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特征、发生原因及几点防治措施建议

2023-12-28 10:12白慧君
农民致富之友 2023年33期
关键词:基腐病病株田间

白慧君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真菌性土传病害,其中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调整、秸秆还田政策的实施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的影响,小麦茎基腐病已经成为我国黄淮麦区小麦生产种植期间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会造成小麦植株分蘖数减少、植株生长瘦弱、穗粒数降低、千粒重下降,并发展为白穗,最终导致减产,甚至于绝收。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于2015 年零星发现,随后逐年扩大危害,目前已由新发生的病害转变为常见病害。基于此,笔者将结合小麦茎基腐的发病特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主要防治措施,旨在为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建议。

一、小麦茎基腐病概述

1、小麦茎基腐发病特征

小麦出苗至灌浆期之间均会受到茎基腐病的侵染致病,感病时期不同,小麦所表现出的感病症状也有所差异性。小麦出苗期至起身期感染茎基腐病时,一般在越冬前小麦并不表现出感病症状。而是进入翌年春季温度回升时,小麦进入起身期时出现首个茎基腐病发病高峰期,外观感病植株茎基部叶片黄化。将感病小麦苗拔除可以发现在其黄色叶片下方叶鞘上有褐色病斑,感病严重时,小麦根部出现褐色腐烂,小麦地上部分黄化枯死,进入3 月下旬后,小麦起身期后期,病情发展会有所缓和。进入4 月上旬,小麦拔节期,小麦茎基腐病情发生危害程度再度上升,受害植株矮小、茎基部节间叶鞘出现褐色病变,并逐渐向上延伸危害,剖开褐色节间,可发现内部也变为褐色,植株下方叶片出现大量黄化。外观受害麦田,小麦分蘖弱小,植株死亡率显著高于正常麦田。

小麦孕穗期为第二个发病高峰期,受害植株茎秆基部1~2节节间出现褐色病变,发生严重时小麦植株第三节间也会表现出受害症状。在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感病小麦茎秆上,特别为茎基部位置茎秆上有红褐色霉层分布。受害植株通常只有主茎和冬前大分蘖可以正常抽穗,且抽穗期间植株会出现大量的小麦死亡,多为连片死苗。

小麦进入灌浆期后,部分染病植株虽然可以抽穗、扬花、授粉、正常生长籽粒,但是后续会出现授粉率低、结实率降低、籽粒不育或败育等不良现象。小麦植株感病严重时,整株叶片出现枯黄、青枯,严重植株死亡,并出现枯白穗。枯白穗多为植株灌浆后期停止发生,受害籽粒瘪粒多、籽粒小,发病较早的植株不结实,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及品质。

2、发病规律

小麦茎基腐为真菌性土传病害,致病菌以菌丝体的形态在田间土壤、枯枝败叶、病残体中越冬,在病残体上致病菌可持续存活两年以上,并且在此期间可反复侵染危害植株。小麦茎基腐传播渠道主要以农业机械、浇水、施肥、中耕等农事活动为主,跨地区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传播。通常情况下,致病菌侵染部位为小麦根部、茎基部位置,向上危害小麦的主茎、分蘖节,随后随着小麦植株的生长受害位置扩展至茎基部,于根茎连接处先出现感病症状,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扩展危害。从基部第一节间向植株上方第二、第三节间上移,并从叶鞘外部向植株茎秆内部深入危害,逐步促使小麦茎秆维管束部分或全部出现枯死,从而施入养分的输送功能,导致受害部位上方茎叶黄化、枯死。

3、发病原因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喜湿性病害,通常在地势低、排水不畅、低温寡照、苗期降雨量多、灌水量大的田间,小麦茎基部病发病严重。在小麦播种期早、播种量大、田间分蘖数多、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的小麦田中发病严重。田间管理时,施肥不均匀、偏施氮肥、磷钾肥使用量低、缺失中微量元素、植株瘦弱的麦田中发病严重。田间管理粗放、水肥管理严重不足、冬前冻害、长期干旱的小麦田中茎基腐病发生严重。当田间病虫害防控不及时、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小麦田中茎基腐发生严重。连年采取秸秆还田制度,但是未进行深耕处理的小麦田茎基腐病发生严重、病株率高。

二、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

1、发生面积连年增大

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在2015 年间有零星发生,当年发生面积仅为5.3 万hm2。至2018 年间,小麦茎基腐病在山东省发生面积显著提升,增加至37.87 万hm2,发生区域为15 市超过80 个县(市、区)。进入2019 年间,小麦茎基腐病在山东省发生面积约为62.93 万hm2,对比2018 年增加量超66%,且危害严重。至2020 年间,山东省全身小麦茎基腐发生面积高达82.87 万hm2,此时发生范围已经分布为16 市115 个县(市、区)。

