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整理:追寻抗战中的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

2024-01-05 15:55曹永森
档案与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榴弹一师苏中

袁 航 曹永森

(1.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 214153;2.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行政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这支抗日铁流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作为新四军的一个重要的军工厂,为抗日部队提供了重要的武器弹药支持,在东台大地上留下了光辉的红色印迹。近年来随着绍河庄庙榴弹厂原址附近老人纷纷离世,绍河庄庙红色故事的知情者逐年减少,绍河庄庙红色印迹有传承断裂乃至湮没的危险。为深入抢救和及时挖掘其中珍贵史料,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探查,走访有历史亲身经历的僧人、村民,并结合地方志、回忆录、档案等史料,对相关红色档案作一整理。

一、 抗战中的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建立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采取了控制规模、分散设厂的原则,在各地组建军工厂。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一师,粟裕为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率师部驻三仓吴家桥,凭借广阔的沿海滩涂,在以三仓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发动和组织群众,创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又领导组建了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为开展苏中敌后抗战提供后勤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三仓作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四军一师、苏中军区、二分区军政领导机关先后驻扎在此长达4年。“由许多有生力量和机械力量所组织起来的军队,决不能够不穿衣不吃饭就能打仗。自动步枪也决不会不要子弹补充而自动发射起来。虽然我们现在的军队距离机械化的程度尚远,然而由于敌人武器与技术的优良,也必然需要我们有更好的技术保障与良好的指导,才能够战胜敌人。”[1]因战争环境恶劣,装备匮乏的新四军亟须建立军工厂,以开展军工生产,为抗战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粟裕将军实地考察后注意到绍河庄庙周围地形复杂,掩护条件较好,故于1942年初决定建立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作为专门生产军事装备和武器的工厂。现存的大量革命文物证明,其原址位于绍河庄庙,属于现在的东台市三仓镇仓胜村九组。厂址选择在三仓地区的绍河庄庙原因有三:其一,隐蔽效果极佳。地处沿海地区的绍河庄庙四周道路闭塞,芦苇丛生,交通极为不便,敌人的机动部队不易侦查。其二,建造难度适宜。该址存在可直接利用的基础设施,如寺庙南的“盐包场”,周围的乱坟场、荒草田等场所,便于武器弹药试验顺利进行。其三,系统协作便利。如刺刀打造的任务可由军工科通过地方组织下达至三仓周围的铁匠店,从而提高武器装备制造效率。

在粟裕师长的支持下,张渭清组织上海地下采办组,利用日伪、帮会及各种社会关系,伪装成商人,在上海历尽艰辛,向苏中根据地秘密运送了各种机床20多台、无缝钢管450 多米、迫击炮闷头(炮管下端装撞针的组件)400 多只,同时先后动员120 余名技术工人参军。[2]此时绍河庄庙榴弹厂生产的手榴弹已能自给,迫击炮弹、枪榴弹、掷弹筒弹自给率达百分之七十,步枪子弹自给率达百分之三十。榴弹厂大量招募技术工人,以仓胜村四组村民周语存为代表的绍河庄庙村民及附近民间能人巧匠纷纷到厂参加手榴弹制造,新四军抗日队伍力量持续壮大。

1942年11月,在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上,与会者一致认为,“为了今后要学习近战,但也得善于远战,所以要制造迫击炮弹,并学习使用鬼子的掷弹筒,这样近战与远战的武器都有了,配合起来使用,是能收到极大成果”[3]。为响应苏中军政党委员会第三次扩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作战装备效能,新四军一师在绍河庄庙榴弹厂附近新建修枪所、被服加工点等配套军工设施。此举极大提高了榴弹厂所产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为新四军驱除侵略者、解放家园作出重要贡献。

根据新四军一师枪械所现存档案史料记录,原址在上级党和政府关怀下复建如初,现列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而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的原厂由于历史原因被拆除无踪,但绍河庄庙的红色历史功绩不应就此磨灭。

