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毛奇龄“推易”说研究

2024-01-03 02:38盟,徐
关键词:变易易学

韩 盟,徐 萃

(1.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毛奇龄(1623—1716),清初经学家、易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又名甡,号秋晴,萧山人,学者又称作西河先生。其人历经明清王朝交迭,学识渊博,少时即有神童之称,《清史稿》作传记载其生平事迹。(1)参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481,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174-13176页。毛奇龄一生潜心治学,著作颇丰,经由其门人李塨等人编辑遗集成《毛西河先生全集》,分经集、史集二部。后《四库全书》收录毛奇龄所著书目多达四十余部,“凡检讨所著述均分隶各门,盖重之也”(《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检讨即指毛奇龄,曾任翰林院检讨一职,可见毛学问之深。

《易》乃群经之首,毛奇龄“淹贯群书”,尤其自负其经学之成就,于《易》之道亦用心良多。其易学著作有:《仲氏易》三十卷、《推易始末》四卷、《易小帖》五卷、《河图洛书原舛编》一卷、《春秋占筮书》三卷、《易韵》四卷、《太极图说遗议》一卷等。虽皆为易学著作,但此七种各有其侧重点,朱伯崑等人将《仲氏易》一书看作是毛奇龄易学体系之主体、代表作。(2)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4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林忠军等《清代易学史》,齐鲁出版社2018年版,第246页。虽然毛奇龄宣称《仲氏易》乃发挥其兄锡龄之思想精华,“就兄子口授诸说《易》大旨,暨各卦诂义而扩大之”,[1]2但不少人仍然以为奇龄不过是假借兄长之名,“实即奇龄所自解”。[1]1而《易小贴》为其易学杂说,《易韵》研究《系辞》及爻象之韵,《太极图说遗议》《河图洛书原舛编》二书乃着重抨击宋易图书治学,《春秋占筮书》则是汇编《春秋内外传》之占筮例。至于《推易始末》是对毛奇龄“推易”说得具体阐明,以及对历代卦变说的批判,这部书亦是本文此部分所依据的重要文本。

毛奇龄治学工夫之深,不可否认,然其“好为驳辨,他人所已言者,必力反其词”,[2]13176似有傲睨之嫌。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盛赞者如清朝阮元,作后序言“国朝经学盛兴,检讨首出于东林蕺山,讲学之馀以经学自任,大声疾呼而一时之废疾顿起。……迄今学者日益昌明,大江南北著书授徒之家数十,视检讨而精核者固多,谓非检讨开始之功,则不可。”(《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亦有如梁启超一般的批评者,“其纯然为学界蟊贼,煽三百年来恶风,而流毒及于今日者,莫如徐乾学、汤斌、李光地、毛奇龄”。[3]611

无论评价如何,毛奇龄的易学思想在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人有不少学者对毛奇龄的易学体系进行了整体的研究与阐述。朱伯崑的《易学哲学史》以《仲氏易》为主体,主要探讨毛奇龄对邵雍先天易学和图书之学的批评。(3)参见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4卷,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页。杨效雷的《清儒易学举隅》是从考据易学的角度介绍《河图洛书原舛编》。(4)参见杨效雷《清儒易学举隅》,香港国际学术文化咨询出版公司2003年版。台湾学者康全诚的博士论文《清代<易>学八家研究》在阐述毛奇龄易学思想的过程中也是偏重于对《河图》《洛书》的态度。(5)参见康全诚《清代〈易〉学八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大学,2003年。汪学群的《清初易学》是少有的从考辨道学和三易之说两方面来全面论述毛奇龄的易学思想,但是其关注点仍然在图书之学上。(6)参见汪学群《清初易学》,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601-616页。崔丽丽的《毛奇龄易学研究》一书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毛奇龄易学的学理建构以及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补充阐述。(7)参见崔丽丽《毛奇龄易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总的来说,学界对毛奇龄易学思想的整体研究中,对图书之学的考证与“推易”说是毛奇龄易学体系的两大重点,这是众学者一致的观点。但相较于“推易”之卦变,毛奇龄对宋代易学的态度似乎更吸引人的注意,这大概是基于易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且其关于宋人图书之说的研究对后来胡渭的《易图明辨》等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8)参见种方《论毛奇龄与胡渭的交往及他对〈易图明辨〉的影响》,《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2019年,第185-197页。但是置于卦变史中,毛奇龄的“推易”说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推易与卦变