2、发生程度逐渐加重

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在山东地区田间发生危害程度已经由最初的零星病株发生扩展为片区发病,个别发病严重的地块呈现连片发生。观察2018 年至2020 年山东省小麦种植茎基腐病的平均病田率,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山东省2018 年小麦茎基腐病平均病株率达到14.8%、平均白穗率为6%,进入2019 年后小麦茎基腐病平均病株率为12.5%、平均白穗率为2.27%,相比2018 年略有下降。2020 年,小麦茎基腐病的平均病株率、平均白穗率出现上升,分别表现为13.27%、2.46%。其中,山东省鲁西南、鲁西北、鲁中等地区发生较为严重,部分地区田间茎基腐病株率达到50%以上,部分发生严重地块病株率达到100%,平均白穗率达到20%以上,部分发生严重地块平均白穗率为70%以上,甚至于绝收。

3、造成经济损失严重

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整株枯死或枯白穗的现象,最终影响小麦产量,严重出现绝收。观察山东省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可以发现在发病一般的田块中减产达到了20~30%,而发病严重的田块间减产达到了40%以上。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2018 年间小麦茎基腐病在山东省地区造成小麦实际损失达到了1.24 万t,2019 年间造成实际损失为3.95 万t,2020 年间造成小麦实际损失达到了5.75 万t,呈连年上升的趋势。

三、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原因

1、气候条件

分析山东省2015 年至2020 年的气象数据可以发现,2017年、2018 年、2019 年间的冬季气温偏高。其中11 月份的气温相较常规年份分别高出0.5℃、1.4℃、1.9℃,越冬前气温偏高,会导致小麦苗期出现旺长,植株抗病性差,易受病菌侵染。且在2018年、2020 年间3~5 月份期间降雨量对比常规年份多出63.1%、10.4%,而2019 年降雨量对比常规年份偏少,约39.2%,因此,2019 年小麦茎基腐病的平均病株率以及白穗率低于2018 年、2020 年的数据,证实在春季温度回升后,降雨量对小麦茎基腐的发生与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影响,降雨量越多,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程度愈发严重。除此之外,倒春寒的发生对小麦茎基腐病有一定的影响,发生倒春寒后,小麦易受冻害影响,降低抗病性,最终增加感病风险。

2、品种抗性分析

通过对山东省小麦主栽品种的分析,小麦茎基腐病在各品种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病,且在目前小麦种植中并无对小麦茎基腐病表现免疫或高抗的品种。因此分析,山东省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当地缺乏种植对茎基腐病高抗的优质品种。

3、耕作制度的影响

山东省主要的耕作制度为小麦-玉米连作,小麦与玉米同属于禾本科作物,在连年种植、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下,促使小麦茎基腐致病菌在田间菌源的积累加速,导致小麦茎基腐病连年加重。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在采取秸秆还田、免耕种植技术下的小麦茎基腐病病情指数、发病率对比未秸秆还田的田块显著提升。小麦种植期间,秸秆还田虽然具有高效、增肥、生态性强等特征,但是在应用时建议采取深翻晾晒的方式进行土壤处理,将会有效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频率。

4、土壤类型

任何土壤质地的田间均会发生小麦茎基腐病,其中碱性土壤中茎基腐病发生更为严重。观察近年来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规律,其中发生面积较大的市依次为菏泽、聊城、济南、滨州、济宁、泰安、德州、东营,集中分布于黄河沿线,且占全省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的97%,其中,位置集中在黄河、河滩、湖区附近的县市发病更为严重。在该地区土壤条件多为盐碱化,更加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蔓延。

5、弱苗易感染茎基腐病

通过近年来对山东地区小麦茎基腐病调查研究发现,田间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程度通常与田间的苗情有一定的联系。当田间小麦幼苗长势越弱的情况下,越易感染茎基腐病,且感病后造成的危害越严重。例如,小麦种植后越冬期气候干旱、早春进入返青期后降水量少,农户灌水不及时的情况下,幼苗生长水分供应不足,茎基腐病发生较多。除此之外,小麦幼苗生长前期,采取冬前或春季化学药剂除草造成药害,幼苗生长缓慢、停滞的情况下,田间茎基腐病发生较为严重。

四、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措施

1、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是有效预防小麦茎基腐病的高效措施之一,结合近年来山东省地区气候条件、田间观测、小麦品种抗性鉴定等数据分析,可以选择适宜在山东省种植、抗小麦茎基腐病的优质品种进行种植,例如,济麦19、烟农21、山农38 等品种。

