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传播:核心价值、区域品牌与数据共通

2023-12-27 23:14刘雯靖邹军
对外传播 2023年12期
关键词:区域品牌核心价值粤港澳大湾区

刘雯靖 邹军

【内容提要】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乃至全球独有的多元文化互融互通的湾区。在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動下,湾区经济体量与发展条件逐步提高,湾区国际传播有望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支撑点。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体系提供了可以探索的新路径。需要进一步理清湾区国际传播的概念边界与核心价值,进一步挖掘打造区域品牌的可能性与立足点,进一步梳理跨境合作的政策壁垒,探索湾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实践路径,发挥湾区在国际传播战略建构中的独特性作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传播 核心价值 区域品牌 数据共通

当前全球传播生态正在进入一个重大变革期。信息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样态更新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文化生态。不断加速的全球信息流动造就了一个“液态”的关系网络,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着传播地理规则。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相关区域与地方、与全球的传播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生成了全新的信息连接格局。但正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那样,一方面,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在“一国两制”下,粤港澳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生产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因而,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传播有其独特价值,也应该形成具有湾区特色的区域品牌,在实现数据共通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传播。作为国家战略支撑下的一个全球地方,一个品牌区域,这个区域的全球交往和传播应该遵循何种逻辑展开?应该在何种维度上理解这种区域品牌和信息的共通?就以上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联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广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组织专家进行展开讨论。

从中国价值理解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程曼丽:中国价值中的“价值”主要指社会价值,中国价值即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为满足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需求所提出的理念、作出的努力与贡献。中国价值主张是一个包含了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和发展结果的全要素系统,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过程。

近代以来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以后,在党的纲领中就明确提出废除资本私有制的主张,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任务以及核心价值。根据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和目标任务,相继提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核心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三个倡导”以及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一步提出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指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上述梳理可见,“中国价值”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价值观。中国价值具有内外两个面向,对内意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社会共识;对外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树立中国负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内政外交方面立足于地区和全球的战略新思想,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包括亚洲新安全观、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基于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变化,针对全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又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倡议是中国价值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回应了国际社会的重大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方案。因此,基于三大倡议的中国价值的广泛传播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原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掌握着国际舆论主导权,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一向处于“被定义”的状态,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也面临着话语受限和影响力受限的问题。特别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把遏制中国作为美国的战略目标,在此环境下,掌握着国际话语权的美国舆论界自然也把中国话题纳入整个西方话语体系中进行建构。近年来国际舆论界热议的涉华话题,如中国对非“新殖民主义”、中国“债务陷阱”等,都是西方话语体系建构的产物。这种思维定势和话语偏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国际舆论,也实际干扰了中国国内社会共识的达成。在新的国际关系和国际舆论的环境下,如何把中国价值有效传播出去,做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有以下三点认知:第一,从中国价值出发,做好国家形象定位;第二,从中国价值出发,打造国家品牌;第三,从中国价值出发,加强形象管理。

首先是从中国价值出发,做好国家形象定位。国家形象定位是国家形象构建的基础,指通过持续有效的信息传播,在目标受众中树立起符合国家特质的正面形象。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定位应当与中国价值相契合,同时应考虑到国情、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国际环境变化的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国家形象定位聚焦历史文化符号,把对外传播的重点放在历史文化传统的推进和展示上,饮食、京剧、武术等成为一以贯之的中国文化符号被延续下来、传扬出去。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自身发生较大变化。但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中,当代文化符号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也就是说,同中国古代文化符号受到推崇相比,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化符号的认知度普遍偏低。这与中国价值的总体特征和显著成效是不相符的。基于此,在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中国形象应当具有新的定位,需要拓展国家形象符号系统,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国际化的元素,形成既有历史传承又有现代感的中国文化符号系统。