毛奇龄所处的正是社会变革与学风变化的交汇时期,在此期间清朝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形成,学者尤擅考证训诂之功。在刘大钧看来,清人治《易》真有特色的,还是清儒对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著名易学家谈易之文的辑录、整理和考证。特别是他们对汉易的校勘与辑录,这是清代易学家的突出贡献。(9)参见刘大钧《周易概论》,巴蜀书社2016年版,第139页。可见,当时治《易》之路掀起了一股复古归汉的风潮。受学术大环境的影响,毛奇龄亦是一改前朝对宋学的推崇,转向追随汉代易学的脚步。朱伯崑称赞毛奇龄乃是“清代汉学家研究汉易的先驱”。[4]260此“汉学”即是对汉代易学的研究。

在《推易始末》中,毛奇龄表现出对王弼以后易学家“屏绝汉学”之做法的痛心:“乃东汉儒臣自马融、郑玄外,凡说易家如宋衷、干宝、虞翻、荀爽、陆绩、侯果、蜀才、卢氏以及蔡景君、伏曼容诸儒,各守师承以立说。……补苴傅会,未免牵强。以致王弼后起,尽扫诸前儒所说,而更以清谈。以为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弥缝多阙,不如尽已之为快。而嗣此失学之徒,便于饰陋,悉屏绝汉学,专宗弼说。而于是辞象变占四不存一,方体位数十亡八九矣。”[5]6-7汉代易学以象数之学为显,其中卦变之说又起于京房、荀爽等人。毛奇龄承认汉学象数存在一些牵强附会的问题,但是这不足以成为后世摒弃象数、专攻义理的缘由。然而王弼后学却以此为契机,尽扫汉易所说,倡导义理之学,这就导致《易》之辞、象、变、占四类有失偏重,汉代易学亦是遭受重创。毛奇龄高举汉易旗帜,立场鲜明地与宋易割裂开来,这也与其性格有关。

正是因为对汉学的推崇,毛奇龄对“卦变”有着天然的亲近。他的“推易”说“乃是卦变说的一种形式”。蔡飞舟认为,毛奇龄主“推易”法,实际上亦是对汉易“迳变说”的发展,“彼以十辟、半聚、子母卦主变,颇异虞氏”。[6]摘要2可见毛奇龄对汉易卦变说的继承与发展。而“推易”说又是基于毛奇龄的“五易说”展开的。

毛奇龄《仲氏易》以“五易说”构建其易学体系,“易有五易,谓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而实有不易之理该乎其中”。[1]12对于“易”的内涵,各家理解稍有不同。《乾凿度》言有“三易”:“《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7]序8郑玄解释为“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7]序8其中,“变易”为大多数学者所重视,孔颖达言“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7]序7程颐也强调“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8]易传序1现今学者大多也遵从“三易说”,从简易、变易、不易三方面理解“易”之概念。此“变易”之“变”统指《易》道之变化。而毛奇龄之“变易”却与之不同,仅仅指阳变阴、阴变阳。相较于前人的“三易”,毛奇龄的“五易”更为具体。黄寿祺和张善文就认为毛奇龄所谓的“五易”皆不出“变易”一义之范围。(10)参见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前言18页。至于“交易”,则理解为“阴交乎阳、阳交乎阴”。[1]2毛奇龄以为,这两种“易”乃为伏羲《易》所用,也就是说伏羲以变易为原则成乾坤交索生六子之态画八卦,又以交易进行阴阳相交制成重卦。实际上,此二易的划分是接受了朱熹的影响,“《易》有两义:一是‘变易’……一是‘交易’”,[9]1602“‘交易’是阳交于阴,阴交于阳,是卦图上底。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云云者是也。‘变易’是阳变明,阴变阳,老阳变为少阴,老阴变为少阳,此是占筮之法。如昼夜寒暑,屈伸往来者是也”。[9]1605-1606两相比较发现,毛奇龄的“变易”和“交易”,其名称与内涵都是与朱熹相一致的。但是,朱熹仅仅言两易,毛奇龄以为这尚且停留在伏羲《易》的层面,还不足以理解《周易》。

转易、对易和移易此“三易”,为《周易》所特有,是《周易》区别于其他《易》之所在。这也就说明这三种“易”是在文王时期产生,乃文王演《易》而来。然而,毛奇龄认为世人只知伏羲《易》,已然忘却了文王《易》,所以他在其著作中重申“三易”,“虽然是自我所创的体系,却也是回归文王、周公之《易》”。[10]82转易,又称为倒易、反易,毛奇龄将其定义为“相其顺逆,审其向背而反见之”,[1]3也就是孔颖达所言覆卦,李挺之、项安世所看重的反对卦。转易的作用在于解释卦序。对易则运用在解释六十四卦上下经的划分上,其定义为“比其阴阳,絜其刚柔而对观之”。[1]3上下两经之卦两两相对,如上经之需、讼卦与下经之晋、明夷卦相对,实则与虞翻所用“旁通”相近。而推易乃是毛奇龄易学的重点,“《周易》者,移易之书也。……必以移易一例为演《易》属辞之用”。[5]3“审其分聚,计其往来而推移而上下之”[1]3而成移易,其着重点在于成卦之后爻位的上下往来推移,所以又被称为推易。一般来说,毛奇龄以“推易”说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卦变体系。

