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翻译学视角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口译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2024-01-03 21:50李盼
校园英语·上旬 2023年8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情景模拟信息技术

摘 要:信息时代对语言服务行业及语言教学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仅强调知识认知,忽略了学习者的“译员”身份,不能完全实现新型口译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在分析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不足、厘清口译教学自身定位、总结信息技术在国内英语教学的应用经验基础上,探讨从认知翻译学视角结合信息技术,创造沉浸式口译教学情景,重构注重学生文化认知及心理认知的口译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互动体验,提升学生认知加工能力。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信息技术;口译教学;情景模拟

作者简介:李盼(1997.12-),河南商丘人,广东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翻译。

一、引言

认知翻译学涵盖了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认知理论,认知语言学作为其早期研究的基础,认为语言是人基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而翻译活动作为一种双语活动必然受到认知的影响。口译教学如何纳入“互动体验”,让学生译员不断“认知加工”是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十分欠缺的领域。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如AI(人工智能)、Digital Twin(数字孪生)、Blockchain(区块链)、VR(虚拟现实)、ER(拓展现实)等的发展催使元宇宙(Metaverse)概念不断完善,元宇宙经济也随之繁荣。元宇宙概念中融合的核心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使用者搭建了富有想象性(imagination)、沉浸性(immersion)与交互性(interaction)的情境,而传统口译教学恰恰缺乏为学习者创建真实语境,增强学习者“临场感”的口译教学模式。结合认知翻译学,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教学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可强调学生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培养学生双语功底、增强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译员口译综合能力。

二、国内认知翻译学研究簡述

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概念提出以来,翻译领域就掀起了一股认知翻译学研究的热潮。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于认知翻译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理论性研究,即不断探索并完善认知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及研究范式等,如卢卫中和王福祥对认知翻译学研究做了综述并指出认知翻译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王寅将认知翻译学描写为“如何在译语中识解原作者在原作品中的原意图”,且解释了语言表达主观性的“识解机制”。二是翻译实践性研究,即从认知翻译学视角探讨不同翻译文本的翻译策略等,如袁晶晶选取《牡丹亭》的三个传播广泛的英译本,并通过认知翻译学比较三者对酒名的翻译;张晨晨和郭书法以移情在语言学中的概念为基础,分析了语言移情与翻译的关系,并使用双语对比方法对毕飞宇《玉米》及其英译本进行了研究。

除了以上对于认知翻译学的热点研究之外,还有学者尝试探讨认知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结合,如陈蓉蓉从认知翻译学视角出发,关注学生元认知活动对翻译学习的作用,同时探索学生认知、情感及环境等因素对翻译教学的影响。再如陈宝娣基于认知翻译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情况,探讨了创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对策。但以上研究并没有涉及如何融合认知翻译理论在口译教学中纳入实用的信息技术,为学生译者创建沉浸式学习情境以改革口译教学模式。可以说在认知翻译学融合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成果不是很多,在利用信息技术融合认知翻译学及翻译教学领域,研究成果更是一片空白。

三、传统口译教学的分析

目前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学仍然比较传统,多使用语音实验室进行口译教学,但由于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不能根据口译教学的特点更新,导致口译课堂和其他课堂并无太大差别,不能很好地区分“翻译教学”和“教学翻译”。需要认清的是,口译教学并不是为了单纯提高外语水平,而是旨在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转换能力及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具备双语乃至多语言转换能力的职业化人才。

(一)缺少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首先,口译行业跨学科性较强,口译工作涉及业务谈判、会展接待、技术交流、外事陪同、涉外导游等方面,目前高等院校英语的口译教材虽可能涵盖以上内容,但缺乏时效性,有些教材过于老旧,内容不能随着社会热点和市场行情灵活调整。其次,口译工作不仅要求译员具有夯实的双语语言能力,也要求译员具有丰厚的跨文化知识素养。目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大多脱离跨文化语境,只重视知识认知,即只重视提升语言能力而忽略了文化情景,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口译工作中只会做“直肠子”,或许会致使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影响口译效益。

(二)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活动也以教师对学生为主。口译过程是一个二语三方的交际系统,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只重视“二语”但忽略了“三方”,即忽略了口译活动的交际性。“一对多”的口译教学模式虽适合译前讲解,但在译中阶段过于墨守成规,不能为学习者创建真实的口译情景,也不能培养学习者的抗压及灵活应变的能力。“一对一”的课堂活动,虽能检验学习者个体的语言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这种课堂活动中,只重视输入不重视输出,难以提高教学效率,不利于学习者将口译技能内化为口译能力,也不能应对职业要求,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缺失完善的评价模式

传统口译教学的评价方式采用期末考试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形式,缺乏过程性评价,且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大部分情况下一味地依赖教师纠错的评价模式,而评价标准通常为教学材料附录的参考答案。这种评价模式不符合“译前、译中、译后”的口译工作模式,只将教学重点放在“译前”和“译中”,忽略了“译后”的重要性。口译学习者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学习反思能让学习者获得自我体验,查漏补缺并实现可持续认知结构发展。传统的评价模式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不能培养学生自听自评、译后反思的意识。

