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析

2023-12-29 19:42金峰张莉萍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育人思政

□ 文/金峰 张莉萍

我国高等教育除了普通高等教育,还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即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业余形式的高中后和大学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培训[1]。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的学生数量十分庞大,且继续教育兼具办学灵活、吸纳力强、能满足多元学习需求等特点,为广大社会成员深造学习提供了方便而有效的途径。因此,高校继续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的“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重要德育阵地,继续教育领域体量庞大的学生群体的思想境界和状态,也将对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形成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如何立足实际,探索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成为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研析的课题。

终身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终身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石,高校继续教育为社会成员搭建了终身学习的平台,在高校继续教育中开展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因此,终身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值得重视。

1.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导向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实现大学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载体,在满足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需求的同时,应当发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和骨干作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有效传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终身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课程思政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现实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高校继续教育作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为不同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不同层次的人才,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生进行政治追求、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的重塑,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素质上过硬、政治上合格的高质量、高水平人才。

3.课程思政是党建和终身教育工作深度融合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2]。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党建工作也是高校党的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思政为依托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具有夯实继续教育基层党建基础、提升党性素养教育实效的实践意义。

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不足

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各高校中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校继续教育领域在大思政格局下也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但成效尚不明显,笔者认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从高校角度看:缺乏保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发展的顶层设计。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和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有限,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思路和发展定位往往围绕提升经济效益展开,除经济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相对弱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相对降低,而社会效益的降低使得高校继续教育不能充分发挥提升公民政治素养的推动作用、切实履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责任担当。

2.从教师角度看:尚未充分激活教师队伍的育人合力。高校继续教育领域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尚处于摸索阶段,教师们往往在专业知识同思政理论融合的要义把握和方式筹划上经验不足,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此外,高校继续教育还存在因专职师资力量有限而倚重兼职教师的问题,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管理松散,容易成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中缺乏引导和监督的群体,给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也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3.从学生角度看:脱离个体需求的思政元素灌输收效甚微。继续教育学生大都是成年人,对事物的评价较重视实际利益,通过参与继续教育带动工作能力及待遇提升的意愿明显。因此,忽略学生个体需求和工作实际生硬地灌输思政教育内容,俨然已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诉求。此外,由于继续教育学生往往肩负着家庭和工作的多重责任,学习过程受到空间、时间、地域等多重条件限制,缺乏第二课堂教育的补充和支撑,缺少与教师和同学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与氛围,课程思政的诸多措施和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4.从课程角度看:有待凝练可推广、可督导的课程建设标准。高校继续教育修业时间通常较短,教师把专业知识浓缩提炼后在课堂上讲透已实属不易,还须将思政内容融入现有的授课内容中,在课程设计上,难免存在思政元素融入形式单一、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在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尚未完成配套的改革和升级,教学质量评估的方式和渠道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高校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分析

1.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导航发展方向。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从政策支持、条件保障、资源分配等方面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参与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实现继续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目标驱动,进一步调动和整合高校的各类资源,协同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多种要素,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终身维度上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育人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思维、态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在课程思政的探索过程中,一些高校先行先试,提炼升华出一些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模式,建立“骨干引领—工坊培育—双师合力”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一是强化骨干引领,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课程思政建设带头人。二是以工作坊、工作室等形式组建课程思政教育团队,由骨干教师指导和帮助其他教师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带动整个团队的思政教育水平快速提升。三是建立“手拉手”双师教育机制,班主任负责定期调研课程思政在课堂上的发挥情况和学生的认可度,并及时将相关数据和分析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协助任课教师提升课程思政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对任课教师尤其是外聘教师的教学过程督导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联动效应。

3.浸润每一门课程,嵌入育人要素。就高校继续教育课程设计而言,其教学内容既要紧贴时代发展又回应学生关切,更要从课程的知识体系、专业伦理、实践应用等方面与学生诉求的关系进行系统规划,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将思政内容贯穿于教学大纲、培养方案、授课计划、质量评估等各个方面,使思政育人设计、思政元素挖掘、思政融入实施、思政效果评价一体筹划、整体提升。对于优质课程,通过积极实施重点课程立项,以课程为媒介,搭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打造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4],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力。

4.坚持党建引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在党建引领下做好继续教育课程思政,需要从两个维度发力:一是增强教师党建的“实操度”。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党委、支部、党员协同联动,党委选好、用好教师党员队伍中的“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携手教学团队,以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教职工学习等各种形式组织基于专业角度的深度理论学习,使教师党支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在立德树人中实起来、强起来、活起来。二是增强学生党建的“参与度”。无论学生组织关系是否在校,也要确保每名学生党员“全覆盖、不脱节”,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临时党支部,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红色引擎作用。通过党建任务和课程思政任务同部署、同开展,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下,构建和完善蕴含党性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5.借助教育数字化,提升教学支撑能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数字化为高校继续教育拓展开放的育人时空体系提供了可能,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一方面,充分运用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载体,有助于教师创新思政教学方式,确保班级成员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参与线上集体活动,强化学生团队意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形态线上实践活动,能有效加强高校继续教育第二课堂的建设,如将线上学习平台与校园主页、学生互动社区等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5],在数字化校园中设立各种社会实践专区,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灵活、更直观地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到教育引导内容的反射点,促进教育引导效果的深化和固化。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的要求。目前,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建设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和成熟的推行架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清晰的建设思路,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学科特色,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继续教育思政建设按照立德树人的预设方向和路径稳步前行,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