然而,于毛奇龄而言,其“推易”说与前人的卦变说是不一样的,最明显的表现是对于推易和卦变二者概念的理解。推易自文王时期早已有之,然而后世却将卦变与推易的概念混而用之,统以“卦变”称呼:“文、周倡之,夫子早发明之,而汉初田何受《易》,传及孟喜,有外黄令焦延寿者,实始嬗移易之学,如‘云一阴一阳之卦自姤复来’,‘五阴五阳之卦自剥夬来’,已骎骎得其要领。而苐其所著书,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之变凡四千九十六章’,今所传《易林》是也。夫《易林》本以六十四卦变之,至四千九十有六,是占变之词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本词不同意,必焦氏当时卦变之外另有推易,而后儒不知,混之为一,故迄今所传祗有《易林》一书,名大易通变,而移易之学无闻焉。”[5]6在毛奇龄看来,所谓“卦变”者,应当指六十四卦爻之阴阳变化,与占筮有关,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变卦”。而诸如虞翻十二消息卦变此类关于爻位之间的推移变换,实际上是推易的范畴。但是后世学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也就是说,毛奇龄所谈及的卦变乃是包含了变卦和推易在内的广义的卦变,而他的“推易”说方是狭义的卦变。所以下文所阐述的毛奇龄卦变体系即是指其“推易”说。

二、推易说之卦变体例

毛奇龄以推易说为基础,在《仲氏易》中绘制了具体图说《文王演易系辞图》,其于《推易始末》中又被称为《推易图》。根据《推易图》可知,毛奇龄将六十四卦划成两大类型:聚卦和分易卦。毛奇龄之所以推崇推易说,其依据来源于《易传·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故而阴爻与阳爻之间是可以上下推移的,又“方以类聚”成聚卦,“物以群分”成分易卦。由此也可以看出,毛奇龄坚持“经传一体”的原则,根据《易传》来解《易》进而构建其卦变体系。“取此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其上下方位、阴阳合并者,谓之‘聚卦’。夫阳与阳类、阴与阴类,而从而聚之,是类聚也。乾卦所谓‘亦各从其类’者是也。乃即此卦画之类聚者,而于以推移而分易之,谓之‘分卦’,亦谓之‘易卦’。夫聚阳为阳群、聚阴为阴群,而此为分之,是群分也。否卦所谓‘大人否亨,不乱群’是也。”[1]255所谓分易卦,表现为卦内阴阳爻夹杂而生,即“阴阳之相间者”。[1]11所谓聚卦,其特征为一卦之内阴与阴聚、阳与阳合,即“阴阳之各萃”。[1]10实际上,只有剥复观临否泰遯大壮姤夬十辟卦是纯粹的聚卦,如剥卦和复卦俱为一阳五阴之卦,其五阴爻聚合一方中间没有阳爻相间。然而毛奇龄将一些变例亦归纳入聚卦之大类。所以聚卦又分为“不易卦”“聚卦”“半聚卦”和“子母聚卦”等。此处存在一个问题,聚卦这一大概念中又包含了一“聚卦”这个子概念,名称重复,容易造成理解上的误解。

(一)不易卦

不易卦,即指乾、坤二卦。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两卦皆为纯卦,可以看作是阳爻和阴爻各自为聚的特例,所以毛奇龄言两卦皆为“聚卦,一名‘不易卦’”。[1]20所谓“不易”者,即不发生刚柔相推之变化,毛奇龄依据《系辞》“乾坤成列”来划分。“乾坤为卦首。凡六十四卦,皆二卦所变,如乾变坤、坤变震类。而《周易》所演,则偏使二卦无易法,以别于画变与占变。所谓不易之谓易是也。此真焦贑、蜀才、虞翻诸儒所传三易,遗秘与宋人变卦诸说正复相反。”[1]32前文已言明,毛奇龄将转易、对易、移易等三易视为文王《易》,乃解《周易》之方。前儒有将乾、坤二卦看作是“变母”的,以此二卦为基础生成六十四卦。然而《仲氏易》认为以乾坤为“变母”者,都是在言变易。在推移或是卦变范畴中,乾和坤是不可移易的。

