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古代文化知识

2023-12-26 18:06熊明洁
关键词:官职考查

熊明洁

高频考点

一、官职

官职既包括中央官职,又包括地方官职,考查重点是中央官职。例如2021年全国乙卷第11题D项“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该选项考查考生对官职知识的积累。

常见的古代官职知识如下:

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的人。

2.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同。

3.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5.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稱司空、司徒、司寇、司马等。

6.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7.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的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8.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9.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举,举荐;辟,招用;征,君征召臣;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除,拜官授职;擢,提升官职;陟,提拔;升,提升;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迁,调动官职;左迁:贬官,降职;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去,解除职务;斥,摒弃不用;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转,迁职调任;徙,改任官职;调,调动、调迁;迁,调动改派;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二、称谓

中国是一个礼法社会,非常讲究称谓,称谓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被称谓者的身份和地位。其中,与皇帝、皇家有关的称谓是重点。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11题A项“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该选项考查考生对称谓知识的积累。

常见的古代称谓知识如下:

1.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屈平为屈原等。

2.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3.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5.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7.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

8.称爵名:如《训俭示康》中“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9.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中“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10.古代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1)一般自谦词: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其他自谦词:古代帝王的自称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等。

11.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1)初生至十三四岁: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 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十三四至二十岁: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3)三十岁之后: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耳顺之年(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mào)耋(dié)(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三、礼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法类文化常识一直是考查的重点,它既包括礼仪礼制,又包括政治礼法,后者是考查重点。例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1题A项“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该选项考查考生对礼法知识的积累。

常见的古代礼法知识如下:

1.斋戒:古代祭祀或参与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2.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4.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結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设题方式

一、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单独设客观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

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相关文件在“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明确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要求。近几年新高考卷在“古诗文阅读”板块中都单独设客观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

二、古代文化知识命题易错点设置

1.混淆高低、前后、左右等含义。

在考查官职职位高低、时间前后、车位、席位的尊卑等时,命题者常常用与实际意义相反的词语来迷惑考生。如2021年全国甲卷11题C项“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其中的“之前”应该是“之后”。

2.混淆官员、部门职权范围。

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加一两项不属于它的职责内容,扩大了职权范围,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省各部的职责权限不一样。如2020年新高考Ⅲ卷11题A项“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其中“科举”不属于太守职权掌管范围。

3.混淆名称称谓常识。

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人物并称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2019年新高考Ⅲ卷11题C项“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其中“韩、赵、燕”错误,应是“韩、赵、魏”。

4.故意以今律古。

命题者故意不考虑语言的历史发展,按照后代的词义和语言习惯去解释古代词语。例如2017年江苏卷7题B项“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三代”是指夏、商、周三代,而不是今义曾祖、祖父、父亲三代。

提分要领

古代文化常识的复习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为切实提高应试效能,可实施如下四条策略:

一、搜集——依纲扣本

高考考查的76个古代文化常识点基本都出自教材。如“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即可从课文《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一句及其注释找到解答的依据。为此,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搜集必须依纲扣本,分门别类地加以摘录。

二、整理——串点成线

对平时积累的零散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整合,串点成线,整理出一套序列化的备考资料。如科举四级考试线:“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其要素有主试人、通过所获资格、第一名称谓等;中央行政机构“六部”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要素有掌管职事、长官称谓等。

三、识记——化整为零

用集中识记的方法,将整理出的备考资料进行切分,然后有计划地集中强化识记,做到“日日清”“条条清”“块块清”。

四、灵活——依文解题

对同一知识,不同的试题表述方式不同,即使记住了词条的含义,如果变化了表述的方式,也可能出现别的错误。因此,对古代文化知识题,还需要灵活处理,以文解题。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注〕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下列对材料中黑体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参考答案】B

试题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臧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魏末,本郡察孝廉,辟司隶都官从事,京邑肃然。武帝受禅,迁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帝以毅忠蹇正直,使掌谏官。咸宁初,转司隶校尉,纠正豪右,京师肃然。司部守令望风投印绶者甚众,时人以毅方之诸葛丰、盖宽饶。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

(节选自《晋书·刘毅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黑体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始设于汉武帝时期,明清时成为举人雅称。

B.受禅,本为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后来王朝更替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豪右,西汉时期出现的豪族,东汉势力进一步扩张,是此后門阀士族的雏形。

D.鼓吹,与管弦义同,是指由鼓与箫、笳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组成的乐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

(节选自《墨子·尚同上》,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黑体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长,古代称君主或各级行政长官,与下文“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的“正长”的意思相同。

B.天子,对古代帝王的敬称,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人们称皇帝为“天子”。

C.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周礼》则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D.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茂字成逊,虚靖好学,不以世利婴心。建兴初,南阳王保辟从事中郎,又荐为散骑侍郎、中垒将军,皆不就。二年,征为侍中,以父老固辞。寻拜平西将军、秦州刺史。太兴三年,其兄张寔既遇害,州人推茂为大都督、太尉、凉州牧,茂不从,但受使持节、平西将军、凉州牧。乃诛阎沙及党羽数百人,赦其境内。复以兄子骏为抚军将军、武威太守、西平公。岁余,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

(节选自《晋书·张茂传》,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黑体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兴,帝号。这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纪年方法,此外还有干支纪年法和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拜,授予官职,如李密《陈情表》中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而“不拜”指不接受任命。

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

D.九仞,形容极高或极深。“仞”是我国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一仞,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阙,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乃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乃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速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滽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有删节)

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顺、弘治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一生只能有一个年号。

B.“服阙”意思是指守丧期满除服。这是一种旧俗,尊亲死后,其亲属要在一定时间内改变通常的服饰,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丧期满即可除去丧服。

C.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D.“赠太保”,“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猜你喜欢
官职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标点符号考查的新动向
担当责任识“新冠” 齐心防治新考查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心中有天平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西夏佛经所见官职名人名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