二、 口述史料整理: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的历史考证

绍河庄庙(复兴庵)是绍河庄文化的发源地。笔者走访调研中发现,尽管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在《三仓镇志》中只有简短的记载,使今人难以全面还原绍河庄庙榴弹厂的发展全貌和历史细节,但绍河庄庙附近许多健在的老人对当年绍河庄庙榴弹厂往事依旧记忆犹新。笔者通过实地探查走访当地村民鲁传记、沈龙旺、崔世宏、崔萍、梅从岳等人,以及入庙为僧的丁朝臣、戴必庆等熟悉情况的历史亲历者,结合地方志、回忆录、档案等史料,探明了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的基本情况。

1. 绍河庄庙简介

据童年曾在寺庙生活的僧人丁朝臣回忆,绍河庄庙位于绍河庄东南,寺庙匾名“复兴庵”,当地人俗称“绍河庄庙”。明洪武年间,苏州阊门居民被迫迁移至此避乱,他们插草为标,择地而居,烧盐为生,繁衍生息。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再修。寺庙青砖青瓦,大殿巍峨,慈悲庄严,有4 厢房16 间庙房,10 多名僧人居住诵经。

1946 年土地改革期间,绍河庄庙被拆去3 个厢房12 间房屋,寺庙所拆木料运到弶港八里洼子用于重建,仅留西厢房4 间,供6僧生活。原址附近僧人丁朝臣家中3 只梅花鹿门当和寺庙“复兴庵”石匾,成为寺庙珍贵的历史见证。

2. 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基本情况的走访调查

(1)榴弹厂的生产情况

仓胜村七组96 岁村民、寺庙僧人戴必庆回忆,1942 年左右,新四军在绍河庄庙榴弹厂除修理枪械外,主要生产手榴弹。据他回忆,榴弹厂起初仅有修械工人8 名,主要负责短枪、步枪的修理工作,承担轻重机枪的修缮尚有难度,对于手榴弹、子弹、地雷、炮弹等火药技术更是知之甚少。为提高器械制造水平、丰富军工战备储能,榴弹厂修械工人自学修械技术,逐渐扭转了不利境况。绍河庄庙榴弹厂以几只前线所用手榴弹做样品,拆卸后根据不同部件需要依次成立几大车间。例如:弹壳成立翻砂车间,木柄成立木工车间,白铁件成立零件车间,成品成立装配车间等,各车间派专人负责。新四军一旅、三分区军工科人数最多时达300 人,分为榴弹厂、弹药厂、修械厂等,为新四军抗战提供了武器保障。

访谈中,笔者询问当时绍河庄庙榴弹厂负责人的姓名,得知时任财务工作的潘阿华的办公地点就设在村民梅广维家。梅广维介绍道:绍河庄庙后面一棵几百年树龄的白果树被用作手榴弹手柄的储备原材料。后来又在该庙建立配套的修枪所,修枪所设所长、技师、指导员、管理员,下设翻砂、装置、化学、木工、修械等组。当时制造工具比较落后,有4 台老虎台钳、3台手摇钻床、手摇抛光机(车床)、手锯(用于锯铁管钢锯)。曾有一年因试验手榴弹引线质量,不慎引发一场火灾,所幸无人伤亡,损失不大。其间,寺庙还为新四军南沈灶(秦灶)被服厂设加工点,当地村民梅仲明具体负责棉衣裤、被服加工和发放,后来梅仲明随新四军入伍参军。因日伪军“扫荡”,榴弹厂无法实现安定生产,后搬迁至弶港八里洼子(现东台市弶港镇境内)。1944 年春,在敌情日益严重情况下,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新四军一师师部暨苏中军区等党政军领导机关,先后从东台三仓搬迁到宝应的西安丰固晋一带办公,新四军一师榴弹厂同时迁入宝应县射阳湖镇戴堡村同善庵。[5]由此可见,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是新四军苏中榴弹厂的前身。