2、合理播种

小麦播种应当秉承适期播种原则,进行培育壮苗基础,可有效预防小麦茎基腐病。对于早熟小麦品种,可在适宜的播种期内延迟播种时间;对于部分晚熟小麦品种,可在适宜播种期内早播。通常,播种时间的选择需要结合气候进行确定,一般在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左右时小麦播种最佳,播期控制不当时,易造成小麦植株出现旺长、无效分蘖增多,抗病性降低等现象。依照山东省近年来的气候研究分析,小麦播期通常在每年的10 月5 日至10 月15 日之间,具体时间可依照当年气候进行调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块,播种时间可以延期5~10d,但是最迟播种时间不得在霜降后。播种时间延迟的情况下,可适当提升小麦种子的播种量,播种深度控制在3~4cm 即可。

小麦完成播种后及时镇压,促使苗齐、苗壮。在部分大面积规模小麦种植条件下,可应用精量化播种技术,科学控制播种量、播种密度,避免由于田间通风透光性差导致小麦茎基腐病爆发。例如,在山东省播种济麦22 时,播种时间可控制在10 月8日左右,适宜播种种子量为180~250kg/hm2,播种时间每往后延迟1d,小麦种子播种量则增加15kg/hm2,如果播种时间为霜降后,则播种量可提升为240~300kg/hm2。

3、优化耕作制度

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在连年发生严重的地块禁止采取小麦秸秆直接还田措施。在小麦收获后,将小麦秸秆集中收集至统一地区发酵后方可还田。通常来说,小麦秸秆粉碎越细碎、发酵时间越长,土壤中所积累的致病原基数就会随之降低。在部分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相对较轻的地块,在经过秸秆还田后,还需要对田间土壤进行深耕,耕作深度保持在30cm 左右,将土壤中残留的致病菌深翻至土壤表面,通过晾晒减少致病菌基数,从而减少危害。通常每间隔3 年左右需要进行一次深翻。对于部分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在小麦种植收获后,可将田间的病株、残株及时清理,带离田间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同时,发病严重的地块不可采取秸秆还田措施,即使经过土壤腐化,依旧无法达到彻底杀菌效果。可采取牲畜过腹还田的方式,以减少田间茎基腐致病菌基数水平。

4、合理轮作

在小麦茎基腐发病危害较为严重的田块,可结合当地耕作制度、土壤肥力基础等采取科学轮作措施,小麦收获后与大豆、蔬菜等进行轮作。阻断小麦茎基腐病土传病害的连年影响,减少田间致病菌的积累途径。

5、增强水肥管理

小麦种植期间,科学施肥可有效提升小麦植株长势,增强小麦抗病性。小麦施肥应当秉承平衡施肥原则,将底肥与追肥搭配施用,采取科学配方施肥技术,搭配施入氮、磷、钾元素,避免偏施氮肥,影响小麦植株长势。底肥通常选用充分腐熟有机肥30~45t/hm2、氮磷钾复合肥375~450kg/hm2;追肥分别于小麦拔节期、穗期施入,分别施入尿素225~300kg/hm2、60~75kg/hm2。追肥后及时浇灌水分,提升肥料的利用率水平。

同时,在小麦田间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田间土壤的基本情况做好排灌管理,避免田间湿度水平过高,导致茎基腐病的蔓延发生。通常在低洼地块、降雨积水多的情况下,小麦茎基腐病发生较重,此时应当加强排水管理,做到雨停田间无明水。此外,当气候较为干旱时,田间缺水的情况下应当及时补水,灌溉水以地表水最佳。

6、药剂防治

①种子处理

小麦茎基腐病的侵染时间多以秋季播种后至越冬前,为有效预防该病害,可以提前进行种子拌种或包衣处理。预防小麦茎基腐病拌种处理药剂有戊唑醇、吡虫啉、微生物制剂等,拌种时可用3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或48%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等进行均匀混合包衣处理。拌种时也可选用微生物制剂类进行,例如小麦种子100kg 可使用1 亿芽孢/g 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300~400g 混合均匀拌种。

②药剂喷雾防治

小麦进入返青期至拔节期为茎基腐病防控最佳阶段,在此时期,可使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000~3500 倍液、或70%氰烯·戊唑醇悬浮剂1800~2000 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2500 倍液、或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500~4000 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7~10d 施药1 次,连续施药2~3d。由于小麦茎基腐病危害部位多为小麦茎基部位置,在施药期间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将施药喷头高度放低,对准小麦茎基部位置,可以显著提升施药效果。同时,施药时间多为晴天无风上午10 时前,午间3 时后,避免露水、高温条件下施药,易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山东省地区呈现连年加重的趋势,对山东省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种植户在小麦种植生产期间,应当结合山东省气候条件特征、地势条件、市场情况等综合加强对小麦种植生产管理。通过采取选择适宜品种、科学轮作、优化耕作制度、加强水肥管理、提升化学防治等措施,全面提升小麦植株长势,增强抗病性,最终减少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概率,促进山东省小麦产业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基腐病病株田间
春日田间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田间地头“惠”果农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