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式”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2-30 18:02刘淑娴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

[摘           要]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们常常习惯于出现什么问题,就会根据这类问题的情况,提出类似的解决方案,这种管理思维称之为“答辩式”思维。“答辩式”思维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这种管理思维存在工作被动等一些缺点。必须主动出击,剖析“答辩式”思维在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辅导员教育培训,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友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将学生工作做实做好,方能防患于未然。

[关    键   词]  “答辩式”思维;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85-04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國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摆渡人;是帮助在校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压力困扰等心理障碍,协助他们明确职业方向、制订职业发展计划,并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推荐等支持的人生导师;是协助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提供机会让学生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的知心朋友;是介于院学生工作、班主任、学生会之间,及时响应并协调相关部门,执行学校政策、应急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学生的安全与权益的桥梁纽带。

学生管理工作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基本保障,也是作为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应有之义。但从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看,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最普遍的思维是“答辩式”,思维模式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是不自觉的、被动的,这种工作方法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效果较差;对学生来说,难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立足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习惯性地运用“答辩式”管理思维方式的实际情况,综合学生管理中“答辩式”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现,分析问题的根源,探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应有的策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过去被动的“答辩式”管理思维,大胆创新,换位思考,主动提前布局,提高预见性,有力应对变局,科学地开展工作,才能够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到位,奋力开拓教育管理新局面,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答辩式”思维的内涵

“答辩式”思维源于著名学者张维为教授曾经在一次公开场合所说的,应对不良媒体要避免“答辩式”思维。也就是说不能人家问什么就答什么,要站在更高维度来看问题。

顺着这个思路研究发现,一些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并没有跳出这个思维,突出事情发生的反复性和处理方式的机械性、重复性,单纯就问题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答辩式”思维就是指高校辅导员按照已有的应答性思维,反复、多次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中所遇问题的思维方式。常常呈现学生管理中出现什么问题,辅导员就会解决什么问题的思维方式。“答辩式”思维最大的特点是普遍存在、反复出现。辅导员遵循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定式,重复性地借鉴已有经验。在学生管理中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考问题缺少高度和创新性,更缺少前瞻性。在许多人眼中,“答辩式”思维是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问题,然而正是这些小问题的存在,在学生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质量,许多学生问题由小变大,无不是源于疏忽大意。

二、“答辩式”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常见表现

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有独特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长期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从接收外界烦琐信息到处理信息再到自身的行为输出,容易做出不自觉的反应。“答辩式”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心理状态的具体呈现。而多米诺骨牌理论也从另一个方面验证了“答辩式”思维方式的消极影响。

(一)“答辩式”思维具有固执性

运用“答辩式”思维来处理学生问题,多是长期形成漫不经心的习惯养成的。一些拥有“答辩式”思维的高校辅导员,有较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规范比较熟悉,所遇学生问题较多,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比较丰富,故认为自己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甚至固执地认为没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在实际工作中,一味地从经验出发,遇到问题,总是用“答辩式”思维来进行应对,进而形成固执己见的“答辩式”处理问题思路。

这种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辅导员对此并没有过多的认识,有的辅导员虽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却放任不管。这种处理方法,曾经在解决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中有效,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被不断实施,反复应用时,省却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没有出现十分明显的问题。这种固执己见的思维定式,造就了所谓的“成功经验”。

(二)“答辩式”思维具有反复性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辅导员遇到学生诸如考试作弊、违反校纪校规等问题,不是从关心学生的成长出发,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而是遵循“答辩式”思维简单处理;对学生“错误”的处理起不到教育和对其他同学警示的作用。

“答辩式”思维方式之所以被反复使用,还在于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很少出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学生身上是偶发性的,影响本身就不大。因此,“答辩式”思维方式弊端常常被隐藏起来,一般辅导员很难识破其危害,长此以往,大家也就都对其放松警惕了。