其次,从中国价值出发,打造国家品牌。“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于企业、产品的认知程度。它集中体现某一品牌优于竞争对手的特质,是企业重要的资产之一,也被称为无形资产。品牌于国家而言也是重要资产。以品牌意识塑造国家形象,增加含金量和附加值,提升知晓度和美誉度,将会给国家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指数在世界排位的不断攀升,以及由此带来的西方社会的抵触、排斥和打压,中国政府认识到打造一个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特质的国家品牌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必由之路。与企业相区别的是,打造国家品牌追求的并非是一次性消费结果或短期的效益,而是试图通过品牌要素的协同作用和持续传播,获得外部世界的理解、信任与支持,抑或是改变原有的误解、偏见和敌意,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需要因时而变、随势而至,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展示内容、更新展示方法。如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关于国家形象的多重展示中,开幕式、闭幕式以及比赛场馆的新科技,使得科技本身成为了一个重要符号,为当今中国形象增添了开放、包容、领先的内涵。

最后是从中国价值出发,加强形象管理。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罗伯特·格林(Robert Greene)认为形象管理是用来保护公司声誉的各种能力及技能的组合,国家形象同样需要引入管理的理念。从宏观上看,形象管理可以分为常态下的形象管理和非常态下的形象管理两个部分。常态下的国家形象管理对内包括政府与民众的信息沟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民族国家及其文化的认同,以及在民众关切的重大问题上及时回应,与民众保持良性互动;对外包括政府应用传播手段以及各种交流方式,改善或协调与特定外部公众的关系,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非常态下的国家形象指突然发生对国家利益产生极大危害的各种紧张形势,如若没有及时研判、采取有效措施,危机则会产生溢出效应,在更大范围内引起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社会的失序失常,甚至有可能导致冲突或者爆发战争。需要指出的是,非常态的国家形象危机既包括各种现实危机,也包括负面舆情带来的舆情危机,舆情危机也有可能引发现实危机,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国家形象管理面临国际涉华舆论带来的认知偏差的严峻挑战。要想打破美西方的涉华话语屏障,就要通过舆论的力量来构建自身的思想话语体系,需要进行国家议题及话语体系的开掘,进行民间话语的建设,利用中国经验这样一个丰富的语料库,从人类共性共情的角度出发,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出公平正义的声音。这也是中国价值传播以及中国国家形象管理的必要之举。

总之,在新时代中国价值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包括公共关系人员在内的对外传播工作者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即助力中国价值的深入挖掘、准确提炼和充分阐释,加快进行国家形象定位、国家品牌打造和国家形象管理的创新探索。

打造湾区区域品牌的逻辑与思考

张毓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全球-地方、国家、品牌”的三重认知逻辑。在全球-地方逻辑层面,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全球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正在推动世界进入真正的“全球交往时代”;而全球深度的、碎片化的、数字化的生活带来的冲突,建立起日益多元、立体、丰富、地方化的人类交往网络。此外,改变地域交流方式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大幅度增加的资金、人才、原料等“流动的空间”扭转了地域的空间对于国家、世界的意义。湾区也可以理解成新构建的空间。这一新空间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重构新的内在关系传播网络。在传播网络的构建过程中,湾区与世界产生新的互动关系,推动形成全新的全球交流价值。地方生活的全球交流价值具体体现在深度全球化越来越压缩传统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中心与边缘的交流日益丰富,使得普遍的特殊化与特殊的普遍化同时呈现。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作为全球边缘的地方的意义正不断强化,并对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主体的国际传播传统理解范式带来挑战。

在国家逻辑层面,“外交无小事”的思路转换为外交、国际事务、国际传播作为中央权威的思路延续至今,地方性的知识生产因国家逻辑需求而纳入国家传播权威序列认知中,产生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实践逻辑。但地方知识的丰富性、多元性、积极性及其重要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也引发了系列問题。当下地方性的全球连接和媒介技术的普及给地方带来了介入全球传播网络的全新可能,越来越多地方性经验的价值被重新评估、挖掘,并在体制机制意义上被再确定。