(2)榴弹厂工人生产生活情况

仓胜村七组95 岁村民崔萍回忆了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第一批手榴弹研制的艰辛过程。榴弹厂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遵循一个原则:就地取人,就地取材,就地物色设备工具。大约1941 年初,她结识一名榴弹厂工人,是一位20 岁左右的无锡人吴文毅,此人经上海地下党介绍,来到新四军一师三仓中心区,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由于吴文毅此前一直在上海一家较大的工厂工作,是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机械工人,部队了解到他的情况后,把他分配到绍河庄庙榴弹厂做了一名军械修理员。机械工出身的吴文毅尽管对军工事业缺乏了解,但凭借个人出色的悟性和浓厚的兴趣,通过反复研学摸索,顺利成为榴弹厂技术能手,被誉为“手榴弹专家”。崔萍老人回忆,当年她曾参加妇救会,常为新四军纳鞋底、做军服、缝手套等,据她回忆先建榴弹厂,后有修枪所,两处时有试验手榴弹的爆炸声。

仓胜村七组90 岁村民陈龙芳回忆:当时受新四军保家卫国革命思想教育,村民王尤宝和弟弟王尤洪帮助新四军榴弹厂运送物资,后来就地参加革命工作,在新四军榴弹厂做工人,并且成长为技师。王尤洪还担任了车间负责人,后来兄弟二人先后因伤病复员回乡,没有随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搬迁至宝应县。

(3)榴弹厂内部管理情况

仓胜村五组村民周伦发的父亲和邻居梅广正父子俩参与榴弹厂军工工作。据周伦发回忆父亲所述,在车间人员管理方面,绍河庄庙榴弹厂翻砂车间一切人、财、物、技术均从当地民间冶坊工厂里物色而来,如负责火药的工人来自鞭炮作坊,人员少而精,有的人还身兼数职。厂务人事管理方面,厂长每月开一次碰头会议,逐日检查生产班组的情况,重大问题组织职工民主讨论。工厂实行工务制度,配置了记工人员专司考勤、工资核算工作。在应急掩护方面,在榴弹厂搬迁到弶港八里洼子之前,因敌情严重,新四军把来不及转移的手榴弹就地深埋,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村民挖土时才发现了几十颗锈迹斑斑的手榴弹和炮弹。

绍河庄庙的红色故事、红色资源不应当被人淡忘。令人欣慰的是,以前零散而丰富的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的红色故事已经被纳入中共东台市委党校的红色文化教学素材。

三、 追寻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红色印迹的思考

江苏东台市三仓镇是革命老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创立,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发展、壮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先修后造、从简单到复杂、土洋结合、因地制宜的发展过程。在红色三仓历史上,绍河庄庙榴弹厂生产的各类军械在多次反日伪“扫荡”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后勤军工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留下来的军工精神——不怕吃苦、严谨求实,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四军军工厂遗址作为红色印迹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见证,也是东台特别是三仓人民共同的红色文化印记。

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留下了红色印迹,应坚持把这一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通过整理口述史料及查阅档案,梳理新四军一师绍河庄庙榴弹厂的建立过程及历史功绩,使其作为地方红色资源素材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用好用活绍河庄庙榴弹厂这一宝贵的红色资源,整理编印具有本地特色的学习教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讲述好这些红色故事,挖掘历史和现实相呼应的典型性革命精神中“为人民”“靠人民”的红色基因,将道理融于红色故事中,切实让坚不可摧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深入人心,有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榴弹一师苏中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米尔科姆公司向南非国防军提供Y4型6发榴弹发射器
中国LG6型40毫米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几种苹果矮化砧木苗在一师垦区的生长表现
美国将于2015年底完成40mm智能榴弹的研制
浅析“一师一麦”在学校中的应用与管理
苏中发展
一师四团“十二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规划与战略
长征中的红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