四、口译教学的改革策略

谌莉文和王文斌在划分口译活动语境时借鉴了认知语言学的“在场”和“不在场”概念,语言、技术和情境都隶属于相对封闭的、位于范畴中心的“在场”框架,社会文化、情感和趋势等都隶属于相对开放的、离中心较远的“不在场”框架,这也洽合认知翻译学强调的学习者的多模态融合认知机制。口译教学中,位于口译活动中心的“在场”情境对学生译员的理解、记忆与重构影响巨大,而口译活动涉及听、说、读、写、译等技巧,都需要在特定的“在场”情境中进行,情境对口译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用信息技术可在帮助构建教学情境的基础上丰富情景教学材料、调整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在场”口译语境

认知翻译认为,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为:翻译是以对现实世界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须兼顾“作者、文本、读者”三个要素,倡导和谐翻译。而口译活动的“即时性”和“即席性”特点意味着口译要同时兼顾以上三要素,即“作者输出、译员输入、译员输出、读者输入”几个环节强调连贯性。然而,传统的口译课堂通常只以教学音频刺激学生听觉,难以给学生建构真实的口译场景,增强其对现实世界的体验,自然会导致学习者口译认知负荷问题。针对这一不足,教师可使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作为辅助教学网站,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课,为学生构建沉浸式口译教学情景,通过运用仿真课程中的图像、音频、动作等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类感觉,构建多模态融合学习环境。巢玥也通过实验证明了虚拟现实仿真课可在口译教学时帮助减轻学习者的口译认知负荷、发挥程序性记忆的作用。除了已经构建完整的虚拟仿真课堂外,教师还可根据单元设计使用建模技术搭建虚拟情景。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建模技术有基于几何造型的建模技术、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基于几何造型和图像混合的建模技术。鉴于操作性和便利性,教师可采用基于图像的建模技术,搜集网络影音资料并用3dMax等制图软件,结合教学内容搭建虚拟情景,向学习者呈现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感官刺激,改善传统教学模式。

(二)选取适用教材,创建“不在场”口译语境

翻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双语转换,口译教学也不仅仅是提升语言能力。翻译学习者,尤其是口译学习者需要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相对于笔译教学,口译教学更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瞬时反应能力。口译“在场”语境可通过设置恰当教学情景,锻炼学习者双语转换能力和技巧,而对于“不在场”语境,除了引入虚拟仿真实验课之外,教师还需要在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内化口译技能的角度灵活地增减口译教学材料,拓展跨学科知识,链接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语音实验室和辅助教学软件,通过线下课堂不断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抗压能力、降低焦虑、刺激临场反应能力,通过线上发布案例分析等学习任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社会文化及情感认知能力,培养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做具备人文情懷的中国故事传播者。

(三)基于认知翻译学,完善评价模式

认知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文是译者在理解源语各种意义的基础上,对作者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的勾画。任何活动都有“过程”和“结果”,口译也不例外,基于口译工作流程,教师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前中后”过程性评价模式。在译前阶段,教师可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力”,通过线上布置学习任务,以“生生有汇报”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探试译前任务,帮助学生丰富现实经验。在译中阶段,教师可着重评价学生的“行动力”,依托学习情境构建任务情境和参与情境,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行动目标,适时获取行动反馈,帮助学生内化口译技能。在译后阶段,教师可着重评价学生的“思考力”,线下以生生评价为主要方式,以小组活动为基础培养互评能力;线上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方式,依托任务评价标准让学生撰写自评报告,自我剖析认知加工过程,实现总结提高。教师也可依据学生的自评报告剖析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否达成,进行教学反思并二次备课,以便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及节奏。

五、结语

随着对外交流地不断发展,市场对于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多,目前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虽不困难,但不易找到工作内容重应用,工作待遇高的口译工作。通过认知翻译学指导下的口译模式的推进,结合契合译员工作模式的教学流程,可重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帮助学生内化口译技能、实现持续性认知结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科技学院2022年“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英语口译教学模式——以《交替口译》课程为例 ”(项目编号:GKZLGC202216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海山.虚拟仿真教学在高校实训培训中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51):161-162.

[2]卢卫中,王福祥.翻译研究的新范式: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606-616.

[3]王寅.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语言教育,2013(1):52-57.

[4]袁晶晶.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牡丹亭》中酒名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7(4):138-139.

[5]张晨晨,郭书法.认知翻译学视域下文学作品翻译的语言移情研究:以《玉米》英译本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2):66-69,104.

[6]陈蓉蓉.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教学探究[J].海外英语,2022(15):125-127.

[7]陈宝娣.基于认知翻译学视角创新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J].海外英语,2021(10):30-31.

[8]栗文达.反思口译教学:历史、学理与现实[J].教育教学论坛,2022(29):17-20.

[9]吴文梅.口译三角模型(细化版)ITModel:构建与阐释[J].上海翻译,2023(1):66-72.

[10]孟志刚,文婷.我国当代认知翻译学三十五年纵横谈[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7):4-8,2.

[11]巢玥.3D虚拟现实技术介入的译前准备与交替传译认知负荷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教学,2021(5):93-97.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情景模拟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Materials Studio软件在材料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情景模拟在“公共关系学”礼仪与技巧教学中的应用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