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几个聚焦点

2023-12-27 23:14方佳辰李秀云
对外传播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

方佳辰 李秀云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素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传播价值。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需要聚焦“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等关键问题。发扬多元主体讲述力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创新运用全媒体传播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外叙事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认知认同。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全媒体传播 话语体系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标识性、原创性概念。①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日渐成为解码中国发展的重要关键词,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首先就应该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②这就需要准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讲述主体、关键内核和实践路径等问题,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意义,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

一、讲述主体:谁来讲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加强传播主体建设,既要有“国家队”力量,又要有广泛的社会力量,强化国际传播协同协作,奏响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大合唱,让中国声音赢得国际社会更广泛理解和认同。

(一)主流媒体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和外宣旗舰媒体,使其成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关键。其一,发挥外宣主流媒体的导向性。通过信息采集、转换、生产、传播、互动、反馈一体化发展的国际传播链条,准确进行内容设置、素材选用和细节处理,把握叙事整体脉络,增强价值引导作用。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文化,并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其二,进一步打造主流媒体海外账号。加强我国主流媒体在脸书、推特(X)、优兔的账号建设,主动发声舆论场,亮相朋友圈,与海外受众建立平等、双向的沟通联系,扩展与国外民众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其三,拓展中外主流媒体合作。为更好向世界宣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应解析世界主流媒体在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策略,通过研究其发展趋势、运营平台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媒体资源配置,配合国家对外政策,提高重大主题国际传播的触及率,为推动形成成熟的对外传播体系提供必要基础。

(二)普通民众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

“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打破了传统“媒介给予,受众被动”③的话语接受模式。受众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受者,也可以成为传播信息参与者,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和短视频、Vlog、直播等视频化平台,以平实、生动的视角讲述具体可感的故事,积极、主动、自发地展现中国发展的创新精神、奮斗精神,汇聚成发出中国声音的巨大力量。贵州“村超”等乡村赛事火热“出圈”,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个窗口。普通人拥有更多参与体育比赛的机会,并借助多种直播平台让更多海内外受众看到真实的中国乡村和生活风貌,了解中国人对体育的热忱和追求。在信息分享过程中,普通民众通过易传播、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成为讲故事的有效主体。

(三)充分发挥意见领袖、智库、企业等不同讲述主体的作用

意见领袖对于增强信息的传播速度、广度和力度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能够身体力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的中国智慧。海外受众、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了解和熟悉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价值理念,应鼓励他们从自然风光、文化遗产、政治文明等角度客观诠释中国。③智库具有“持续的思想内容生产能力和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④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增进理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各界人士中广结人缘、深交朋友,把争取人心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吸引更多海外知名学者参与到研究、解读中国的事业中来。企业是展现当代中国开放发展形象的重要桥梁,也是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的重要载体。通过精准挖掘目标受众的喜好,以及精心策划视觉元素,打造中国高端品牌,输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新理念,不断扩大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影响力。

二、关键内核:讲什么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是内塑凝聚力、外展形象力的最佳的中国故事。⑥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与一般叙事不同,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因此,需要主动设置故事内核和议题,回应好国际社会关切,建构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

(一)全新的现代化故事

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道路可走的中国进入现代化行列。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百年来,为实现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锚定奋斗目标,汇聚磅礴力量,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全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原创性精神。

讲好全新的现代化故事,要向世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生命力。既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等话题,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仍永葆生机的“青春密码”,讲透彻14亿多人口优势变成治理优势的精彩故事,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又要将东方文明、中国智慧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展现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讲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由现代化实践生产出的原创性话语。⑦通过宣传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提供的全新的现代化模式,向世界彰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

(二)全民的现代化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中国人民构成现代化主体,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参与者和享有者。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于人民群众的现代化实践,以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为价值追求。

讲好全民的现代化故事,既要讲好大时代,又要讲述小人物。一方面,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故事,包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故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故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将中国梦的实现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紧密联系,帮助国际社会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另一方面,将镜头和笔端对准鲜活的基层实践,反映普通劳动者生产生活。以海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方式展现时代发展下奋进的普通人物群像,讲好普通百姓特有的情感态度和经验智慧,向海外受众展现中国人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和勤劳勇敢的优秀品格。同时,需要更多“李子柒”告诉世界,中国人富有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的信心与热情,并向世界呈现承载烟火气里的中国美食文化,展示中国人独具特色的生活观,吸引更多海外受众对中国乡土文化的关注。

(三)全面的现代化故事

物质文明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精神文明是国家现代化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着眼于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提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讲好全面的现代化故事,不但要讲好物质文明的进步,更要讲好精神文明的发展。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和东方泱泱大国,中国人积淀了天人合一、亲人善邻、民为邦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和“魂”,始终坚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书写新时代“中国之治”新篇章。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哲思、邦交之道、治国理念、精神追求,全面提炼中华优秀传统精神标识,全方位宣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⑧。立足总结丰富而鲜活的中国实践经验,不止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中的成果,还要更加全面展现发展过程的机遇与挑战、展现共通性的人类情感,帮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真实情况,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四)全局的现代化故事

中国式现代化是有机整体,是系统工程,是双重面向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五位一体”与“四个全面”的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还展现了中国特色与世界图景的有机结合。

讲好全局的现代化故事,需要从系统观念出发,讲好如何全面协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建设,讲好古老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讲好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景。譬如,围绕乡村振兴、数字中国、生态保护等故事内核,阐释好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阐释好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阐释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推进。围绕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念,讲清楚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讲清楚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和文化渊源,讲清楚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故事。通过向世界展现新时代中国开放包容、立己达人的襟怀气度,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走深走实,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实践路径:怎样讲

