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医家王肯堂生平述论*

2024-01-05 15:55魏文霞
档案与建设 2023年11期
关键词:医者

王 亮 杨 帆 闵 文 陈 理 魏文霞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王肯堂,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生,字宇泰,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明代南直隶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是我国晚明一位重要的医学家,先后著成《妇科准绳》《幼科准绳》《疡科准绳》流传于世。而在西学东渐之先驱利玛窦的口中,他除了是一位名医,还是“北京翰林院里一位杰出的哲学家”[1],其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因孝立志,名誉乡里

王肯堂祖上三代为官。他的祖父王臬,在明武宗时期官至兵部主事,性格刚直,清正廉洁,因见武宗生活荒淫、政务废弛、国库渐虚,便上述谏言,结果冒犯天颜,被杖责后贬为山东副使,未能得到复用。其父王樵,字明远,于明嘉靖年间举为进士,满腹经纶、恬澹诚恳、诗书传家,堪称一代名士,还著有《尚书别记》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但因屡次得罪奸臣严嵩而被谪放山东。后被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所重用,任浙江佥事,大力推行当时的改革政策,在浙江沿海兢兢业业,整肃宗社,带兵抗倭,改善了浙江民众的赋税情况,口碑颇佳,累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卒后获太子少保衔。[2]

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诗书之家,王肯堂受书香门第的家风影响,少年起便刻苦攻读文史经典,把拼搏仕途留取功名作为主要目标,所以从医并不是王肯堂最初的“职业规划”。在他17岁那年,其母身患重病,家中长辈遍请名医诊治却无法切中要害,在焦急和不满之下,王肯堂认为,如果自己精通医道,不把家人交给水平低劣的医生,就不会出现此种情况。出于对家人的孝德,王肯堂立志研究医学。他发愤攻读名医典籍,遍访求教各地名医大家,利用有限的条件积极开展临床治疗实践,逐渐成了当地民众称赞的乡医。有一次,王肯堂的妹妹患病不起,找了很多医生没有疗效,生命垂危,他通过自身的医术把妹妹治好。这件事让他名声大噪,周边县乡的百姓慕其医术高超,纷纷前来求医,一时门庭若市。他对于疑难杂症从不婉言推却,而是耐心思考分析症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梳理治病机理,而良好的疗效让他更加醉心于医学。

二、为官刚正,不忘医心

王肯堂在医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起了父亲王樵极力反对,要求他专注科举,经营仕途,继承家族为官传统,光耀门楣,严禁他学医。王肯堂只得又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举上,得益于扎实的学识基础和聪颖才智,他于30 岁中举人,40 岁中进士,从此步入宦门,成为明廷史官。[3]

中国的明代,实为多事之秋。1592 年,在“关白”(即丞相)丰臣秀吉的鼓动下,日本大举发动侵朝战争,并迅速占领了大半个朝鲜。这一举动,更深层次的意图是要入侵地域辽阔、物产富饶的中国,丰臣秀吉甚至公开言称出兵朝鲜,实为假道朝鲜,超越山海,最终则要入侵中国。明廷也认识到“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4]。此时的王肯堂与其父一样,是一名率直谏言的忠耿之士,在对待日本发动侵朝战争的事情上,在朝堂上与大多数文官一起表达了援朝抗倭的态度。受父亲事迹的激励,他还专门上疏,提出了针砭时弊、极力抗倭的十条建议,并积极请求赴一线领兵。他对当时武备废弛、海防空虚、朝政弊病的批评,措辞恳切,但他的批评被朝廷视为浮躁言论,不予采纳,他逐渐被疏远。王肯堂不忍此种状况,在入朝仅三年后便托病回乡,史书记载“察降调,家居久之”[5]。

