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之鉴赏表达技巧

2023-12-26 18:06李国贵
关键词:抒情首诗比喻

李国贵

高频考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何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五种,即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常考的是描写和抒情,具体如下:

1.描写

描写指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进行多角度描写,可呈现出人物或景物的立体形象。多角度描写包括正面与侧面、视觉与听觉、虚写与实写、动态与静态、远与近、声与色、点与面的结合等。常在试题中出现的有侧面描写、虚实结合和视听结合等。

(1)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是指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主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写听众如痴如醉的反应来表现琵琶女弹奏技巧的高超。

(2)虚实结合

“虚”指想象的,如神鬼、梦境、幻境、回忆和设想未来;“实”指当前所做、所见、所闻。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前两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写家人知道喜讯后的表现,是实写;后两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是设想回乡的情景,是虚写。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3)视听结合

从视觉和听觉(或多个感觉)的角度进行观察。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武侯祠的景象。

2.抒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感情炽烈,间接抒情感情含蓄。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名直抒胸臆,有直接表达情感的语气词、感叹词和情感态度词等。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断肠”指切断肠子,是形容极度悲痛之词。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借助其他事物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缘事抒情、托物言志等。其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轉,富有韵味,感染力强。

①借景抒情。情与景紧密联系,可以借乐景抒乐情、借乐景抒哀情、借哀景抒哀情,借哀景抒乐情。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残破之景(哀景)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哀情)。

②缘事抒情。通过叙事来抒发感情,事可以是当前事,也可以是前人事。如果是前人事(典故),那么就是借古讽今、怀古伤今,或古今比较。如《孔雀东南飞》通过讲述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

③托物言志。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感情,常采用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将客观事物赋予人的品格,从而寄托感情,表达心志。如王冕《墨梅》中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人通过描写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表达了自己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二、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双关、设问、反问、夸张等,其中比喻、比拟、借代是高频考点,容易混淆。

1.比喻

比喻指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强调两事物的相似性。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如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中的“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写的是“愁”和“烟草”“风絮”“梅雨”的相似点,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具体可感的一川的烟草、满城的风絮和梅子黄时的雨,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愁”的繁多、杂乱和连绵不断。

2.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指把物当作人来写;拟物指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运用比拟,可以让描绘的人物、事物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恋”和“思”是人的行为,这里把鸟和鱼当作人来写,强化了诗人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

3.借代

借代指不直说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替,强调两事物的相关性。运用借代可以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戈”和“马”是古代军队必备之物,以此代指军队,使军队形象更鲜明,气势更盛大。

三、表现手法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用典、衬托、烘托、渲染、对比、象征、想象等,其中比兴和用典是诗歌术语,衬托和烘托容易混淆。

1.比兴

“比”指比喻,“兴”指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写主要对象,如果两者同时具备就叫比兴。比兴手法使表达婉转曲折,耐人寻味。如《氓》中的“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鸠”引出所写的主要对象“女子”,并且用“女子”和“鸠”在迷恋对象方面有相似性。

2.用典

用典指使用有出处的语言或史实来抒发诗人的感情,表达含蓄典雅,意境深远。分为语典和事典。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事典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诗人想要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招纳人才。

3.衬托

衬托指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以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反性作为构成条件。运用衬托可使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利用相似事物衬托的叫正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山高,但一比较,天姥山更高;利用相反事物衬托的叫反衬,如王维《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远处的人的说话声都能听到,说明环境幽静,这是以声衬寂。

4.烘托

烘托指通过写其他事物来写主要事物,使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如白居易《夜雪》中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写衾枕、窗户、竹子的目的是突出雪大、雪多、雪重。雪大,才感觉到衾枕太冷;雪多,才看到窗外光线明亮;雪重,才听到竹子被压断的声音。

四、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体现构思立意、谋篇布局。诗歌中的结构技巧主要有起承转合、以景结情、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伏笔、照应、铺垫、过渡等。

1.起承转合

律诗有相对固定的起、承、转、合。“起”指起句,引领后文;“承”指承接上文,铺垫蓄势;“转”指话题转移,拓展内容;“合”指诗意合成,结束全文。如杜甫《蜀相》中的第一联点明写作对象武侯祠,引出下文;第二联写祠堂景象,承接上文;第三联写诸葛亮的功绩,由写景转到写人;第四联表达情感,收束全诗。

2.以景结情

即诗歌在议论与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在结尾处转而写景,以景代情,结束诗句。如许浑《谢亭送别》中的末尾“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诗人一直在凝望,直到人已走远看不见了,只见满天风雨,真是难分难舍,景象的凄迷正是心中悲苦的写照。

设题方式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设题方式。

一、客观题

通常考查对表达技巧用法的判断,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5题B项“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需要判断是否使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二、主观题

通常考查对表达技巧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效果的分析,问法有以下两种:

1.直接提问

如“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某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这首诗某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这首诗。”这样的问法直接指向表达技巧。在表达技巧题中,“手法”可以是狭义理解,也可以是广义理解。狭义的手法指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广义的手法指表达技巧。

