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024-01-05 08:43马其坤杨永红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素养

马其坤,杨永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2017 年以来,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发展规划,为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要使命的职业院校正在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注重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目的在于培养出可以满足区域产业需求的,具备扎实专业技能、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1]。高职院校通常采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价,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坚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一套更科学全面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对促进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显得颇为重要。本文以高职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为例,以期全面科学评价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推进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新工科背景下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技能人才评价是将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取得职业活动绩效的证据,与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相对照,以判断职业技能水平的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评价目标不明确

受传统招生录取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普遍入学分数较低,理论基础较弱。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强调选拔优秀的功能,忽视学生的进步和个体优势,使学生被动地消极地被评价,容易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担和负面影响,压抑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潜能,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树立学生发展自信心[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评价目标应具有发展性特征,即帮助学生展示成就、发现不足,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情况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发展潜力,树立学生发展自信心,促进每个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随着高新技术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高职院校要改变传统评价的价值取向,以满足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要。

1.2 评价内容的重点不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受学科式教学评价的影响,传统评价内容过于重视知识技能轻综合素养,对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等评价不足。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在实施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时,应从素质、知识、能力等多维度确定评价内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3 缺乏量化的考核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所有学生,且多沿用“了解、熟悉、掌握”等主观定性词语,缺乏定量的考核标准,严重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利于学生多样化成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特别是高职扩招以来,高职生源结构和入学水平呈现多元化特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因此,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制定具有个性化、公开化、分层化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能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完成学习任务并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意识、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自我更好地发展。

1.4 评价主体不全面

学校教师作为传统的评价主体,由于认知水平、专业领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影响,无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衡量。而对于企业、社会等第三方而言,更多从雇主的角度来衡量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满足于企业、社会发展需要。缺少企业、社会等第三方的参与,也就无法对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对评价活动的参与度较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应采用学生、教师、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小组评价认知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自我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依据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帮助学生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激发自身成长动力。行业和企业专家依据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任职标准等,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水平、职业素养给予评价,对高职学生高质量发展和就业能力提升具有现实意义。

1.5 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的评价方式更多地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考核,经常通过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评价结果均以分数的形式反馈给学生[3]。单一的评价形式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评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螺旋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因此,应立足学生的发展现状,坚持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坚持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并重,坚持增值评价与成效评价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内生动力,促使其及时发现自我潜能和存在问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形成促进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1.6 评价结果不反馈

评价过程中更多重视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如教学资料、听课巡课、教学比赛等过程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而对学生的评价结果均以分数的形式反馈给学生,忽视对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的监控,对学生学习动力、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过程的关注不够,存在只考核不反馈的现象,评价结果无法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成长及身心发展规律,评价结果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导向性与激励性结合、差异性与客观性结合的原则,形成更趋向于能表征学生进步的个人发展趋势图、课程结业证书、课程作品等评价结果呈现形式,以横向上促进学生整体成才,纵向上体现学生个体进步,使评价结果发挥改进教学的积极作用。

2 高职多元立体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对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进行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实现服务学生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的育人目标,高职院校在构建多元立体评价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德能并重原则

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或多或少受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影响,乃至影响到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既要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发挥专业课育人功能,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可见,德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应注重德技并修,在考核评价中,应把“德”放在首位,做到德能并重。

2.2 客观性原则

客观公正是评价最基本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要贯彻客观性的原则。一是对各个关键指标进行整合与重构,既要体现其层次性又要突出其整体性,以保证评价标准各指标的客观公正不带有随意性;二是要结合学科特点采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坚持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坚持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并重、坚持增值评价与成效评价结合,保证评价方法的客观有效,切忌“一刀切”;三是采用学生、教师、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凸显多元评价的客观性和多样性。最后,评价时要协调各评价主体间的价值观念,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不能主观臆断和掺杂个人情感。

2.3 发展性原则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才需求也会随之变化。人才培养不仅仅要适应行业产业发展,更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要走在产业发展前面。因此,为了评价了解教学现状和改进不足,评价标准并非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应重点关注学生发展全过程,强调指标条目的前瞻性;评价方式应随评价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应随产业发展实时动态调整,并根据专业特点和实践反馈不断调整完善、改进优化,从而使评价全过程灵活地、动态地适应人才培养过程。

2.4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说明各个相关主体的内容。因此,我们应当力求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兼容性、可观察性和内在逻辑性,对评价指标的描述明确、具体、清晰。对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应转化为可观测的具体行为,以便迅速准确地量化操作、收集数据、获取结果,确保评价较强的实际操作性。

3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成立了由学生自身、高校教师、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四元主体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认真分析评价目标、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以新工科教育改革为导向,根据上述德能并重、客观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原则,结合新工科建设的新特征、职业技能评价实践经验和国内外职业能力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1234”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框架。