(三)“答辩式”思维具有跟从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不自觉地跟风,这是人的思维惰性,也是人的自然本能。“答辩式”思维方式在处理问题时较为便捷,而且其缺点很难被发现。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多数辅导员每天都聚集在一起,这种“答辩式”思维方式常常在群体交流中相互影响,再加上一些辅导员工作任务本来就多,每天忙得不分早晚,总想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快速解决问题。学习别人如何处理学生问题,甚至趋之若鹜,从学习他人经验的角度,也许是一种借鉴。但在实际工作中,人的本能往往会用以往的经历、知识、直觉和他人的经验,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判断,用长期形成的“答辩式”思维解决身边的问题,久而久之,自觉或不自觉地扩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这种跟从心理往往使人的思维产生惰性,对已经产生的问题缺乏个性分析,使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长此以往,遇到稍有差异或比较棘手的问题,就会力不从心,失去对已有问题事态的有效控制,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四)“答辩式”思维具有连续性

“答辩式”思维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在学生管理中使用特别方便,多次使用就会形成自然的惯性。这样,在一个学院或学校,大家在遇到问题时相互效仿也就习以为常。一些新入职的辅导员本身就缺乏经验,很容易不加分析地模仿,其他老师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样,看似有针对性的“答辩式”思维,就会代代相传,对学生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创新产生消极影响。

三、“答辩式”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答辩式”思维是一部分辅导员处理问题的习惯性思维,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按照以往的做法,消极、被动地处理问题,从而形成既有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有必要挖掘其根源。

(一)辅导员责任心缺失

责任心是我国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灵魂。辅导员如果缺少责任心,对工作就不会负责任,就容易用“答辩式”思维加以应对。在日常工作表现上,对明显的隐患苗头,熟视无睹,对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责任意识淡漠,对学生教育缺位,对学生行为监督不力、管理懈怠。辅导员的责任心一旦缺少,任何问题都可能出现。无数事实也再三告诉我们:高校辅导员在底线问题上、在原则问题上,万万不能失去责任心,更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二)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

辅导员属于高校教师之列,但与专业教师相比,存有一些“劣势”,长期以来扮演着“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尽管现在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所加强,但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上通道较窄,工作压力较大。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辅导员与在校学生要按照1∶200配置。而在实际中,一些高校没有完全配齐、配足。辅导员既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又要负责学生的资助、推优、心理、创新创业等相关事务;一边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管理者,一边还在尝试着和学生友好相处。面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辅导员可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内容繁杂,角色矛盾多样,导致自身心理矛盾多变,紧张焦虑、工作倦怠。

(三)辅导员盲目自信

一些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这个岗位干了多年,有的甚至干了一辈子,处理过的学生问题也比较多,可以说经验比较丰富。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一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去认真地思考,不会深挖问题产生的根源,坚持“答辩式”思维,用自己早已形成的方法千篇一律地解决所有问题。殊不知,每一级学生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心理状态各异,对自己的行为规范也有不同的思考。所以,不同学生哪怕犯了同样的错误,提出同样的诉求,原因和出发点也常常有所不同。

(四)学校辅导员管理工作不到位

一些学校逐渐放松了对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每学期对辅导员的教育仅限于日常的职工政治学习和党员教育活动。至于有针对性的专职辅导员素质教育、业务提升活动,少之又少,学校对辅导员的教育、管理错位、失位,甚至不到位,理论素质、业务技能还停留在过去“答辩式”的经验做法上。放松对辅导员的教育培训,降低对辅导员的业务考核,使辅导员人为地对学生工作放松要求。

四、克服“答辩式”思维的工作方法建议

“答辩式”思维具有两面性,其实践的结果也会因时、因地、因人等情况而有所差异。从构成学生辅导员工作影响因素来看,包括人、物、环境,其中物和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唯有人是最活跃的。当两个问题发生的起因基本相同时,由解决过去问题所形成的“答辩式”思维定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有利于新问题的迅速处理; 而当两个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错误时,用“答辩式”思维解决问题,却可能会阻碍两个差异化问题的解决。

“答辩式”思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用中产生的问题很多,其原因比较复杂,有辅导员自己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高校管理的原因,因此,要克服“答辩式”思维的工作方法,就要深入分析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把握相互之间的变化关系,提出科学、有效的行为策略,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能力。