在品牌逻辑层面,全球交往遵循产业化逻辑,全球交往的始端和核心推动力是资本的全球自由流动,承载物是商品。也就是说,品牌受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品”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牌”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的稳定器。因此打造区域性品牌,包括作为全球地方的乡村品牌,使得当下全球交往中的价值实现有了新的可能。

当下大湾区已经建设起国际传播中心,这是中央层面释放出的政策信号,因此需要在重整、重构、重塑三重逻辑下布局国际传播格局。“5·31”重要讲话对于传播主体多元化、立体化的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中华文明传播的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也为国际传播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国际传播重心逐步下移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区域性国际传播中心的基本条件:一是地方文化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作为基础条件,具体表现为湾区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呈现出中国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历史;二是地方知识对民族国家的意义与价值,湾区区域呈现出国家战略与主流文化的独特侧重面;三是地方知识的全球化价值,尤其是湾区区域变化对于全球的影响;四是地方知识传播的组织性储备。湾区传播其中的一项重要职能是系统建立作为地方性知识传播的智库。

湾区数据共同体的构建

邹军:数据作为基础经济战略资源,其价值在自由流通中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数据的跨境流动有诸多限制,主要包括对数据出境和入境的管制。其中,管制数据入境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国家安全,而数据出境不仅有国家安全方面的考量,还关涉产业竞争与发展、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其所涉及的利益面要远宽于数据入境。因此,“数据跨境流动”虽然包含数据的双向流动,但主要管制的内容还是数据出境。2022年9月起施行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对我国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引,《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五章的8个条文中仅有1条规定针对数据入境,其余7条均为数据出境的相关规定。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区域范围内存在数据跨境流动壁垒,粤港澳三地在数据保护标准、跨境流动条件、合规监管规则上有较大差异。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法系、法律观念与相关具体法律规定都不尽相同,分别规定了不同的个人信息监督管理机构,同时对数据和隐私的范围界定也有区别。

内地的数据出境监管由《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部法律共同建立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架构,其中,《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8条规定个人数据出境的四重路径,分别是:数据安全评估,个人信息保护认证,标注标准合同,按照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出境。围绕四重路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及相关监管机构发布系列规章、规范性文件、国家标准等文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协调下,广东省地域范围内的数据跨境管理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与港澳地区共建智慧城市群,推进粤港澳三地数字化规则衔接,分别在广州、深圳和珠海打造了数据跨境流动试验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于2011年在特区政府成立数据中心促进组,专责推广和促进更多高端数据中心在香港发展。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数据跨境的立法框架主要包括《香港人权法案条例》《基本法》《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确保《条例》实施,专门设立了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以下简称“公署”)。关于个人信息跨境转移的规定主要见于《私隐条例》第33条,但该条尚未实施。公署于 2014年发布《保障个人资料:跨境资料转移指引》以推动和配合《条例》第33条生效;并于2022年作出更新,发布《跨境资料转移指引》与《建议合约条文范本》,其中《建议合约条文范本》是对《转移指引》的补充,共发布两套跨境资料转移建议合约条文范本,为两种不同目的跨境资料转移情形使用。2023年6月,香港特区与内地签订合作备忘录,促进内地数据在大湾区内跨境安全流动。

澳门特别行政区于2006年2月19日施行第8/2005号法律《个人资料保护法》,于2019年颁布澳门特别行政区第13/2019号法律《网络安全法》,至今未制定数据安全领域的相关法律。其中,《个人资料保护法》对个人资料跨境转移的一般原则和例外情况分别作出规定。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第83/2007号行政长官批示,澳门于2007年设立个人资料保护办公室,在行政长官监督下独立运作,无论符合哪种可将个人资料转移至澳门境外的条件,都需先通过个人资料保护办公室许可。