史馆的同仁对王肯堂的离开十分不忍,因为在他为官的短短三年里,一方面他文采出众,待人诚恳热情,展现出名臣子弟的深厚底蕴,在廷阁享有不错的口碑。另一方面,他在朝廷事务之余,还为同僚、上司治疗病痛,从不计较得失,用不凡的医术赢得了馆内同仁的高度认可,几乎成为大家的保健医生。例如有一史官名韩敬堂,久患膈痛病,一般的医生都治不好,甚至经医生治疗后,反而膈痛更甚。王肯堂给他仔细诊断了一番,确诊其病之根在虚,若太疲劳且不及时进食,必然发病。为此他主张用“千全大补汤”等剂攻其虚,并让其注意调节,韩敬堂的膈痛病慢慢痊愈。

三、潜心研医,复官尽责

在得罪权臣托病回乡后,王肯堂迎来了自己徜徉医道的黄金时光。他如饥似渴地遍览医书,探索医学奥秘,同时积极汇总研究成果、著书立说。1598年,完成了《证治准绳》的撰写,6 年后又写就《伤寒准绳》[6],这两部医书是王肯堂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证治准绳》在明代的众多医书中,以“列证最详、论治最精”而著称,被《四库全书》评价为“医家圭臬”,并以“世称肯堂好读书,尤精于医,所著《证治准绳》,该(赅)博精详,世竞传之”[7]予以盛赞。例如,在《证治准绳·杂病》中“视白如赤症,谓视物却非本色也”“或观太阳若冰轮,或睹灯火反粉色,或视粉墙如红如碧,或看黄纸似蓝等”[8],这些对于不同色盲患者症状的记载,是世界医学史上关于色盲症最早的文字描述,早于西方近200 年。

归乡后的王肯堂少了许多朝廷差事,有更多的时间治病救人,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的尝试相结合,使他的医术更加高明。他从未将功名利禄凌驾于自己从医初心之上,乡邻慕名前来治病,不仅不收穷苦病家分文,对于疑难杂症也从不婉言推却。当时的松江名士康孟修,年老体弱,一次持续发寒热,多日几不进食,生命危在旦夕,请著有《本草经疏》的名医缪希雍诊治[9],也未见好转。缪希雍因曾在金坛住过多年,素知王肯堂医术精湛,便邀他相助。他一面细细询问康之病况,一面研究缪之处方。不久,康孟修之病渐告痊愈。

在王肯堂托病辞官后的第十四年(1606 年)[10],当时的吏部侍郎杨时乔出于对他的敬佩和欣赏,极力邀请他复出为官。在杨时乔的大力举荐下,心怀报国情怀的王肯堂没有推却,复入仕途,任南京行人司副之职。任上他兢兢业业,后因政绩突出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11],与他的祖父、父亲一样,成为造福一方、有口皆碑的一代良臣。仕途的顺利,没有耽误他对医学的研究,在任上他又完成了《妇科准绳》《幼科准绳》《疡科准绳》等医书,完善了自己的中医理论体系。此外,王肯堂还编写了一系列医学丛书,编有《 医统正脉全书》44 种,以及《医论》3 卷、《医辨》1 卷等,收录范围很广,展现了他深厚的医学功底,对研究我国医学史也有很高的价值。

四、情趣高雅,博识多通

王肯堂作为一名从明代官宦家庭成长起来的高级知识分子,为官和从医是其人生的关键词,但他也在日常生活中对书法、经学、科技等方面都有着很深的研究,是一位有着丰富精神世界和高雅志趣的名士。

