。随着出生人口的下降,各地幼儿园教师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加上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高学历”要求,专科学前教育师范生面临就业困境,幼儿师范专科院校如何应对挑战、突破瓶颈制约,关键在于专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目前设有学前教育、早期教育、音乐教育三个师范专业,音乐表演、书画艺术两个艺术类专业。逐步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专业为核心、以早期教育专业和音乐教育专业为两翼、以音乐表演和书画艺术专业为艺术支撑的学前教育专业群,被立项为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是促进特殊儿童成长的关键举措,而培养学前特教师资是学前特殊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

二、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可行性

(一)政策支持是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外在条件

1.对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重视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支持

党和国家重视并努力推行学前特殊教育,强调并鼓励普通幼儿园接纳、接收特殊幼儿。2013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指出要“大力提高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接受残疾儿童的普通幼儿园应当实施融合教育,为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康复训练”。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其中提到要“积极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2]。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要“着力保障残疾儿童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残疾儿童‘人人享有康复服务’”[3]。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表明党和政府重视学前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与权利,积极推进学前特殊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这为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提供了政策导向。

2.对建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政策支持

特教发展,师资先行。为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标准的制定规范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要求和教育教学行为,为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制定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江苏省出台了系列政策法规,鼓励高等院校建设特殊教育专业。如《江苏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要“加大高校特殊教育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适当扩大普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4]。《江苏省 “十四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提出要“支持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和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系列文件的出台与实施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视。

(二)师范类办学经验与专业依托是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内在条件

1.具备深厚的办学经验与专业依托

特殊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的重要性、复杂性与综合性,其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托多样的、坚实的相关学科专业。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深耕学前教育四十六年,在师范专业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

首先,学前教育、早期教育等师范类专业为特殊教育专业开设提供了学科基础。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素养,还需要了解普通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熟悉婴幼儿的保健要点、掌握托幼园所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在师德素养的培养方面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特殊教育可作为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群的组成部分,将融合教育的理念渗透学前教育专业群,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体系和课程结构。

其次,书画艺术、音乐表演等艺术专业为特殊教育专业开设提供了学科辅助。《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指出特殊教育师范生要“具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这一能力的构建可依托学校书画艺术专业的师资与课程实现。另外,音乐治疗是特殊儿童康复治疗的方法之一,如奥尔夫音乐疗法、即兴音乐疗法、创造性音乐疗法等,学校可依托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专业力量完成特殊教育专业中音乐治疗方向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建设多样化的实训实践基地

学校已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网络体系,分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育人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现有图书馆、演艺中心、演奏中心、国际会议中心、育婴师培训中心、早教中心、幼教中心等多个中心,拥有幼儿感统室、模拟教室、建构室、育婴师室、儿童生活馆等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22个,声乐教室、书法教室、美术教室等艺体类专业教室22个,琴房230间,为学校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做好了物质保障。校外实践基地方面,现有花朵幼儿园、教育幼儿园、姑香苑幼儿园、高铁新城实验幼儿园4所附属幼儿园,拥有校外实践基地107个。另外,学校与苏州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苏州市盲聋学校、苏州市姑苏区特殊教育学校、苏州市孤独症研究会、苏州市博爱学校等多家特殊教育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满足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基于上述民生需求、师资调查、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等分析,根据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与专业发展现状,为缓解社会对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压力,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师范类高职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政策支持、学校办学经验、专业依托、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基地现状等的分析得出,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具备了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的条件。

(二)建议

综上所述,在师范类高职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是必要且可行的,但也需要看到在建设该专业时学校可能面临的一些困境或难题,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如何体现复合性与实践性、实习机制的构建如何突出渐进性与层次性、精通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如何建设等。基于上述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1.深化“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特殊教育学科的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涉及的主要是实践技能的问题。培养的学生应既具备特殊教育教学的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的技能[5];既要精通某一类障碍儿童的教育、康复训练,又要能胜任其他障碍类别儿童的教育康复;既能在康复机构开展干预训练,又能在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为突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专业性、复合性和应用性,学校与幼儿园、康复机构三方共同合作,开发与实施“岗课赛证融通,教学用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体现在:(1)根据岗位需求,构建实践型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应突出重点方向,切忌面面俱到,根据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实际情况,师范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应以发育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康复为主,其他障碍类别为辅。(2)根据幼儿园、康复机构工作实际,应重构课程模块,设置项目化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训室进行项目实施,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3)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岗位需求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或其他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要求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学习既能完成职业资格考试又能适应岗位要求。

2.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实习机制

坚持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向,借助校内外实训实践平台,构建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全实践”实习机制。遵循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学习的内在规律,面向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岗位,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融合幼儿园三类单位岗位需求,逐层递进安排“课程实训”“专业见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综合实训”四大模块实训内容,通过“先夯实基础、再拓展体验、后综合实践”的途径实现螺旋式发展,形成以“专业实践”为主干、以“社会实践”为拓展的 “模块化、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

3.实施“内围培养,外围拓展”的师资培养策略

特殊教育专业(学前方向)作为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的交叉领域,对师资队伍的特殊教育素养和学前教育素养均有较高要求,如何突破现有教师专业的单一性,培养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关键要坚持“内围培养”与“外围拓展”相结合。

从“内围培养”来看。(1)鼓励现有教师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修学习,提升学历水平,丰富专业结构。(2)安排专业教师到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融合幼儿园等一线单位顶岗实践,稳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与社会服务能力。(3)与一线学校、幼儿园、康复机构合作共建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站,激励本专业教师参与教师工作站的各类教科研活动,提升教师的科研与管理能力。(4)积极建设省市级学前特殊教育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创建语言康复训练、孤独症康复训练、游戏治疗、音乐治疗等康复训练团队,提升师资队伍的凝聚力与合作能力。

从“外围拓展”来看。首先,可引进部分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医疗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强化师资力量。其次,可发挥本土优势,遴选当地或周边地区一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研员等参与校内的长期授课、中期培训、短期讲座等活动,实现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的优势互补。

四、结语

作为师范院校,人文关怀的培育至关重要,关心关爱弱势儿童,用专业的知识帮助他们成长,是每一位师范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培育了专门化的特教教师,也会深刻影响校园内的每一位普教师范生,提升他们的融合教育素养。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在师范院校建设特殊教育专业,就是用一个专业推动一片专业,一小部分人带动一大群人,用特教的星星之火,点亮融合教育的发展征程。

猜你喜欢
残疾儿童苏州市师资
苏州市 多措并举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苏州市坚持“三聚焦” 为民服务办实事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