(二)聚卦

聚卦者,即指剥复观临否泰遯大壮姤夬十辟卦。毛奇龄释义为“阴阳各聚于一方以待移”,[1]14也就是说此十卦阴爻与阳爻互不相间,且能够利用推移的方式成为其他卦。从《推移图》中也可以看出,毛奇龄的卦变体系主要是依靠此十辟卦,除乾、坤、小过、中孚四卦外,其余五十卦均可自十辟卦而来,这与前儒所主张的以十辟卦为“变母”是相通的。

(三)半聚卦

半聚卦是聚卦的又一种特例。“阳聚于中则阴两分,阴聚于中则阳两分,只半聚而半实分焉”,[1]14也就是小过和中孚两卦。小过卦二阴在中而四阳均分于两边,中孚卦乃二阳在四阴之中心,均呈环绕式,所以半聚卦又被称作环聚卦。在虞翻的卦变体系中,小过卦和中孚卦由十二消息卦以外的卦变来,不合乎十二消息卦卦变原则。毛奇龄将这两卦单独出来,显然是为了解决虞翻这一理论难题。而实际上,半聚卦并不完全合乎聚卦“阴阳各聚于一方”的原则,毛奇龄却将此划分进聚卦之大类,主要是因为“其卦只可分移与他卦,而不受他卦所分移故也”。[1]14也就是说,小过和中孚两半聚卦是作为原始“变母”存在,可以推移出其他卦。

(四)子母聚卦

聚卦类还有一特殊例,即子母聚卦,又名子母易卦。这样的卦包括颐、萃、升、咸、恒、损、益、大过、无妄、大畜等十卦。之所以称“子母”,在于这些卦可由其他卦推易而来,故称“子”,又可推易出其他卦,故称“母”。这也就决定了子母聚卦的双重身份,“它们拓展了取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移易说作为解经方法的普适性”。[11]26

总之,毛奇龄推易说所构建的卦变体系主要以除乾坤以外的十辟卦为基础展开,遵循聚卦移作他卦的原则:乾坤二卦作为不易卦居《易》之首,而不推易出其他卦;聚卦之十辟卦经由一阳爻之推移生成出乾坤小过中孚以外的五十卦;半聚卦推易二阴二阳卦;子母聚卦既由其他聚卦推移而来,又可移作他卦。

三、推易说之评价

毛奇龄门人李塨赞叹:“《周易》有五易,而移易居一。非移易则《易》文不可解,非移易则上下《系》《说卦》诸传俱无所属,非移易则春秋传、官占、史筮诸法悉千载如长夜。”(《毛西河检讨全集后序》)可见推易说之重要。实际上,毛奇龄的推易说是对前人卦变说的整理与发展,在其解《易》的每一卦中均能发现前儒卦变的痕迹和说法,如注萃卦时批评荀爽之“此本否卦”乃占变之法,[5]24继承虞翻之“观上之四也”认为观卦和小过卦均可推易出萃卦。然而,也正是对前人的吸收与批判,导致其卦变体系非常之庞杂。现今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毛奇龄的推易说。如林忠军称赞其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传,揭示了阴阳聚分动静变化思想,进一步阐明了象辞之间的关系,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促进汉学之兴起。(11)参见林忠军《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98-104页。崔丽丽在对推易说进行系统分析后,肯定了其创新之处,同时也指出毛奇龄在论述过程中所产生的模糊性,如对“推易说”和“卦变说”把持不定的问题。(12)参见崔丽丽《毛奇龄易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88-144页。蔡飞舟肯定推易说较虞翻卦变说有新变之处,但是其“较之宋儒虽则过之,然较虞氏终有未逮也”。(13)参见蔡飞舟《卦变考》,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第250页。郎需瑞则从符号学视域来分析毛奇龄的“推易法”,凸显了其易学逻辑思想的特色,却又无法解决推理的有效性问题。(14)参见郎需瑞《符号学视域下毛奇龄易学“推易之法”探析》,《周易研究》2019年第6期,第38-45页。