该框架由“一条主线、二种方式、三项指标、四元主体”组成,如图1 所示。一条主线是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二种方式是指技能人才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取得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三项指标是指评价技能人才所需要构建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是核心素养、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三项;以学生自身、高校教师、用人单位、行业社会四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以职业素养为基础、技术技能为核心,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框架。

图1 “1234”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框架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首先,依据职业能力分层理论,分析化工相关岗位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需求,明确评价目标和内容[4]。随后,结合化工精馏安全控制、化工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化工设备检维修作业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员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评价方式,确保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最后,在核心素养、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三项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图2 化工类专业技术技能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体系中,核心素养、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构成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组织协调等构成评价体系的二级指标;职业道德等构成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该体系指标中“职业道德”等9 项评价指标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指标内容包括化工精馏安全控制、化工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化工设备检维修作业等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员等职业资格标准等职业能力要求。对核心素养、理论知识、操作技能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取得相应专业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3.3 评价内容的分析

3.3.1 核心素养的评价

核心素养包括职业素养、自我提升和组织协调三方面,是评价人才的前提条件。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价,结合教学安排在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借助课程平台、虚拟仿真系统、高校安全考试系统等第三方平台,构建“过程+终结”“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体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开放性项目的方案设计与实施。学生代表展示方案,师生共同对课堂参与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职业素养等进行全方位评价,企业专家主要评价学生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拓展任务等完成情况。累积学习积分实现增值评价,形成学习档案传递到后续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与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升级实施路径,实现教与学双向促进。

3.3.2 理论知识的评价

在过程性评价的前提下,根据化工行业企业对化工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设置理论知识评价内容,根据课程特点设置试卷、成果、报告等不同的评价方式,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课程由学校和鉴定中心共同商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并根据每门课程的成绩与该课程的比重计算理论知识成绩,理论知识成绩达到60 分为合格。

3.3.3 操作技能的评价

操作技能的评价包括校内实践技能成绩、企业综合技能成绩和拓展技能成绩。选择一至两个模块由学校教师和鉴定中心共同编制技能试卷,组织考评员参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证书标准实施技能鉴定,并按照模块成绩与比重计算校内实践技能成绩[6]。综合职业技能评价由实习企业结合生产实际进行,评价方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拟定,评价内容涵盖工艺操作、设备维护、样品检测、安全防护、方案设计、报告编写等技能,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步推进。拓展技能成绩包括社会实践、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模块,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模块,根据级别标准给予加分奖励。理论知识和技能成绩均合格的学生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3.4 改革成效

专业团队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校企合作,将评价体系应用到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评价考核中,并以此为契机带动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4.1 校企合作逐渐加强

新评价体系实施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企业责任意识增强,不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做到车间与班级合一,师傅与教师合一,员工和学生合一。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培养的毕业生具备上手快、能吃苦、能干事的特质,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4.2 人才培养过程逐渐优化

专业将安全环保、清洁生产、责任关怀、劳动精神、创新意识等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学生逐步养成了遵规守纪、文明操作、独立思考的职业习惯,培养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做到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3.4.3 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升

评价体系实施促使专业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社团、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充分调动,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用人单位普遍认可。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7%,满意度达96.4%。

4 持续优化技能人才评价的思考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构建的“1234”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完善的地方。

4.1 保持第三方主体的专业性和稳定性

只有保持校外引入团队的稳定性和专业性,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因此,要制定详细的第三方主体引入制度,完善相关待遇,引入专业化人才。细化分工和工作指标,如行业协会提供行业技术信息,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企业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兼职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等,全面参与综合实践评价活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对全面科学人才评价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4.2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技能人才评价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包括学生出勤、课堂表现、任务完成度等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要根据课程性质采用设计方案、实践报告、实践作品等多种评价形式,如专业课程设计采用提交设计方案、答辩汇报等形式评定成绩;工业分析检验把完成特定检测项目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注重学生参与专业社团、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技能竞赛等情况,重点突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考核。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增值评价,更好地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7-8]。

4.3 完善信息采集和反馈机制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反馈有助于及时地发现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中存在的不足。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在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交替进行。为在两个独立运行体系中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要根据企业生产过程的周期性来安排实习时间,并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和校友邦等第三方平台的信息采集与反馈功能。校内课程网站对学生资源学习、互动讨论、在线测试、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校友邦设置在线签到、实习日志、实习周志、实习报告、成绩评定等模块,实时监测学生校外任务完成情况。校内和校外的评价反馈对各项评价落实起到了质量控制的作用,为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参考。

5 结语

结合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深化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院校培养与社会需要接轨,以满足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协调各方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学校主体、学生参与、社会认可、企业满意”的德技并修技能人才评价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素养
高级技能
人才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