(一)加强辅导员教育培訓,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辅导员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克服“答辩式”思维,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学校要把辅导员素质提升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强调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教育培训中发现影响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心理问题,引导辅导员要学会自我调整,解决不良心理问题。通过“灌输”“帮教”“示范”等教育手段,抓好辅导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技能,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逐渐转变辅导员“答辩式”思维,把过去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我处理”转变为“我要处理”。让辅导员将工作做好、做实作为自己的己任、常态。在日常工作中营造“人人想把工作做好,个个力争上游,比学赶帮创新争优”的良好氛围,让“答辩式”思维失去市场。

(二)加强过程监督,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

高校党委要围绕辅导员优秀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方向,以高质量的过程监督作为构建和谐校园和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与道德保证。强调科学是前提,有效是关键,引入企业的程序性行为规范,要求辅导员严格依照既定的学生工作流程,规范展开工作,克服工作操作的随意性和标新立异的侥幸心理。可以量化的工作一定要量化,不能量化的要进行定性处理,形成一套纵向联系紧密、横向操作可控的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管理机制,让辅导员工作有的放矢,使辅导员工作责任到位、管理到位、监督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每一个辅导员都能够上岗有标准、教育有目标,时时关注自己的学生,肩负起自己的管理责任。同时,要把辅导员的学生日常过程管理与辅导员的绩效考核挂钩,加大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奖励,坚持有违必惩,有效触及辅导员的个人利益。对长期固守“答辩式”思维方法,工作局面死板,导致学生工作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辅导员,要依靠制度规范牵引,加大处罚力度,让相关的辅导员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结果有客观的判断,用成本和效益引导辅导员面对学生管理工作想做、敢管、会干。从杜绝“答辩式”思维方法到形成科学、合理工作手段的转变,把松懈麻痹思想、犯经验主义和投机取巧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不仅仅是学生工作过程的转变,更是高校学生管理思想质的飞跃。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上,就是改变过去松散的“答辩式”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形成辅导员、学生和教育发展要求和谐统一,这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学生工作中维护学生利益、大胆创新、做出特别贡献的辅导员,要及时总结经验,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给予特别明显的嘉奖。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良性循环,保障辅导员的行为规范得到监督,学生工作有序展开。

(三)营造良好宽松、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工作氛围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外部环境的总和。良好、宽松的工作氛围包括相互关心、相互尊重、融洽、快乐的人际关系,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和谐工作关系等。良好的工作氛围可以给辅导员创建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于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反之,则一定会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古人说,乱政无善人,危国无贤臣。辅导员本身工作压力较大,如果没有宽松、和谐的环境,每天都带有烦躁的不良情绪进行工作,势必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的效果也会极其糟糕。因此,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学校要努力为辅导员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全校人人尊重辅导员工作、人人关心辅导员工作,进而使辅导员懂学生、呵护学生。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堅持创新,真正让干事的辅导员得实惠,不吃亏;让成绩优秀的辅导员,发展通道更多,最大限度地激发辅导员的主人翁工作积极性,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凝聚力,为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继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辅导员的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党委必须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发展环境,从心理和行动两个方面,拉近与辅导员的关系;学校领导要主动做辅导员的良师益友,用崇高的人格魅力影响辅导员,用融入人文情怀而又丰富多彩的智趣活动吸引辅导员,充分尊重辅导员的创新精神,刚柔并济,因势利导,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讲究方法,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创新,秉持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理念,与生共舞,谱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王莉,于燕梅,刘林强,等.“双一流”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策略[J].实验研究与探索,2020,39(6):278-284.

[2]李浩燃.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N].人民日报,2023-06-01.

[3]李闽东.“答辩式”课堂讨论与发展学生智能[J].三明学院学报,1995(4):56-58.

[4]石磊.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5(11):186.

[5]杜学元,马莉,吴越.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84-86.

[6]吴妮娜.答辩式教学模式在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0(5):980-983.

[7]郑艳萍,李海涛.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18):155.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课题编号:2021SJB09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淑娴(1993—),女,汉族,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辅导员管理工作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对干休所管理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