综观毛奇龄的推易说,不可否认其在卦变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但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即在于一卦可有多个卦源,如咸卦既可自十辟卦之否卦来,也可由恒卦推移而来。如此卦源不唯一,使得卦变结果重复出现,其体系混杂多变。再者,毛奇龄看似延续前人观点,有十辟卦作“变母”之原则,实际上并没有遵守十二消息卦卦变,反而是滥用卦变取象。如虞翻尚未解决的中孚、小过两卦的理论难题,毛奇龄干脆将此二者独立成“变母”,也就是将中孚卦和小过卦提升至与消息卦等同的位置,其中亦有坚持一阳爻之推移的缘由。这是历来易学家容易陷入两难的问题。马恒君-温海明卦变体系则通过对彖爻辞的理解加以解决,即据彖辞“柔在内而刚得中”知中孚由大壮经大畜九三与六五换位而来,据上六“飞鸟离之”得小过由观经晋变来。(15)参见温海明《周易明意:周易哲学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52页。除此之外,毛奇龄还设置了子母聚卦,亦是不属于十二消息卦之列,然其产生的卦变结果实际上与十辟卦所产生的结果再一次重复。张鑫认为这是毛奇龄固守汉易传统而不得不为之的举措,存在夸大象数作用、解经路向矛盾和适用范围有局限等三方面的缺失。(16)参见张鑫《论毛奇龄“移易”说视域下的子母聚卦》,《德州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26-32页。

返归至毛奇龄所运用的十辟卦之卦变中,他否认掉乾坤二卦之阴阳消长生成十消息卦的原则,其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前儒与推易说、伏羲《易》与文王《易》,反而强行割裂了十二消息卦之间的关系,不合乎十二消息卦之原则。而在十辟卦之卦变中,之所以会重复出现卦变结果,与推易说之推易方法有关,主要是一阳爻发生上下推移,如剥卦乃一阳五阴之卦,其上九移至二为师卦、移至三为谦卦、移至四为豫卦、移至五为比卦。所有的阳爻都要一一与阴爻发生推移,这导致两两反对之卦所推移出的卦变结果必然出现重复。而毛奇龄为了使其卦变结果具有合理性,不断地从彖、爻、象辞中寻找理论依据。如屯卦为四易卦,可由观、临、萃、颐推移而来,“一自观萃以上四两阳易之坤初以为震,一自临颐以上二两阳易之坤五以为坎。则此卦惟第三爻不易,而初二四五上五爻无非以移易为义者”,[1]38也就是说屯卦之初二四五上五爻皆可发生推移。所以毛奇龄在注解屯卦之初二四五上五爻时都是依据观、临、萃、颐四卦之推易来进行推移的。虽然说毛奇龄的这种推易方法形成了一套卦变系统,但是其于理论依据方面却是略显牵强,有依照卦变体系强行阐述之嫌。再者,由于一卦卦源之多样性,也导致一卦之解的支离,一卦之内无法形成严谨完备的体系,一如晏斯盛“西河之说专取卦变更为支离”。[12]281马恒君-温海明卦变体系意识到这种多变卦源所带来的缺陷,有意识地规避这种风险,以乾坤生成十消息卦,再由十消息卦各自变化出其余五十二卦。在此过程中,各卦均遵循彖爻辞之依据,进行爻位间的互换推移,且十消息卦各自产生的卦变结果互不相扰,避免重复。这是马恒君-温海明卦变体系相对毛奇龄推易说的进步之处。

虽然毛奇龄推易说所构建的卦变体系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是其为卦变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他强调了推易和前人所说“卦变”的区别。推易者,主要是一阳爻所造成的推移变化,而其他卦变说中虽有言及推易之法的,却又包含了诸如占变等非推易法,如升卦,虞翻言“临初之三”,毛奇龄以为这是推易,但是他不认可朱熹《卦变图》中升卦由临、观两卦而来这种两爻变的方式为推易法。虽然因坚持一阳爻推移的原则,毛奇龄的卦变体系变得繁杂,但是他为如何定义“卦变”提供了一条借鉴途径。另一方面,他从《彖传》《系辞传》中挖掘出了卦变的原理,可见卦变并非无稽之谈、无本之本。其推移而成卦变,就是依赖于《易传·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推,即移也”,[1]11阴爻与阳爻的上下推移方使得卦象发生变化。至于彖辞上亦有其推移原则,如“自初至上为往为顺,自上至初为来为逆,凡卦皆然。往前为右,来后为左,……顺上为贵,逆下为贱”,[5]4屯卦初九象曰“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依照毛奇龄的说法,观卦之上九、萃卦之九四皆居高位为“贵”,二爻往下推移至初为即是“来”“逆”,所以其象辞言“以贵下贱”。

猜你喜欢
变易易学
常数变易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妙用
清初学者对“图书易学”的再认识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常微分方程求解中常数变易法的应用研究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变换思路难变易
近二十年来朱熹易学思想研究述评
网友手绘《防霾十二招》易学易用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