精彩的故事内容需要借助于适宜的方法才能让人想听、爱听。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应充分思考如何树立互联互通意识,挖掘多元叙事载体,注重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把握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为讲得通、讲得好、讲得响提供实践保障,从而不断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注入中国文化力量。

(一)以互通互联为内涵赋值

一是注重古今的互通。认识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向世界深刻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大思想、大理论,将文明古国与现代强国的形象紧密结合。讲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实质,讲好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和光明前景,讲述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历史贡献和现实贡献。通过历时和共时层面的挖掘,让更多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汇入国际主流传播渠道,以大历史观帮助海外受众读懂过去的中国、认识现在的中国、照见未来的中国,让海外受众心悦诚服,并将此转化为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话语参与。

二是聚焦中外的互联。进入新時代新阶段,要积极营造合作共赢的国际话语环境,紧紧抓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准确提炼标识性概念,融会既中国又世界的价值观念体系;找准融通中外叙事逻辑的公约数,找好我们想讲的与他人想听的之间的平衡点;用情讲好“包含‘爱的舆论粒子的国家对外话语”⑨,寻找共通的话语空间,从而提升共情能力,形成传播涟漪,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注入“暖实力”。多运用“案例+数据”结合的形式总结中国实践经验,实施差异化、精准化、泛众化传播,提升传播覆盖率和接受率,畅通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国际传播主渠道,加强中外媒体交流合作,实现“1+1>2”的传播效果。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会议、国际学术论坛等方式,促进文明互鉴、思想融汇、民心相通,实现国际传播的情感共鸣共振。

(二)以多元符号为表征赋能

符号与故事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多元符号不仅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具象,而且体现了故事背后的深刻意义。⑩一方面,应积极拓展和深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载体。运用文学、电影、剧集、音乐、漫画、京剧、书法等故事素材,展现中国成就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国故事从抽象向具象的转变,唤起海外受众的美学享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海外受众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内涵融入现代化的品牌设计中,充分挖掘中华老字号、中国餐饮、中医药、中国传统节日等优质文化资源,加强创造性转换和国际化包装,结合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产和设计更多具有“中国风”“古风”特色的文创产品和“网红”产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走出去”。

另一方面,需要以科技赋能,实现形神兼备。数字科技与中华文化双向赋能,激活发展新动力,开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数字文化IP,包括电影电视、网络文学、国漫动画、自研游戏等,让世界人民更便捷、更直观地认识中国。例如,走向海外电影市场的《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以数字绘景、光效、虚拟现实等技术延伸了人类、生命和虚拟仿真的生存空间,建立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灾难-营救”框架,体现了中国工业科技成就,更传达了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涵,彰显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国际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海外受众对中华文化眼前一亮、耳目一新。这有助于突破表层符号,将内容生产重点转移到中国文明的深层内容表达,向世界全面呈现当代中国与国际社会共通的价值观,以汇聚情感共识。

(三)以媒体融合为传播赋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和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11。中国式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12,为向世界讲深、讲透、讲活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带来无限机遇。

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国际传播效能,需要创新运用全媒体传播策略。首先,做到全程赋能。从故事挖掘、素材整理到报道、连续报道、设置话题,主流媒体要做到及时发声,持续跟进,深度介入,为海外媒体提供透明化渠道了解真相,让海外受众在第一时间捕捉故事细节;其次,实现全息体验。运用短视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传播技术增强讲述的体验感、沉浸感和互动感。例如,河南卫视制作播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海内外掀起传播热潮。节目通过场景再造、文化阐释、情感渲染,打造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精品视听力作,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浩渺图景,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带来新的方向;再次,鼓励全员参与。积极支持社会团体、行业机构、民间组织等,通过民间方式、个体交流增进国外民意对中国的正确认识。造就熟悉国情世情、精通跨文化传播技巧的国际传播队伍,培养他们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形象的展示者。广泛开展国家形象教育,增强全体人民的国家荣誉感,使每个人都成为合格的国家形象大使;最后,落脚全效优化。利用大数据、5G技术、元宇宙、ChatGPT等对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思想引导效果和价值认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加大力度回应、阐释和解决问题。做好海外受众调研工作,收集海外受众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检索情况、关注内容、观点评价等,分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偏好和兴趣,在大数据中把握对外传播规律,进而更好满足海外受众细分要求,做到“量体裁衣”,精准传播。

方佳辰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李秀云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孙尚武:《抓住党的二十大契机 对外创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对外传播》2022年第12期,第8-12页。

②賀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认同:理念与路径》,《湖南社会科学》2023年第1期,第9-14页。

③吕伟松、张庆寺:《中国式现代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要素、逻辑和策略》,《学术探索》2023年第7期,第58-65页。

④韩升、段晋云:《价值·内容·路径:习近平关于讲好中国故事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贵州省党校学报》2022年第4期,第13-20页。

⑤黄楚新、王丹:《媒体智库:发展路径与关键》,《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期,第13-16页。

⑥栾轶玫:《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内核与传播话语》,《编辑之友》2023年第1期,第6-13+28页。

⑦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10页。

⑧赵义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2月13日,第4版。

⑨沈悦、金圣钧:《从软实力到“暖实力”:中国国际传播理念创新的话语、维度与愿景》,《东岳论丛》2023年第2期,第62-75页。

⑩蔺如坤:《“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及实践路径》,《传媒》2022年第7期,第59-61页。

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12龙小农、韩鹏飞:《中国式媒体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出版》2023年第5期,第78-89页。

责编:谭震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
治国理政新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及创新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
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选择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原则和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