目前,粤港澳三地法律制度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规范;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相关规则零星分散;平台和技术保障作为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重要支撑力,其作用尚未显现。鉴于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国作为数据大国,在积极构建完善的数据安全保护制度体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构建释放数据要素便利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跨境流动规则,在安全和发展之间探索最佳平衡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体系。当前,国家层面有关数据跨境的关键制度细则仍在研究之中,这一过程可能要持续相当时间,粤港澳大湾区是同处于“一国”但有“境内境外”之分的特殊区域,有责任加快探索数据跨境流动规则。

2022年12月,第18届智慧中国年会将主题确定为“构建数据共同体 走进智能新时代”。构建湾区数据共同体,一是构建数据跨境流动的协同治理体系,加强跨区域跨级别的跨境数据司法规则衔接,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合作协调机制。二是积极探索数据要素确权与定价机制,探索形成精细化的数据权属界定体系、探索完善数据要素定价机制。三是创新探索安全评估与安全监管机制,探索建立跨境数据“白名单”制度、分级分类的负面清单监管制度。四是充分发挥平台与技术对规则探索的支撑作用,特定平台和特定领域,运用前沿科学技术开展试点,有序推进。实现湾区内部数据共通,对于更高层次的国际传播意义重大。

关于湾区传播的再思考

张毓强:从空间意义上看,在国家战略提出之前,粤港澳三地处于区域分割状态,虽没有统筹性的规划,但区域文化具备整体性。由此,除地理范畴之外,还应从媒介意义上深入思考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作为政策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的话语媒介,如何不断赋予“粤港澳大湾区”这一话语更深层文化感染力?第二,湾区在历史和现实双重维度上都起到地方性媒介的作用,而战略统筹基础上的“粤港澳大湾区”是否能够成为新时代中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媒介?第三,在知识生产和學科建设的意义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形成的可能及其断裂的可能,湾区能否在知识生产和政治话语之间形成一个新的合法性媒介?第四,湾区作为中国与世界、过去与未来、内陆与海洋的连接媒介,如何不断强化其独特价值与作用?第五,把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在国家整体战略之下展开研究,如何思考湾区地方文化的地域性与独特性?

张军芳:湾区是思考全球交往的新支点。从自然条件上看,海洋具备向外连接辐射的可能性,湾区是我国实现内通外达的重要支点。湾区的江河水系在贸易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依靠便利的连接条件发展而来的湾区贸易历史十分悠久。伴随倾斜性政策提出和人类文化的赋值,湾区基础设施不断叠加。粤港澳大湾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交通基础设置的叠加提高湾区支点的能力与效能,也汇聚越来越多元化的元素。这些具体表现为人口、技术、产业的集聚。目前华为、中兴、腾讯等数字产业在湾区布局,产业布局和全球产业链形成关联,也吸引更多从业者。湾区作为交往枢纽,带动了区域内的个体实现彼此依存,也强化了个体间的交往互动。

要从全球交往的视角思考湾区建设。一是联系与比较的视野。学者施坚雅通过对中国商业社会市场兴起的研究,提出农村、市镇、城市三级区域以分析中国特点。这三级区域对照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从中可以看出,区域始终是与全球联系在一起的,思考区域不能只局限于区域之中,也要扩展到跨区域乃至全球发展的视野。无论是从广州视角切入国家的关税政策,还是从东南沿海人口在全球的流动,都能看到区域发展与全球始终存在密切联系。从关系视角观察湾区要保持自内向外的思考角度,以区域为认识起点,嵌入全球情景关系。更好地理解湾区还需要自外向内理解,利用散落于海外的资料补充湾区历史的形成逻辑。湾区本是枢纽和支点,因全球交往足迹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从海外看湾区成为可能。这也是一个文化意蕴和现实意义的视角。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19AXW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雯靖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邹军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区域品牌核心价值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长白山人参区域品牌形象提升策略研究
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区域品牌营销机制构建研究
我国水产品品牌建设模式分析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园林文化遗产的艺术与价值
产品伤害危机对区域品牌的溢出效应及应对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