在书法方面,王肯堂因天资出众、聪颖好学,加之在皆为登科进士的祖父、父亲熏陶引导下,自幼便刻苦练习书法,认真研习碑刻。在其撰写的杂记《郁冈斋笔尘》中,记录了大量他对于书法的认识和见解。例如,他提出真正的楷书就必须是笔笔依照楷法书写,认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颜真卿等七家作品方为纯正楷书,其他各家只能算作正书,并以此作为练习书法最基本的要求。[12]在京为官期间,供职于翰林院的王肯堂与都城精英人士过往密切,在他留下的杂记中,与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韩世能、书画家董其昌等名士交游的趣闻轶事记录甚多[13],这些经历也让他本就出众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升。特别是在万历十九年(1591),他在京城汇集魏晋唐宋名人书法作品,并增入《真赏斋帖》火后本,亲手勾拓了《郁冈斋帖》10 卷,还邀请名刻手镌石,成为当时珍贵的精刻丛帖[14]。王肯堂与书画友人经常研讨前人作品的精妙之处,遇到爱不释手的还会亲手题跋,他曾为《黄庭经》《十七帖》《鸭头丸帖》等名作题跋,其中为王珣《伯远帖》的题跋,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被乾隆皇帝钦点,御刻至《三希堂法帖》[15],足见当世对其书法水平的高度认可。

此外,王肯堂在经学上也有很高造诣,著有《尚书要旨》20 卷、《论语义府》20 卷和《成唯识论证义》10 卷等,在历史上也为各家品评,虽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在经学界是一位很有个性且敢于创新的独立学者。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于1599 年到达南京后,在南京除了会见当地官员外,还广交当地名士,王肯堂是他交往较多的一位名医。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数次提到王肯堂,讲述相互讨论的内容,涉及中外文化、天文、地理、数学、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从他们之间广博而深入的交流,足以看出王肯堂在多个领域均有所建树。他甚至对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也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砚品理论,并提出过“作书使钝砚,如娶妻得石女,将按用之”[16]的鲜明观点。

不幸的是,这样一位终生笔耕不辍、知识渊博、一专多通的博学家,在其仕途和医学研究尚未达至极限的时候,罹患重病,在福建任上告老还乡,次年(1613年)[17]回到故乡金坛不久后,便因病辞世,享年64岁。

五、结语

王肯堂的一生,既是他在从医路上孜孜不怠,终成一代儒医的励志佳话,也是他在医界、宦门辗转前行,思想认识和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蜕变史。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和学习研究领域所体现出的勤勉、高洁之品质,同样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潮和风气的侵蚀,医疗机构也不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不良竞争、就医矛盾腐败等对传统医德观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冲击,出现了医者职业信仰缺失、职业操守失当、服务意识淡薄、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者初心动摇等问题。[18]同样作为一名医者,王肯堂对于医品医德的追求孜孜不倦,始终如一。他强调习医的目的是济世救人,而非为了一己私利,其《证治准绳》作为一部医学书籍,还专列了“医家五戒”“医家十要”作为重要内容,他强调的“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孙小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而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19]便是给后世留下的谆谆肺腑,既为从医者制定了行医守则,更是勉励从医者要真正以崇尚医德为习医行医的最终目标。这些论述在中国医疗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今医者如何坚守“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深刻启示。作为一名官宦家庭培养、握有权力的官员,王肯堂不贪图功名利禄,精忠朝堂耿直谏言,一生遵从修身治国的远大理想抱负,始终能够秉公谏言用权;在平时生活中也是“慎独”“慎微”,培养健康而富于志趣的爱好和兴趣,不因贬谪而郁郁沉抑,更不因权势的诱惑和官场的腐朽而抛弃初心、贪名逐利、人格堕落。作为明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王肯堂向世人展现了当时一部分精英群体独立、清醒、雅致的生活方式,而他以其丰富的精神素养和人文情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古人埋头八股、钻营功名的陈旧认知,也是当代治学为官为医者学习的榜样。

纵览王肯堂的一生,他最精通也最倾心于医学,在经学、书法、哲学等方面也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官也是铮铮忠臣、惠济黎民,是明朝一位不同凡响的名士,为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在如何修身养性、坚守良好的职业操守,进而在生活工作中提升境界、做出成绩,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

猜你喜欢
医者
清风拂面·医者仁心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颂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医者仁心”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王青江:不忘从医初心 牢记医者使命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
黎 明
——谨以此献给守护黑夜点亮生命曙光的医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