2.间接提问

(1)单纯赏析题,可直接回答表达技巧。如“请对某一联进行赏析。某一联在写法上有何独到之处?这首诗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某人的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这些的问法,表面上不是在问技巧,实质上就是在问技巧。

(2)有指向的赏析题,需按指向回答。如果问“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通常从内容、技巧方面考虑;如果问“请分析某两句的妙处”,通常从用词之妙、技巧之妙和构思之妙三方面考虑。

提分要领

使用表达技巧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我们要在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基础上分析表达技巧,同时掌握一些答题策略。

一、准确辨识技巧

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分类,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分类没有绝对的界限,且有交叉重叠的现象,如侧面描写与烘托作用类似,但“侧面描写”属于表达方式,“烘托”属于表现手法。又如对比,有人把对比归为修辞手法,也有人把对比,归为表现手法。还有用典是表现手法,但在表达方式中是間接抒情。

同时做到概念清楚,能准确辨识各类表达技巧。比如烘托与衬托,比喻、比拟与借代等,不可混淆。对各类技巧的特征要了然于心,透彻理解各自的用法和作用,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

二、审题辨明指向

审题时要有化题意识,即化繁为简,分析题目背后出题者的意图。对于表达技巧题来说,不管是直接提问,还是间接提问,都需要考生具备分析出题者意图的能力。

三、规范答题步骤

考生回答表达技巧类题时可用“技巧名称+技巧体现+技巧作用”的模式。通常先点明技巧名称,如直抒胸臆、比喻、视听结合等,然后分析这种技巧在诗中的具体体现,即在诗中通过哪些字、词表现的,最后回答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和在情感抒发上的作用。

此外,考生可以积累一些鉴赏性的词语,如萧瑟悲凉、恬静优美、壮阔雄浑、寂静冷清等,以期在考试时运用自如。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

◎〔南宋〕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与技巧有关。A项涉及比喻,B项涉及正面描写,C项涉及反衬,D项涉及虚写。结合诗人的行为表现和表达闲适心情的主题来分析,D项“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这里指“希望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共同享受这美好的时光。”故选D。

【参考答案】D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诗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间接提问表达技巧,“如何表现”,要从内容、技巧两方面考虑;提到“情”,应联想到抒情方式。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身闲心太平”直接抒发了诗人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闲适心情。

②正面描写。词中“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一句直接描写了作者“登山”“穿林”的兴致,从而体现作者的闲适心情。

③反衬。以哀景写乐情,词中“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一句,“料峭”“余寒犹力”“细雨”写初春的余寒反衬作者“登山”“穿林”的兴致,宁静从容的心境,从而表达作者的闲适心情。

试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望蓟门

◎〔唐〕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注],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望”实际上是“一望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足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2.《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各题。

观 书

◎〔明〕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注〕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金鞍玉勒:指富贵公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和书本的亲密关系。“多情”“相亲”用拟人手法,体现诗人对书本的喜爱。

B.颔联用夸张手法写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也表现了诗人读书难免疲惫的心情。

C.诗中把“寻芳”的贵公子与痴爱读书的“我”作对比,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

D.这首诗结合诗人的亲身体会,极写读书的好处和乐趣,体现了诗人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妙处。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北宋〕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①,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②荣,举酒一以送。

〔注〕①桂林:传说桂林是凤凰栖集之处。②桂枝:《晋书·郄诜传》“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旧称科举及第为“折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確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动”字不仅写出心思的萌动,还表明门人出游的念头不断滋长,愈来愈强烈。

B.三、四句实写落花飞举飘扬,充满生机,把门人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形象的描绘。

C.诗中用凤凰比喻门人,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同时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

D.本诗无华丽秾艳之语,通篇采用比喻,使诗含蓄蕴藉,更富形象性,增添诗情画意。

2.《宋诗三百首评注》评价本诗“想象悠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拟 古(其七)

◎〔东晋〕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气晴朗,春风和畅,暖气袭人,在这样的良辰美景中,佳人款款出现。

B.在美好“清夜”,佳人通宵达旦地酣饮和歌唱,为后面的抒情蓄势。

C.乐极生悲,佳人竟然发出长长的叹息,怎么不让人心生悲伤感叹呢?

D.全诗乐春之意、惜春之情、伤春之感,浑然一体,让人产生深深的慨叹。

2.本诗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桂州腊夜①

◎〔唐〕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②,辛苦向天涯。

〔注〕①腊夜:除夕之夜。②骠骑:飞骑,也用作古代将军的名号。这里指作者的主帅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在除夕夜守岁,一直坐到“三更尽”,“尽”字突出了诗人独坐的时间之长。

B.第三句以周围环境的寂静来衬托雪落竹林的声音,从而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C.第四句中的“寒梦”,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凄怆感受。

D.颈联写景,先听觉后视觉,通过一闻一见,把诗人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2.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猜你喜欢
抒情首诗比喻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比喻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简论抒情体
比喻最爱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什么是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